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非主流清穿 > 本章有点不讨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shukej}看小说就去……书@客~居&“咝——”小太监眯眼呲牙,虽然不是自己下冷水,大概也知道在这时节入冷水里是个什么滋味。{shukej}看小说就去……书%客)居*他们也会用冷水洗脸提醒,可这样泡实在是太bh了,他们都替皇帝觉得冷。

憋着一口气,看着胤礽一节一节地沉进浴桶里,小太监也觉得自己的身体跟着一截一截地冷了上来。打个哆嗦,抖一抖,重新感受到室内的热气,重又缓缓地吐出气来。

上了年纪的太监大概知道是个什么事儿,只有比小太监更觉得冷的。这皇帝的心也太狠了。今天当值的是梁九功,一句话也不敢说,只管装作不懂,反正……咱家是太监。

心里一个劲儿地念叨:万岁爷您就早点儿出来吧出来吧出来吧,您要冻着了我要跟着完蛋的。在这件事情上面,他一点鬼主意也不敢出——这是皇帝自己不想犯规,你多嘴正好他拿你出气,打死你他都不会觉得你“忠心为主”。

胤礽沉在冷水里,闭上了眼睛,呼吸有些不稳。

父母亲人死了,伤心总是难免的,要是亲爹前脚死了,当儿子的后脚滚床单去了,那简直比去敲锣打鼓放鞭炮还要恶劣。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挺不人道的。伤心有时尽,两年多的时间对于一个正在青壮年的男人来说,考验的不止是人品。

胤礽与康熙的感情很是深厚,他宁愿去守这二十七个月。他用自己血淋淋的教训向大家证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用第二性来抗拒第一性,必须要使用实体化的工具。

比如冷水。

这让胤礽很是觉得羞耻。他不是一个不会玩儿的主儿,玩起来节操也是碎了一地(再次证明索额图同志识人水平简直就是个悲剧)。他只是不幸遇到了一个小聪明全放到他身上的老婆,才被掰而又掰地算是“正直”了。

然而所有碎掉的节操在他爹面前,又都拼了起来。不管父子之间心中有多少不安,亲情还是压倒性的胜利。现在孝期未满身体上又有了反应,不能不让胤礽老羞成怒。

他对自己很不满!

这是一个比较自我中心的家伙,表现得再和气,骨子里的一些东西还是不会变的。“想做的事情居然没能够做到,而且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做到”,这样一个理由让他接受无能。

春寒料峭泡冷水滋味非常地不好,胤礽压抑着哆嗦,泡了许久,久到梁九功要打开后门绕过交泰殿直奔坤宁宫,他才慢吞吞地爬了出来。从冷水里出来,被屋子里的热气一蒸,身上的肌肉压抑不住地抖动,连打了几个喷嚏。

梁九功张开一幅大大的浴巾把胤礽给裹在里面,还要表示出自己的不理解:“万岁爷,您要觉得热了,奴才们把窗子打开也就是了,这又是何苦?”

胤礽摆摆手,说话格外简短:“更衣。”再多说俩字儿,他一定说不成句,太冷了。

你更个什么衣啊?都没穿……

换上暖和的衣服,胤礽往炕上一歪,手脚渐渐恢复了知觉。待又麻又肿的劲儿过去,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手脚,胤礽果断地道:“传雍王、马齐、李光地、穆和伦、施世纶。”

大家常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把精力集中到了一个方面,就难免要忽略其他方面。同理可证,如果你的精力不能往其他的地方去发泄,那就只好死盯着一点来出力了。

作为一个皇帝,大家都希望他把精力放到为国为民上头来,这一点很好理解。同样的,作为一个人,皇帝也有自己的爱好的,咳咳,哪怕没有什么更多的爱好,私生活还是要有一点的。

杯具的皇帝正在守孝,这个那个相互作用之下,胤礽现在能做的就只有一件——折腾朝政、折腾大臣,做一个勤于折腾的好皇帝。

—————————————————————————————————————————

乾清宫东配殿里君臣几人个个是一张便秘脸。本来吧,过年了,走亲访友、喝酒看戏,小日子过得挺舒服的。再严肃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也要松快松快的。雍王这样亲爹死了不到三年的,戏酒要回避,也不妨碍他感受一下新年新气象。

猛地被拉到乾清宫里来,到了门口看到几个一同来开会的人,就能知道要说什么了。

刚过了上元节,还没出正月呢,这就又被拉过来讨论一些大煞风景的话题。什么国家快没钱了啊,什么藩库亏空比国库还严重啦,什么眼看着税要收不上来啦。md!早些年怎么就没发现有这么多事儿呢?

