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骑兵自烟尘之中突出,在整齐的口令声中,一支支马槊缓缓端平。战马在河滩上飞驰,而大明的赤色龙旗则在狂风中舞动。
头顶上的乌云越来越低,仿佛都快压到山坡上,也快压在骑兵手中高举的旗帜上,这些追随着叶应武南征北战,见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禁卫军骑兵眉头都不皱一下,只是拼命策马向前,马槊闪动着寒光,当和同样冲锋的蒙古士卒狠狠相撞的那一瞬间,准确无误的刺穿胸膛,蒙古人宽厚的胸膛在这长长的马槊面前也显得有些单薄,快速向前奔驰的明军骑兵带动着马槊上的尸体不断向前,尸体不断的和后面的士卒相撞,一名一名的蒙古士卒被马槊刺穿,鲜血顺着伤口也顺着枪杆流淌、
狂奔的战马,唿啸的劲风,最后不是那些尸体在不断地拖拽和撞击之中四分五裂,就是马槊因为承受不了这么强大的下坠力道而断裂。只不过失去了马槊的禁卫军将士没有丝毫的畏惧,面对那些怒吼着以为有机会扑上来的蒙古士卒,一把把雪亮的马刀同时抽出,挥舞之间带着凛冽的风声。
禁卫军骑兵虽然不断武装到了牙齿,但是毕竟是大明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也是叶应武的护卫亲军,其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百战都,当初叶应武以五百百战都大闹临安城,彻底创下了这支精锐骑兵的名号。对于财大气粗的大明来说,给自家最精锐的骑兵队伍配备的当然都是最好的兵刃,而且马槊和马刀都配备,所为的自然就是增强骑兵的突击能力。
对于骑兵来说,一旦丧失了速度这个最大的优势,那么就很容易被四面八方包围的步卒齐心协力而消灭,当初南宋对付北方骑兵就是采取的这种战术,以巨斧噼砍马腿,将骑兵的速度强行降为零,然后借助自己的兵力优势,步兵一拥而上,从而达到能够阻挡骑兵前进的目的。
当然这样的战术看起来总是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毕竟这对于士卒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有着很大的要求,即使是南宋有着极高的军饷,也很难保证有这么多的将士愿意在战争中为国家拼命流血。
如果南宋有足够的战马,肯定不会使用这种拼命一般的打法。等到了大明,通过从蒙古缴获以及占领河西等养马地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战马,这也就意味着明军已经完全可以放弃之前那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术,转而组建自己的骑兵队伍用来对付蒙古步卒甚至是蒙古骑兵。
而大明继承南宋衣钵,在骑兵建设方面并没有充足的经验,不过好在大明还有叶应武,虽然叶应武是一个十足的文科生,但是他对于骑兵的组建以及战术的研究也算得上是行家了。
大明组建的骑兵因为战马的原因终究还是数量有限,所以为了保障以数量不多的骑兵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叶应武也只能采取“精兵路线”,毕竟对于大明来说,什么都缺,就是这钱不怎么缺。
想要保障骑兵的作战质量,就需要保障骑兵的突击速度,而从汉唐流传下来的马槊显然在这方面并不是上好的兵刃选择,蒙古骑兵习惯了的马刀才是。因为马槊刺穿敌人胸膛之后,还需要抽出,中间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个减速的过程,毕竟马槊不像是欧洲的骑枪,都是一次性的。而马刀则不同,噼砍了之后完全可以顺势离开敌人的躯体,冲向下一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骑兵的冲击速度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单单从保证骑兵的速度方面来看,马槊比不上马刀。
