谢昌云对霍特描绘的蓝图并不是很遥远的幻想,而是两到三年时间内都必须要做的。否则等日军一旦封锁了海上通道,再想依靠从外部进口可就得等上几年了。
同时,尽快的生产出先进装备,也是今后两年广东能够平稳过渡到抗战全面爆发时的一个重要保证。
所以,谢昌云离开了兵工厂,又专门指示韶关当地的官员,必须全力支持霍特机械厂(兵工厂对外的称呼)建设。
在用了三天时间视察完了主要的建设项目之后,谢昌云就来到了战俘收容所——现在应该是称为保安第一总队的营地了。
原来的收容所管理机构和一个营的看守部队前几天已经撤到了外围,主要是负责对外联系和检查收发信件,办理物品供应、陪伴一总队外出人员等,警戒圈之内的事务均由一总队自行决定。
之所以一直延迟到现在才这么做,主要是由于陈济棠等考虑到谢昌云不在广东,一旦发生什么事他们不太好处理,才采取了相对严格一些的办法,但也从不插手一总队的内部事务。
谢昌云来到一总队时,总队长李一权已经率所有支队以上军官肃立在营地大门口等待他了。谢昌云便让跟他来的卫士们全部到收容所休息等待,自己一人上前跟军官们一一握手问好,然后就走进了大门。
看到穿着粤军军服的军官士兵们挺胸抬头,举止规范,营区内环境整齐划一,谢昌云能够理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完成这一转换期间需要用多么坚强的毅力来忍受内心的痛苦。
所以,谢昌云看到了陪同的李一权等人欲言又止的神情,便放弃了先听汇报的打算,让李一权通知排以上军官立刻集合。
不到十分钟,数百名军官就在总队部前的小操场上列队完毕,有不少人脸上还留着汗渍,身上也沾满了泥土。
李一权上前不伦不类的宣布道:“现在请广东省保安副司令谢昌云同志讲话。”
掌声中,谢昌云站在台阶上,用深情严肃的目光向下来回扫视了一遍后,便大声道:“同志们,一个多星期前我刚从陕北、也就是陕西省的北部地区回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已经突破了层层围堵,克服了无数险阻,长途跋涉两万余里,终于的到达了陕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
队列中立刻传来了嘈杂声,还有些人鼓起了掌,但很快又放下了手,队列接着又恢复了寂静。
谢昌云带来的消息对这些人来说,虽然是让他们放下了一桩心事,但同时也清楚,想要回到红军队伍里去,不论
从距离的遥远、还是从红军的纪律上来说,对他们都是不可能了。
知道家在哪里却不能回,而当国民党又不甘心,这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有的人甚至紧咬牙关流出了眼泪。
见此情景,谢昌云便命令全体军官原地坐下,然后站在那里向他们讲起了自己所亲历的长征,其中不仅补上了所了解到的湘江之战的情况,还重点对长征中的历次重点转折做了详细的论述。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虽然谢昌云的讲话已经停了下来,虽然其中大部分人弄不清楚这个被称为“同志”的保安副司令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但是谢昌云描述的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险境交叠的场景,仍人们的心潮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谢昌云抓住这个机会又道:“同志们,我给大家讲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现在虽然离开了自己的队伍,但是我们骨子里还流着红军的血,我们必须要像红军那样敢于的面对和战胜任何的困难。不穿红军的军装就不革命了吗?回不去了就没有出路了吗?不是。只要我们不放弃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剥削阶级,建设一个人民的国家的坚强信念,那么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用什么方式,我们都可以有机会创造条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奋斗。那么我们当前需要什么条件呢?一是外部的,就是要等待全民抗战的到来,无论共产党红军、还是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还是全国的同胞,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久。第二个条件,就在我们内部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我们必须极大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军事技能,建立一支用红军的精神,用先进的武器,用高素质的人员组成的新型军队,在抗日的战场上狠狠打击侵略者,打出我们的军威来,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真正的中华男儿!这也是我从陕北临出发之前,中央首长让我对大家的转告。”
谢昌云的话音一落,坐着的军官们全都站立了起来,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军官们解散之后,谢昌云这才来到会议室听取总队负责人对部队情况的汇报。
李一权首先起立汇报道:“到六月底为止,先后一共集中八千六百二十九人,经甄别交还收容所三百二十五人,因身体和其他原因转为从事劳动的五百八十四人,病亡六人,训练中意外死亡一人,现实有人员人七千七百一十三人。共编成
四个支队、三个直属大队、两个直属中队······
接下来,总队政治部主任顾同林做了组织建设、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汇报。
随后,谢昌云将带来的五万元支票和一千多本书籍转给了一总队。下午又视察了营区设施和部队的训练,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谢昌云决意要将保安一总队打造成自己掌握的一只拳头部队。
要离开一总队时,谢昌云把李一权和顾同林喊到了一边,拿出了两个信封道:“这是省保安司令部的一个空白关防,还有我给收容所写的一份手令。你们尽快派两个可靠机灵的人,多带上一些经费,回瑞金一带去打听一个在中央红军转移时被寄养在那里的三岁大的男孩。记住,他姓毛,小名叫毛毛。另外再到瑞金叶坪找我的父母,把我这封信给他们,请他们也帮着全力寻找毛毛,他们以前见过毛毛,可能好办一些。如果一旦找到了毛毛,不论花多大代价也要把他带回来。这件事马上就着手安排。”
一说是姓毛,李一权和顾同林就把谢昌云要找的孩子是谁?给猜的差不多了,神色不由的严峻起来。
从韶关回到广州之后,谢昌云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办,就是要沟通和陕北的无线电联系。
因为暂时不可能自己单设一部大功率电台,而且还需要报务人员,所以谢昌云就直接就把这件事对陈济棠说了。
对此陈济棠倒是一口的应允了,而且还建议谢昌云使用编练司令部新配置的那部电台。
共产党大难不死,虽然偏居西北,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极大,而且给谢昌云提供方便,也正好可以间接表明广东的态度,既避免了被老蒋直接拿住把柄,又一下卖了两个人情,陈济棠何乐不为呢?再者,有了快捷的联系渠道,说不定哪天自己也会用得上。
谢昌云快速学习了密码使用方式后,就试着给毛泽东发出了一封简短的电报,内容只有不到二十个字,就是通知到西安再提取二十五万的经费。
毛泽东第二天回了电,电文更短,六个字:
“收悉。甚慰,甚慰。”
虽然对谢昌云没有表示任何的感谢和客套,但反而更体现了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而连续两个“甚慰”,则真实反映出了毛泽东此时轻松的心境。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已经到了向本就穷困的红十五军团开口借几千大洋的窘境。而谢昌云在离开陕北之后,这么快就有了连续的行动。足足三十万的大洋,不仅使中央和红军的困境得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以解除,而且这笔看似毛泽东通过特殊途经筹集的巨款,也使得毛泽东在党内的话语权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