进了东配殿,便秘脸就不能叫便秘脸了,得叫忧国忧民。今天屋子里又多了俩人:弘晰、弘旦。得,这小会开的,档次还不低。互相见过了礼,胤礽给他们赐座。

皇帝就一门心思考虑税制改革的事儿,眼下关于国家体制问题的,就这件事情最大了,这关系到大家(目前的统治集团)能不能维持稳定统治,实在是重中之重。

眼下国家多病,正是该君臣齐心收拾收拾残局,大家好多拿两年红利。被叫来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充满了被重视的感,却也很是郁闷。国之弊病大家不是不知道,不过康熙后期是以平抑为主,颇有点“扬汤止沸”的感觉。现在要让大家来“釜底抽薪”了,又觉得工程过于浩大。

在这里,要对眼下的统治核心提出郑重的鄙视——他们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接触过相关的重大决策。在这件事情上人人都是菜鸟,最要命的是还没有职业经理人制度、没有经济政策专家,想要改革,谈何容易?!

这不是虚话,哪怕是数次监国的胤礽,也没有参与过类似的政策制定。或者说,这个国家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这样的变革了。

扳倒了指头数,在关外的时候,还是有过重大策略的变革的,比如与蒙古结盟,通过又拉又打使得蒙古不再拖后腿啦;再比如从只重满人、拿汉人不当干粮,到创立汉军旗,这样的政策使得后金集团迅猛扩张。

入关之后也有过变革,从一路屠杀变得开科举、访遗贤,这使得清廷渐渐立稳了脚跟。可以说,顺治之后,国策基本没有大变动。康熙朝最大的动荡也就是打了几场仗,虽然是在本国土地上的战争,但是可划入“外患”。

至如内忧,顶多就是有灾害了,去赈赈,黄河泛滥了,修修堤坝,朱三太子闹腾了,抓起来砍掉。都是挺重大的烦心事,却只是“暂时”,眼下讨论的这一件事情其影响是要波及后代的。

干的时候一头兴地扎进去,时间过去半年了,才发现问题一箩筐,件件惹人烦。事情的发展就没有一件是按照剧本儿走的,这不,问题就来了。

与所有比较负责任的改革者一样,朝廷在变革之前也是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再试点,然后全面铺开的。眼下没有经济学专家智囊团,他们就自己来论证。由于执行人员还未到位,所以目前的论证还没有扩大范围,仅限于屋里的几个人知情。就这几个人,已经能够看出改革的阻力了。

胤礽是个坚定的改革派,国家名义上是他的,他得把日子过下去。他先问雍王:“括隐的事情办得怎么事了?”

雍王是他兄弟,一家人,除了“夺嫡”,在旁的事情上基本上与他保持一致,又是直接负责人,所以比胤礽还急:“才得三分之一。下令的时候已是秋冬之季,底下人忙着收今年的租赋。小民在交税的时候,如何肯上报多余的田产人丁?”言下之意颇为愤愤,“今春臣弟就盯着这件事情,看他们要如何弄鬼!”

胤礽听得也是大悔,忘了这一件事情。李光地给想的借口只在动乱地区适用,其余如江浙一带,谁会在要交税的时候说“我家还有几百亩地没算进去,我给你多交点钱”的?