但是明军也必须要借助马槊的长度优势,从而弥补和蒙古步骑相比在短距离拼杀上的不足,也弥补在马术上和这些马背民族相比的不足,所以马槊的列装还是很合理的。只不过时代改变了,敌人也改变了,就算是手持马槊的明军将士,一旦速度慢下来,也很容易被蒙古骑兵击杀,毕竟一旦蒙古骑兵凭借其优良的骑马技术进入到明军将士的内圈,只剩下枪杆的马槊很难对其造成杀伤,而且近距离上马刀也远比马槊灵活。
所以为了防止这个问题,明军大多数的骑兵都配备了另外一柄备用的马刀,就是为了让骑兵在高速突击的情况下,一旦马槊出了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就地放弃马槊,改用马刀杀敌。
第一次遭遇这样全副武装对手的蒙古步卒显然吃了一惊,不过求生的**让他们咬着牙继续向前冲。越来越多的羊皮筏子冲上乱石滩头,而明军骑兵原本极高的突击速度也终于缓缓的降了下来。
“抽调神卫军第四旅和镇东军第二旅支援乱石滩!”叶应武站在山坡上沉声下令,蒙古鞑子在乱石滩上岸的少说也有两三千人,而张世杰麾下的禁卫军骑兵不过一千人,自然不是人家的对手,一开始可以依靠战马的优势和兵刃的精良占据上风,但是随着蒙古士卒逐渐在乱石滩上立足,张世杰就不好过了。
抽调两个旅过去,就算消灭不了蒙古鞑子,也足够掩护张世杰撤退。叶应武很清楚自家姊夫绝对不是那种为了争强好胜而不知轻重的人,所以没有多管那边,而是将目光转向河滩。
蒙古鞑子的主力已经越来越近。
和乱石滩这边的顺风顺水不同,直接冲击河滩的蒙古军队受到了明军炮群的款待,原本上百艘羊皮筏子,最后能够平安冲出来的就只有五六十艘,可以说刚才那勐烈的炮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抹去了半数蒙古士卒的性命。估计对面忽必烈那里也是轻轻穷了一口气,如果不是兵分两路进攻,单单把所有的羊皮筏子都放在这中路的话,恐怕损失会更大。毕竟羊皮筏子越多,在河面上就越密集,明军的火炮自然就更容易造成杀伤。
第一艘羊皮筏子摇摇晃晃的向着河滩冲来,羊皮筏子上的蒙古弓弩手即使是在摇晃的羊皮筏子上依然坚定地将一支支箭矢射向不远处的壕沟,只不过很快他们就被从鹿角后面铺天盖地而来的箭矢所淹没。
冲在最前面的十多艘羊皮筏子很久就被这从天而降的箭雨洗礼了一遍,本来在刚才的波浪摇晃中就有不少人落水的这些羊皮筏子上,已经找不到活人的踪影,一具具尸体七横八竖,躺在并不宽敞的羊皮筏子上,而更有不少尸体直接落入水中,浅滩附近的河水都被染红。没有了人的掌控,这些羊皮筏子随着河水不断摇晃,载浮载沉,很快就向下游而去。而后面的羊皮筏子已经飞速的冲上来,有了前面的教训,蒙古弓弩手纷纷对准鹿角,而前面惊魂甫定的盾牌手也是振作精神掩护。
“撤!”鹿角后面负责指挥的几名指挥使同时下达命令,而明军弓弩手来不及第二轮施放,飞快的向后面壕沟跑去。这鹿角最多算得上是一层栅栏,阻挡一下视线还可以,但是想要阻挡箭矢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所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明军才不会和蒙古人在滩头对射。
不等蒙古人冲上滩头,炮弹和炸药包已经唿啸着砸了下来,如果蒙古人继续向前进入壕沟的话,就要和明军缠斗,考虑到火炮和飞雷炮的精度都不是太好,必然就不会允许开火,所以明军炮手很清楚,再这样下去自己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这一顿炮击甚是急促而勐烈。后面陆续冲上滩头的羊皮筏子,直接在轰鸣的炮声中被撕成碎片,断臂残肢不断地飞上半空,鲜血也在一瞬间将曾经银白细软的沙滩染红,再加上那些破碎的尸体,看上去犹如修罗地狱。
叶应武轻轻摇了摇头,一将功成万骨枯,身为大明皇帝,他对于这一场杀戮并没有太多的怜悯之心,毕竟死的都是蒙古人,都是自己的敌人,如果不杀了他们的话倒霉的就是大明。只是眼前这场景让叶应武想到了自己这些年浴血拼杀的场景。
这一战如果胜了,恐怕就是自己平生最后一战了。
截止到现在,打的还是有些不够痛快啊!目光落向对岸,叶应武甚至隐隐约约感觉忽必烈也正在某一个角落向这边看来。叶应武不由得轻轻皱眉,难道你就只有这些本事么?
还是说,你另有图谋?
“陛下,蒙古鞑子的第三批船出动了。”小阳子有些着急的说道,久跟在叶应武身边,他的性子也稳重了不少,这世间还真的少有让他着急之事。
叶应武顺着小阳子手指的方向看去,瞳孔微微一缩。
来得好!
