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进入织绣局是六月中旬,大概是每天都忙着绣那幅百花争艳图,所以沈秀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转眼就到了八月份。
临近中秋节的时候,秦娘子也带着府城的孩子们和柔娘莲娘她们来到了京城。
沈秀刚从织绣局回来,就看到秦娘子正领着众人参观宅院。
几个孩子尤其兴奋。
当然瑜哥没有跟着来,他自己是想来的,可是郑夫人舍不得他去那么远,因此秦娘子把他送回了省城。
而阿梅也没有来,她现在已经喜欢上了织布,当秦娘子问她要不要去京城时,她只犹豫了一下,就摇了摇头。
除了瑜哥和阿梅,几个孩子则都被秦娘子带了过来。
大丫来的时候,只看见了碧莲,没有看到柳儿,还多问了一句。
沈秀没有多说,只解释了两句,说柳儿找到了她的亲生父母,如今和亲生父母住在一起。
柳儿的去留,只有大丫多问了两句,男孩们则只顾着参观宅院。
瑜哥不在,栓子少了玩伴,好在留孩很照顾他,做什么都带上他。
这样几个男孩无形中就结成了两派。
一派以留孩为首,阿壮和栓子受他照顾居多。
另一派则是沈大郎和沈二郎兄弟俩,兄弟两个几乎形影不离,做什么都在一起。
沈秀对男孩间的拉帮结派,其实并不是很赞同,觉得这不利于众人的团结。
可依照秦娘子的说法,这两派人在路上分工明确,很少发生争执,相处的还算融洽。
既然他们自己觉得这样相处挺好,沈秀也就不想多管闲事了。
唯一遗憾的就是,沈二郎与阿壮的关系仍是不怎么样。比起从前是缓和了一些,两人当着人还会说几句话,可是私下里,还是谁也不大理谁。
沈秀对此也不强求。只要两人不在明面上起冲突就行。
宅院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房间自然是不够住的。
沈秀在众人来之前也曾看过宅子,不过她一直忙着织绣局那边的事情,先后也不过看了两三个宅院,至今也没定下要选哪一个。
如今众人都来了,沈秀便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柔娘和莲娘两个正带着下人们整理行李,忙得不可开交。而且她们两个对这种事情也不好多提什么意见。
倒是几个男孩想去看看沈秀所说的那两个宅院。
沈秀不想带那么多人,就让沈大郎和阿壮栓子留在家里,自己只带了留孩和沈二郎。
之前在府城的时候,沈秀就发现了,沈二郎特别有表现欲,什么事情都喜欢凑热闹。
反而沈大郎看着很稳重,平时也没那么跳脱。
俩兄弟的性格完全不同,相对应的,对他们的培养也应该顺从他们的天性。
沈二郎跳脱又爱热闹,本身又爱经商,那就适当地多带他出门,让他多见世面。
而沈大郎稳重老实,就可以待在家里,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
不带阿壮而带留孩,是因为阿壮和沈二郎不对付。而留孩又和沈二郎一样,喜欢经商,正好可以一起出门。
果然,沈秀点名这两个人跟着自己一起去时,留孩和沈二郎表现得都很高兴。而阿壮和沈大郎也没有多失落。
沈秀带着这两人出门后,边走边向两人介绍京城的街道和周遭的店铺。
这时候,留孩小时候流浪在外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他记路很快,再偏僻弯曲的路径,他看一遍就能把路记得差不多。
沈二郎在这上面就差一些了。
沈秀道:“回头家里采买东西的差事,我就交给你们两个人了。留孩负责带路,二郎负责记账。反正你们要分工明确,每个月都要把账本交给我。”
秦娘子这次来的时候,不是没有带下人过来。沈秀也不是怕下人在买菜的时候做手脚,只是想锻炼两人。
这个差事对于两人来说并不难,因此他们答应的很快。
三人走了一刻钟的时间,便到了原来看过的第一个宅院,位于百花胡同。
百花胡同的这个宅院的好处,就在于离他们现在住的宅院很近,环境也不错,就是宅院的占地不够大,房间不是很多。
沈秀道:“这个宅院只租不卖,如果租下来的话,一年要二百多两银子。”
而另一个位于石桥胡同的宅院就要宽敞多了,三进的大院子,前院有书房有花厅,后院正房厢房偏房一应俱全,距离织绣局也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宅院只卖不租,价格倒不是很贵,房主开口要两千两银子。
这笔银子,沈秀不是拿不出,就是不确定自己能在京城住多久。
两年以后,卫宴是要考进士的,就算考中进士能留在京城,将来也许还会外放出去。
沈秀把两个宅院的好处与坏处,都说给了沈二郎与留孩,让他们帮着分析一下。
留孩和沈二郎都想要让沈秀把这个位于石桥胡同的宅院买下来,毕竟百花胡同那边的宅院太小,租的话也不大合适。
留孩道:“如果沈娘子担心在京城住不了多久,可以在离京时,把这宅子租出去。以卫举人的本事,不会一辈子都外放为官的,将来肯定有回京的时候。”
这话,沈秀爱听。其实她也更中意这个大宅院,只是有些犹豫而已。
如今听了留孩的话,沈秀当即拍板决定把这位于石桥胡同的宅院买下来,好让一大家子住的宽敞。
宅院买下来以后,接着就是搬家。
沈秀每天都要去织绣局,不能一直留在家里,就让柔娘负责内宅的事情,外面的事情就交给沈大郎和留孩他们。
这样搬了两天,众人才算在石桥胡同这边的新家安顿了下来。
为了庆祝乔迁新居,沈秀还特地在附近的酒楼定了两桌丰盛的席面,一大家子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了顿饭。
饭后,沈秀正准备跟柔娘商议一下内宅的事情,沈二郎就走了过来。
“小姑,我有件事想跟你商量一下。”沈二郎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鼓足了勇气过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