括隐,越是在经济水平不太高的地方越好弄,江浙一带就颇为难行。{shukej}看小说就去……书%客)居*江浙一带几百年来教育水平都在全国拨尖儿的,聪明人多、有特权的人也多,叫他们如实申报财产,实在是困难。

另两个皇室成员由于年幼,资格不够,只是旁听。

马齐作为统治阶段里地位比较高的一员,对于改革税制增加收入是赞成的。要知道,这些税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拿来给旗人发生活费的。马齐是旗人,除了关心国家,他是相当关注自身所处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的。

他也是一直关注这件事情的,此时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圣上既要降不世之隆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就要弄明白到底有多少人受了这恩惠。再者,本次括隐与历代不同,括的不只是人口,”反正括出来了他们也交不出来,“还有田亩。田亩多了,丁银摊到每亩田里的就少,需缴税也就轻。”田亩多了,国家收入也就上来了,大家的生活费就有保障了。

胤礽连连点头,对雍王道:“这件事情你盯着,勿要在今夏之前弄出个大概来,旁的地方便不要紧,苏浙一带是财赋重要,那里的人丁田亩一定要弄明白了。再择一地,先试试,试好了,遍行全国。”他说得很有气慨。

雍王慨然应喏:“臣弟明白。这摊丁入亩,也要分几样,江苏与甘肃就不能一体。西北产粮不如江南,这丁银之摊派,也要分情形。”虽情急,他也不是急昏了头,还是有仔细计较过的。

胤礽点头道:“正是。”

施世纶对于免去丁银是赞成的,而且,剩下的丁银是分摊到田产税里的,谁有地谁交钱,这是施世纶很满意:“如此小民赖陛下生者多矣!”他为人正义,而且这份子正义也是有底气的,他爹是靖海侯,施琅。

李光地闷不吭声,听这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心里却是大急。听他们这意思就是叫士绅也跟着交税了?你妹啊!找骂啊你们?!

李光地本以为他们是说出来过过嘴瘾的,没想到越说越像那么回事儿了。去年年底他不过说了一句“江浙地灵人杰,多出进士,在朝为官者亦不在少数。括出来了隐田,还能收他的不成?括出来的隐户,他有钱缴丁银?”

结果这几个人还真听进去了,不但听进去了,还拿出应对方案来了:没钱缴的就先放一放,有钱人得出血了!

坏喽坏喽,李大学士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他就告老还乡了,现在掺和了进来,真是晚节不保!

你查出隐藏的田产、户口就得了,下面还要征税?这年头读书人、官员是有特权的。你当了秀才,自己就免税,如果是进士或者是官员,能保家中一人到n人不等免税,此外还有部分财产不征税的特权。

你现在要收回他们的特权?几百辈子没交过税了,现在要从他们的口袋里拿钱?有几个会心甘情愿的?他们还有知识有文化,有社会地位,还能影响舆论。

读书人的嘴啊,比泼妇还凶残的。泼妇也就是骂骂街,骂完就完,她也不能把你怎么样。秦桧、严嵩等人,名声是怎么坏的?还不是读书人没事干,只好写书来骂,一代人两代人n代人只要书还在,就有人看,看完了就会流传。

到时候这间屋子里的人,一个也跑不掉,统统要被骂死!李光地心里明白,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头,他从来都是只打黑枪,态度极其不坚决出主意也不肯很用心。现在看情况不对,不能再划水了,只好挺身而出说明真相。

“此事急不得,”李光地想了一想,在这件事情上他看得更透彻一点,人老成精,岁数不是白活的,这事儿要是明着干了,名声就臭了,“看来是必要士绅一齐纳粮完税了?他们如何肯依?又如何显得国家优待仕林?为官俸禄本就不多,再要纳粮完税,他们不肯出仕又怎么办?又有一等读书人,自恃有才华,得一功名。现在要他们与民夫一般待遇,心中如何肯服?臣只恐物业沸腾。”

我可把后果说出来了,皇帝,您惦量着看吧。想改革,行,做好挨骂的思想准备吧。

最主要的是,施世纶在民间树立了几十年的口碑,士林说他不好,小民不肯信,他还是侯门之子,算是有背景有靠山。其余几个人不是皇室就是满洲贵族,人家……就算改了,也不交税。国家保护旗人,这是基本国策不动摇!身上还有文字狱这道护身符,不给骂。

剩下挨骂的就一定是李光地自己。

————————————————————————————————————————

胤礽兄弟俩一开始还真没想到这个,他们心里,皇权至上,管你农民还是士绅,都是我家奴才。有了这个思想,就不是什么事情都能考虑周到的了。此时听李光地一说,兄弟二人也是一怔。

静默只有那么几秒钟,雍王问李光地:“难道还有旁的办法?现在国库是个什么情形,你不知道么?兼并愈烈,几年了,税总是收不齐,必得改了。”他们乐意也得交,不乐意也得交!