--
大同府。
大同府是女真金王朝的西京,也是从蒙古草原南下过了长城的第一重镇,从大同府向东过蔚州便是居庸关和幽燕,向南过马邑便是雁门关和太原府,而向西过岢岚水和大河就是河套以南、关中以北,而向北更是不用说,所以此处是四通八达之地,称之为“通衢要道”也不为过,否则女真人也不会偏偏选了这里作为西京。
且不说大同本身如何,单单是从大同周围有如马邑、雁门关、居庸关这些赫赫有名的重镇以及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些关隘爆发的一场场大战、诞生的一个个名将,就能知道大同府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重要。大同就是整个山西北侧、幽燕和关中侧翼防御的核心所在,也是从山西进出草原最重要的一条通道。
因为大同府所在位置的重要,再加上后来蒙古人的崛起给女真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女真人在原本辽国基础上修筑的大同府城更加高大巍峨,使其不但依旧还保留原本沟通四方、汇聚商贾的地方,更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无论是想要在这里向哪个方向前进,都必须先拿下来这大同府。正是因为大同府扼守进出草原的通道,所以就算是忽必烈倾尽主力南下,还是留下了重兵把守大同府。
一旦大同府丢失,蒙古人这一条北还的道路也就被彻底切断了。
只不过所谓的重兵终归只是相对的,忽必烈在此处留下了两三万兵马,对于一支人数不会超过四五千的明军偏师来说,绝对是一块崩了门牙都啃不下来的硬骨头,但是对于一支大明主力战军来说,可就没有这么困难了。
尤其是这主力战军还是天武军这等在北伐的过程中几乎是顺风顺水一路掩杀过来的那种。
站在大同府的城墙上,奉命留守大同府的孛儿只斤爱牙赤看着前方旷野中越来越多的明军步骑,脸色已经煞白。他是忽必烈的第六子,也是这一次陪同忽必烈出征的大小子嗣当中最小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忽必烈不想让他去前线冒险,所以专门将他留在了大同府,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给大军转运粮草,以及确保大同府的安稳。
忽必烈平日里教子颇严,大汗诸子基本上都是早早的成家立业、建立功勋,所以掌管区区一座城池对于爱牙赤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每天爱牙赤过的还很悠闲自在,毕竟在这城中不愁吃、不愁喝,总比在草原上自己带着一个部落披荆斩棘、努力打拼来的轻松容易。
只是没有想到这一份难得的悠闲自在,竟然这么快就到头了。
因为按照忽必烈的设想,就算是幽燕那边很难取胜,伯颜和史天泽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明军,就算是再不济撤入草原,明军也会将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毕竟大明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幽燕,叶应武就算是调动新组建的镇东军也不调动幽燕的那几个主力战军,就可见一斑,所以为了彻彻底底拿下幽燕、消除隐患,大明的几支主力战军突然调转方向进攻打通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就算是真的来了,也不可能是倾巢出动。所以忽必烈在大同留下两万多步骑,已经足够应对大多数有可能的威胁。
只是忽必烈怎么也没想到,叶应武竟然会使出奇兵突袭这样的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搅乱幽燕局势,再以大军向前勐攻、多面夹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幽燕战事,可以说幽燕一战,叶应武将明军将士的胆略,大明各主力战军之间一较高下的心态以及蒙古幽燕军中蒙古人和其他族群貌合神离的缺陷等等用到了极致。
然而就算是这样,叶应武也不敢抱有百分之百的期望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给江镐的旨意就是要求他自己决定,这也就是说,天武军是向东还是向西叶应武自己也不清楚。
不过好在一切都在向对大明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天武军出现在了大同府城下,遮天蔽日的军阵、迎风飘扬的赤色旗帜,无一不在说明前来进攻之军队的强大。
忽必烈想不到,爱牙赤更不会想到,不过好在爱牙赤终究不是吃干饭的,蒙古的哨探早在蔚州就发现了天武军的踪影,意识到这一支丝毫不掩饰自己行踪的军队十有**是奔着大同府而来,爱牙赤飞快的派出传令兵分别向北和向南,一来将这里的紧急情况告诉忽必烈,二来也期望草原上能够再有援兵过来。
就算是麾下有两三万兵马,爱牙赤也没有丝毫能够战胜明军的信心。
而且这大同府的重要**牙赤自己也很清楚,一旦大同府丢了,蒙古军队就只剩下岢岚水这一条退路了,那一带多山谷和激流,就算是之前忽必烈进军匆忙,也只是率领骑兵部队走的那一线,而大队的步卒和辎重还是从大同府南下,所以走岢岚水撤退的代价,蒙古承受不起。
咬着牙攥紧拳头,爱牙赤看向城下已经开始准备进攻的明军。
父汗,您要是在这里该有多好,孩儿害怕这城,真的守不住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