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听到这话脑子当场宕机。
他们竟然不是来退书,而是来买书的!
这怎么可能呢,自家殿下写那玩意,不是白送都没人要吗?
“诸位客官,你们莫不是来消遣小人的?”
“呔!”
“你个店家咋还瞧不起人呢,一两银子虽贵,但只要书好,我们还是买得起的!”
“你就说还有没有货吧,我要三本!”
“我要十本!”
“我要二十本……”
金易见这些人还不是买单本,而是来批发的,心里更加震惊了。
难道自家殿下这次开窍啦,终于写出一本火书来?
金易想到这儿,整个人都变得激动不已。
“诸位客官稍待,我这就派人去催一下,看看印刷作坊那边还有没有存货!”
“那还不快去,你想急死我们呀!”
银作局那边一直在加班加点地印书,在接到书店的催货信息后,立马派人送过来五百本散发着新鲜油墨香气的书。
这五百本书刚一到书店,还没来得及上货架,就已经被蜂拥而至的顾客一扫而空。
至于那些来晚了的人,一边骂店家黑心,一边蹲在门口等人来退货。
倒是有几个家境贫寒的学子,熬了一夜将第一册金瓶梅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实在是没找到错处,眼见挣不到赏银了,又心疼昨天花了的一两银子。
因此,想着店家承诺随时可退,他们就颠颠地跑过来退书了。
然而,还没等他们走进店铺就被人给拦下了。
“兄台,你是来退书的吗?”
“我加价一百文收!”
“你起开!”
“这位兄台,我加价三百文……”
“谁都别跟我争,我家老爷说了,二两银子一本收,有多少要多少!”
金易站在店铺门口看到这等景象呆若木鸡,他混迹京城话本圈多年,多火的话本都见过,可像眼下这种加价一倍,购买别人看过的二手书之事还是第一次见。
这书得写得多好,才能引发如此哄抢啊!
此时他万分后悔,早知道就该扣下一本留着自己看……
十天后,三味书屋总共出货一万册,金瓶梅的热度依然不减。
套用白居易的典故,就是但有水井处,皆论金瓶梅!
每天都有大几百本的销量,只不过印刷速度已经能供得上了,店里多多少少有了些存货。
现在每天进店之人不是来买书,就是来打听下一部啥时候出。
金易这些天不仅看完了第一册,更是利用自己职务之便看完了正处于备货期的第二册。
金易在看过之后,不仅对自家殿下写书的能力不再怀疑,对于他将一本书拆成多册出手的手段,更是惊叹为话本界的革命性创新。
他有种预感,此等商业模式一定横扫大江南北,成为未来话本界的主流销售模式。
因为不管再好的话本都有个黄金销售期,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市面上铺天盖地都是仿印的书,原作者根本赚不到钱。
现在自家殿下将一本书分成多册,可谓是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说仿印的事情依旧不可避免,但却保证了后续话本的收入稳定。
毕竟再牛的仿印商家,也不可能仿印出还没印出来的话本吧?
就在金易展望未来之时,三味书屋里再次走进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头发花白,精神矍铄,脸上始终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显得非常地亲切随和。
如果是黄子澄见到此人,一定会热情地迎上去,然后恭敬地称呼一声恩师。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向太子妃举荐的大贤,江南文坛之执牛耳者,杨维桢之子杨新炉。
杨新炉不仅接过父亲的文坛领袖地位,暗地里还是一位话本作者,并且用梅花道人为化名,出了一本风靡京城的大作。
他本来以为大明的话本水平也就这般了,直至看到友人推荐的《金瓶梅》顿时惊为天人。
此书不仅寓教于乐,更是难得地描绘了市井百态,世态炎凉,于嬉笑怒骂间揭示了世间大道。
这也是他孜孜以求,却又未能达到的境界。
他之所以投身话本行业,也是怀揣着这样的经世济国之心。怎奈笔力不够,只能靠一些床笫之欢博取世人眼球……
但他心中始终有个遗憾,那就是未能将自己劝诫世人,引导人心向善的本意表达出来。
然而,在看过《金瓶梅》后他惊喜地发现,竟然有人将自己的想法实现了!
原来真的可以一边吸引世人读书,一边引导世人向善!
金易一看此人穿戴,就知道此人身份不凡,赶忙热情地上前招呼。
“敢问贵客是想买四书五经,还是……”
杨新炉从袖子里摸出一本《金瓶梅》,在店小二的面前晃了晃道。
“此书下册何时发布?”
“预计下月一号!”
“可否引见一下此书作者?”
金易一听这话当即警惕起来,这人竟然打听自家主人的身份,莫不是要对自家主人不利?
杨新炉一见对方警惕的表情,就知道自己无意间犯了人家的忌讳。
对于任何一个书商来说,能写话本的作者那都是摇钱树,岂能轻易示人?
“店家莫要误会,老夫不是以此为生之人,只是仰慕此书作者,想让您代为引荐一番。”
“老夫这里有手书一封,还请您代为转交贵书作者。”
杨新炉随同信封还递上去一锭金元宝,少说也有五两重,换算成银钱至少要值三十两白银。就算按照官方比价,那也是二十两的巨款,足够一个伙计一年的薪水了。
只是金易不是一般的伙计,名为伙计,实际上干的却是掌柜的活,每年光是俸银就有五十两之巨,月底还有分红、赏银之类,一年到头就算没有一百两,也是八十两开外。
因此,杨新炉大手笔抛出的“诚意”,直接被金易所无视,他只是收下了信件,金元宝却原物奉还。
“小人谢过贵人赏赐,只是小人福薄消受不起此等重赏!”
“不过贵人的信件,小人一定代你转交我家主人,至于我家主人是否愿意见您,那就不得而知了。”
“你家主人?”
杨新炉闻言一阵愕然,如果他所记没错的话,此家店铺乃是一位皇孙的产业吧。
店小二下意识地说将信件转交其主人,莫不是说此书乃皇孙所着?
杨新炉只是略微想了想,就觉得这事太过荒谬。
大明最年长的皇孙也不过十三四岁,此等未经人事之少年,岂能写出如此文笔老辣,包含出市井百态奇文?
哦对了,谁家那小谁,好像前些年中了个解元,现正在大本堂教导皇子皇孙们读书呢吧?
改日找人问问那孩子,知不知道此等神书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