这“免逋赋”都免了几年了?所谓逋赋,就是拖欠国家的税,年年都有拖欠的,显然是收不上来的。皇帝免这部分税,其实就是做个顺水人情,也是显得账面上好看一点。

我管你骂不骂,老子吃饭最要紧。你骂了又能怎么样?文字狱砍了多少颗头?都是砍的读书人。开国之初杀了多少人,很多都是江南百姓。我就是要这样干,你能怎么样?旗人无疑不会反对本次改革,因为不触及他们的利益,与此同时他们的利益还会得到保护。

李光地默,国库的情况他也知道的。张三有两亩地,过不下去了,正好,李四有身份,可以免税。张三就带着老婆孩子和土地,挂到李四名下,号称是李四家的奴仆,地也是李四的了,从此只要给李四交点保护费,再也不鸟国家。张三就一口咬定过不下去日子,田也卖给李四了、人也卖给李四了,有文书作证,你能奈他何?

这世上不止一个李四,也不止一个张三。

在座的诸位,是无法“打土豪分田地”的,如何抑兼并?

想多收税,只好从李四身上收。李四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基础。他们如果不想出钱,那么就会隐藏土地财产。所以在改革之前要先括隐。

施世纶更狠,直接道:“李大学士说话了,臣也不能揣着明白当糊涂。本朝制度,旗人也是免税的。”到时候大家把田地都挂到旗人大族名下,国家还是收不到税。

也是看着胤礽年轻,他才说这话,换了康熙,他是万万不会说的。青年皇帝与老年皇帝的最大不同这会儿就出现了,年轻人有干劲儿,敢于打破一些常规。

“还得防着投充,断了念想,才不致日后难于举措。”

穆和伦是户部满尚书,一直不说话,此时不乐意了:“旗人从龙入关,与民人本就不同。”

马齐看看穆和伦,张张嘴巴,又合上了。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财产税是必须收的。就说他们家吧,也是因为他们家男丁争气,从入关开始,家庭财富一直在增加,这些都是不上税的。其他满洲大族他不知道详情也能推测一二。

单个儿从自家立场看问题,不收税当然是好事儿,生产成本低,有利于扩张和竞争。马齐现在又算是入了中央政治局的人,想事情就要带一点大局观。这大局观一带入,就能看出问题来了:如果大族扩张,再加上免税条件,就会侵占国家税收,弄得朝廷弱而大族强。

本来这没什么的,咳咳,大不了换个皇帝什么的,大族还是大族。可是吧,满洲是少数民族,本来人就少,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旦内部失衡,国家财政破产,朝廷崩了,大族再有钱也只是肥羊,到时候大家一块儿玩完。

胤礽擦擦嘴巴,抹去那不存在的一口鲜血:“知道了,雍王与施世纶接着盯括隐的事儿。马齐、穆和伦,你们两个商量一下,丁银如何摊入田亩,雍王所说很是要紧。”

不提限制投充的事儿,穆和伦就挺高兴了,痛快地答应了。这件事情上面,是旗人地主占了便宜,民人(非在旗人员)免税的特权被剥夺了,旗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趁机可多得一些人来投充。

看了施世纶一眼,穆和伦压下了心中的得意,施某人也是不好得罪的,占了便宜就不要再卖乖了。

—————————————————————————————————————————

挥退众人,胤礽又剩下了自己,改个革,怎么就这么难呢?这还只是在讨论阶段就讨论出一堆绕不过去的难题,真到了实施阶段,可怎么是好?作为一个旗人皇帝,维护本集团利益是必须的,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也是麻烦的,同样的,得罪读书人也是很可怕的。胤礽挠了挠桌子,思索半晌也没有“灵光一闪”。

税一定要收,税税税!弄了半天,都是银子闹的!要是能开条财路就好了。

胤礽在屋子里踱步,毫不意外地看到了墙上那幅米珠的挂屏。太平有象。

眼下可不太平啊!

这挂屏是皇后给的,听说是老九孝敬的。

胤礽突然嫉妒起他九弟来了,老九活得多简单啊,最让人眼红的是他还越来越有钱。

国家整体经商固不可取,如果从商业活动中增加一点国家收入呢?胤礽摇了摇头,国内关卡其实不少了,再加税,行商变流民比农民起义要方便得多了。

不行,心里还是不舒服,正好老九还在宫里住着,把他拎过来说说话,蹓蹓他也是好的。

“叫九贝子来。”

九贝子春风得意,不参政,大家对他依旧称得上尊重。他二哥现在还支付着他一家子的生活费,对于他圈钱的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了。仗着身份,允禟在策划经商的过程中没少使用特权、以势凌人,但是只要不闹得太大,胤礽也就忍了——总比老三那里指使门人索贿要好。

允禟一路走一路拿着帕子擦汗,亏得昨天喝得多了,今天懒得动,才没有让乾清宫的人扑个空。

又是聊天说闲话吧?允禟也算是看透了,他兄弟一大把,老三、老四这样的还在争表现,还有那么多侄子,想出彩也不容易,还不如眼下这样实惠呢。因为不参政,利益纠葛就少,他二哥倒是经常找他说说话什么的,众人看他与皇帝“投缘”,更是敬他三分。这是允禟有些得意。

到了乾清宫,果然还是说闲话。

允禟平日也是自矜身份,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手段又弄来多少钱这样的事情,他不太好意思跟别人说,不说又有些遗憾。在二哥面前还有什么好矜持的?也是表明自己“老实无争”,也算联络感情了。

允禟说得眉飞色舞,胤礽就听得郁闷了。

听到一半儿,他就找了个茬儿:“你压了茶价、生丝价?谷贱伤农,国家尚要平粜。你压了茶叶、生丝的价,叫小农以何为生?”

允禟心里咯噔一声,连忙道:“这经商的就是计较这一分两分的利,其实压得不多,不就是图一乐么?臣弟知道您体恤百姓,怎么会干这样的事情?大头儿还是在那些西洋人身上赚来的。臣弟去年才知道,茶叶生丝,就咱们这里的多、也就属咱们的好,今年给他们加个价儿,他们也得买!”又说有多少的利一类的话。

得意,太得意了。

胤礽不高兴了,咳嗽一声:“你不要总是看到钱钱钱的!”你有钱我居然在为钱发愁,不平衡,十分之不平衡,“弘晸今年都七(虚)岁了,你怎么还不上折子说他读书的事儿?!”

弘晸小朋友,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的生日,生日小,到今年十一月才六周岁。胤礽这纯属找茬儿。

允禟摸不着头脑,只道胤礽是吃饱了撑的。总算也是关心他,允禟认真地表示自己错了:“臣弟这不当面儿求您了么?明儿臣弟就补个折子,您眼下——就答应了罢~”

他长得肥胖圆润,还真有点儿喜剧效果,胤礽噗哧一笑:“罢罢罢,你回去写折子,不见到折子我是不会准的。走罢走罢,看着你脑仁儿都疼了!”

允禟唱作俱佳地退了出去,胤礽想:倒是可以由内务府或户部出本钱,交给商人去买卖生息。以前也有这样的事情,不过规模不大,眼下看来还真是一条生财的好路子。

胤礽从允禟的描述里看到了“垄断”二字,有垄断,就一定有钱赚。发改委涨油价涨得天上掉飞机,你也得按它定的价格买东西。

搓了搓手,胤礽原本充满笑意的脸又沉了下来——皇帝没本钱。

国库虽不至于见底,却要备战备荒。灾荒就不必说了,最近根据消息,西北还有不太平的迹象,如果事态扩大,说不定要出兵。这军费就不是仨瓜俩枣能解决的了。

胤礽缓缓地放下了手。

当太子,为钱发愁;当皇帝,还是为钱发愁。胤礽确定,财神爷跟他有仇。全都是一堆想不出解决之道的问题,就不能来一件我能手起刀落解决的事情么?

愁钱的皇帝终于不再端架子了,飞快地走了出去:“叫几个侍卫,陪朕练练手。”

侍卫们颇为怏怏,陪皇帝练武,基本上等同于陪他演戏。比如康熙,他老人家一挥胳膊,你二三十个人站成一排,也得随着手势往下倒,还要作出一副支持不住才摔倒的样子。

真tmd考验演技。

本以为新君很忙,没时间玩这一套,没想到该来的还是躲不过去。

垂头丧气地排成一排,却发现胤礽已经换了一身衣服。这家伙一改他爹的大侠万人敌风格,喜欢近身肉搏!

擦!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

这人呢,你要是想偷懒,天下就没有什么能劳动你的事儿;你要是想操心,那就有操不完的心。诚哉斯言!

这不,胤礽想办事儿,就有事情让他去劳神费力。

与侍卫“搏斗”连胜三场,胤礽的好心情只保持到了第二天,朝廷就有事情了。还是他能够手起刀落解决的,也只用手起刀落。

他是想“建设”的,老天爷偏偏送了几件“破坏”来让他处理。

先是正月十七,戴名世南山案[1]刑部有了定论,结果极惨。

“戴名世……应即行凌迟。已故方孝标……应锉其尸骸。戴名世、方孝标之祖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年十六岁以上者俱查出……即行立斩。其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十五岁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亦俱查出给功臣家为奴。将方孝标同族人,不论服之已尽未尽逐一严查,有职衔者尽皆革退。除已嫁女外,子女一并即解到部,发与乌喇、宁古塔、白都纳等处安插。”

这只是“首犯”,还有作序的如方苞等都是斩立决的,还有知道了但是不告发的,要免职。

一片血雨腥风。

胤礽只是让他们“从宽”,具体说来就是凌迟的改成砍头,发配的照样发配。如方苞等稍有文名,本来要砍头的,改成无期徒刑。

文字狱,杀你不含糊。不过眼下司法程序还没有走完,为显示民主,哪怕心中已有定案,胤礽还是要让大学士等再去商量商量。

然而通过此事,胤礽算是找到方向了,脸上一片杀气地道:“士绅一体纳粮!国家优待他们,也不见得能落到好!”一锤定音,不用再争了。优待你们也骂,那就不给优待了,你们能怎么的?不当官?你舍得么?

戴名世之所以这么倒霉,不单是写的书犯了忌讳,此人还是翰林院编修。在胤礽看来,国家工作人员反党反社会,砍你没商量。

连连大骂:“没良心!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养他们也是白养!”

话虽如此,他治理天下还是需要读书人的,对于本次科举也是特别地重视。为选拔人才计,他最终点名赵申乔去关禁闭——做主考官就必须禁闭一阵儿。

提示:戴名世就是赵申乔参的。

有时候对一个人,还真是……不好评价啊!

对于赵申乔怀着矛盾复杂情感的人肯定不包括胤礽,在他的眼里,赵老先生是个好同志。清廉奉公、为人端正还善于检举揭发同事的不良行径,真是值得表扬。由赵申乔选出来的新科进士,他还真是放心。

事实也如他所想的,“学而优则仕”,明明戴名世等算是大儒的人眼看着砍头抄家流放,广大学子还是前仆后继地到京里考试来了。

对于此事,胤礽心情大好地对弘旦道:“看到了么?”

弘旦点点头。

伸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物议当然重要,青史留名,谁人不想?可也要记住了,不要被酸儒牵着鼻子走!读了书却去当贼的人更坏!还有,拿主意的是你,明辩之,果行。广纳谏,毋惧人言。”

看着天下仕子入京,“尽入吾瓮中”,胤礽心情愉快地教育完儿子,又接到消息:大学士张玉书又死了。

张玉书年前就请了几天病假,胤礽本来看他年纪大了,命王掞为大学士就是为了张玉书年老辞职之后可以随时顶上。现在好了,张玉书不用辞职了,直接殉职了。

派人致祭又是一通忙碌。

为了与戴名世形成鲜对比,胤礽对张玉书的后世极为关心,派了允祉去出席葬礼,又赏银子给张家办后世。又让录了张玉书后人的名字,预备着出了孝就给个照顾。

与此同时,他还想起来熊赐履死了好几年了,也该出孝了,又把熊赐履的儿子也拉到京城来,准备酌情给一官做。

一手打、一手拉,意在让读书人乖一点。胤礽对自己这样做也是比较满意的,而效果也是明显的,他在各自的密探并未传出有人对朝廷不满的言论,倒是一致说皇帝真是个大好人,对张玉书、熊赐履等人真是够意思,选的主考官也是个公正的人。

胤礽大乐,又拉了儿子来教育。

“让他们看到好处,就会往前冲,在这一点上读书人与小人没什么差别。”

“使其知道畏惧,说话做事就会小心谨慎。”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既是治国,也是用人之道。”

弘旦只是有一点疑惑:“汗阿玛这样判戴名世与方孝标,会不会略重了一点儿?方孝标是受吴三桂伪官,可当年已经不追究了,现在又拿出来说事儿……”

“糊涂!”胤礽斥了他一声,“不追究了他就该老老实实,现在他不老实了,那就别怪我翻旧账。账本儿翻了一页,你眼下看不到了,可本子还在啊。”

弘旦:……

接着胤礽又传授了一些“驭下之道”。他真是太寂寞了,除了朝政,就是跟侍卫摔跤,跟老九说话还被刺激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儿子,也算是没不务正业。

长此以往,胤礽也有了话痨的架式,偏偏他说话了你必须得听,敢当着的面儿打瞌睡的目前只有宁寿宫老太太一人。

父子俩正在说话,李光地一头汗地进来了,看得胤礽很是惊奇:“你很热么?有大事?”

李光地到了这把年纪,已经把养气功夫做到十足,平日里也算是有些宰相气度。现在一头汗地进来了,胤礽看看窗外,二月天,不热呀,那就是有大事了。

李光地喘了一口气,然后递上了手里的折子:“江苏巡抚张伯行疏参江南江西总督噶礼得银五十万两,徇私贿卖举人程光奎、吴泌等,不肯审明。请将噶礼解任严审。江南江西总督噶礼疏、江苏巡抚张伯行,诬其私卖举人得银五十万两,乞赐对质。”

江苏是赋税重地,现在巡抚和总督互相攻击,乐子大了!光是互相攻击也就罢了,赵申乔在当偏沅巡抚的时候还跟提督大干一场来的,问题是,张伯行是汉官,噶礼是旗人,这事儿只能让皇帝来判,难怪李光地冒汗了。

弘旦看看胤礽,伸手接过李光地手里的折子,上缴给他爹,然后聪明地保持了沉默。

胤礽在磨牙!匆匆翻开折子,就知道李光地只挑不重的说了,两人在折子里都列举了对方各种“不法”、“渎职”。

张伯行的人品是值得肯定的,相反,噶礼就不是什么好人了(此君以前跟索额图的关系还挺不错,索相的交友状况真是令人担忧)。

但是噶礼又是个能干的官吏,张伯行有时候办事水平还不如他。

得啦,现在不是讨论人品的时候,目前的问题是,他们俩都被参了,按照规定,得先辞职以示公允。

江苏巡抚空出来了、两江总督没人当了,怎么办?

狠狠地捶了一把桌子:“我真是上辈子欠了他们的!”胤礽火气高涨,“着即解任!叫张鹏翮去审!着江苏布政使暂代巡抚之职。”

李光地得了旨意,以与其年龄不相衬的敏捷动作溜了出去。胤礽开始写信给李锴:“督巡相劾,尔如何不知?如何不报?”让李锴快点打小报告过来。

————————————————————————————————————————

皇帝得到的都是坏消息,着急上火。

皇后这里就一派喜气:“真是大喜事!赵国士,你去乾清宫告诉皇上,喜鹊、画眉,你们两个去宁寿宫,告诉老祖宗去!”

一旁李甲氏也是笑逐颜开。大格格等围着格根塔娜真道:“嫂子大喜。”

弘晰出了孝,不用像他爹那样苦逼地洗冷水澡了,老婆又是现成摆在那里的,格根塔娜怀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作者有话要说:

[1]这就是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揭发者:赵申乔。

三大文字狱:庄氏明史案,戴名世案,吕留良案。

前者揭发者吴知荣,后者是曾静多事最后被岳钟琪告发。

叹息,最初的文字狱,告发的都是汉人。

改革什么的,只要你用心、客观地琢磨,无非是论证的时候就有各种难题,等实施了又会发现……论证时候想到的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