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切入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切入点

赵光明和李易聊了聊新武侠电影的事情之后,突然话锋一转道:“最近有一部外语片在网络上很火,而且这部片子来自于一个忠东国家的导演,你有没有了解?”

李易怔了一下,问道:“你是说那部叫《无家》的电影?”

赵光明点了点头。

“看来你知道。”

“戛纳电影节最佳评审团大奖的获奖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还原了黎国底层社会的现状,让观众泪点不断。拍的的确很好,我当然也有所了解。”

李易的确看过这部片子,怎么说呢?这种电影,对于普通的观众而言,其实真的很难说精彩,从技法上来说,也不算特别高,但是这种电影,又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再加上众所周知的原因,所以,这种反战的影片,其实意义重大。

其实这些年来,忠东地区的电影,好电影还真的可以说层出不穷。

忠东也是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之所,人类信仰的起源之地,如今既是苦难之所也是禁忌之地。数不清的战乱和理不清的宗教束缚。

多难不一定兴邦,但是出好电影。

这句话可以说被诠释地淋漓尽致。

“你有没有想过拍一拍这种类型的电影?”赵光明突然开口道。

李易有些恍然,他当然知道赵光明的意思,其实这也是当下国内的导演圈的一个趋势吧。

几乎可以说国内能被称得上是大导演的导演,都拍过这类的电影,而这也是公认的国内最难拍的一种电影。

无他,太沉重了!

国内的导演们,不乏有尝试去拍摄这类影片的,甚至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那场战争,那场令人至今提起都刻骨铭心的瞠目欲裂的浩劫,可惜的是,结果却往往都出人意料。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拍不出xxx类型的电影?你怎么看?”见李易迟迟没有回答,赵光明又问道。

李易闻言却是不由地笑了。

“其实,提出”为什么我们xx不出像xxx这样的xx“这类格式的问题,大部分有这样的某些或全部特征:

其一,其实是一种自卑思维的产物,以及满满对自身或者并不认为是自身的恶意。

就好比同样的类型的电影,很多人就是觉得外国的电影比国内的电影好,这同样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自卑的产物,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电影本就是舶来品,我们才发展了多久?所以这方面没有自信是正常的。

国内的很多电影,其实回过头来看,真的就不如国外的同类型的电影吗?肯定不是,那么为什么大家还会那么觉得?

仿佛国产电影就一直都处于更低的位置,其实完全都是心理作祟罢了。

其二,对比含糊不清,标准不明确。

我们都知道,同样的电影,比如《无间道》在国内很多观众都觉得好看,觉得天台对决那一幕堪称经典,可事实上呢?

到了好莱坞,人家根本就看不习惯,我们奉为经典的东西,人家根本就觉得奇怪。

同样的,《无间道》被改编成美版的,结果呢?国内的观众又有几个人会觉得好看?因为根本原因其实就不在于电影,而在于背景,在于环境。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道理大家都不懂吗?肯定是懂的,但是为什么还是觉得我不如人?

因为《无间道》美版的拿了奥斯卡,而《无间道》港版的只拿了港岛金像奖,所以就觉得,港版不如美版,可是这种比较的方式,根本就不可取,因为这本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同样的不同的导演拍出来哪怕是相同的电影,影响力也绝对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对比两者之间的优劣?

电影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好比艺术这种东西,始终是少数派的主观思维。

其三,我们很多人在进行对比的时候,从来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

不问是不是我们的电影其实没那么差,就问为什么我们没有那样的电影?这是什么道理?我们为什么要有那样的电影?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或许有某种程度上给予大家的感觉是相似的,但是实际上却依然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人家拍的电影,好,我们就一定要去有同样的电影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其事,参照物在某个范围的优秀程度,放之全人类范围也非可随便达成。

“这样”的意思如果是指整体的艺术成就,国内历来不少欧洲三大影展获奖的影片,这又怎么说?非要说不如人家?那为什么我们的电影拿奖了?

然后又会有人说奖项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对于双标的人来说,你永远无法辨明白的。

就拿反战题材的电影来说,“这样”的意思如果是指战争的残酷,黑暗中的救赎,人性的光辉,那么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优秀的影片?答案是肯定的!

可为什么没有人觉得,我们的电影更优秀?”

李易侃侃而谈,其实也是不吐不快,有些东西,他无法说服那么多人,同样的道理,那些人也无法说服他。

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有结果的问题,哪怕你拍出一部很牛逼的电影,哪怕是全世界很多人都认同了,可是依然还是会有人不认同,你能如何?

赵光明也忍不住笑了,李易说的这些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吗?不可能不懂,但是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突然他又有些自嘲地笑了笑,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大导演,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那一场历史,那一场浩劫,尽管有些人切入点有些歪,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勇气是可嘉的。

不过,说到切入点,李易突然脑海里浮现了两部电影,都是国外的电影,在记忆之中,那可以说都是影响巨大的电影。

一部出自岛国的动画电影,口碑很好,争议很大。

一部出自好莱坞,关于犹太人的浩劫的电影,也是时下被国内的影迷们问“拍不出那样的电影”里面的“那样的电影”!

一部叫《萤火虫之墓》另外一部叫《辛德勒名单》!

李易突然就陷入了一个疑惑之中。

这个世界,像后者的电影,其实好莱坞有不少,虽然达不到《辛德勒名单》的程度,但是却不乏有优秀之作。

而我们影迷们常常说拍不出那样的电影,指的就是这类的电影。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辛德勒名单》这类的电影,说白了,影迷们在看这样的电影的时候,真的那么的认可吗?

李易觉得肯定不可能,因为就好比,《黄飞鸿》系列,国内的观众看到了,如《马关条约》,如辛亥革命,等等,可以说很容易地就会看懂。

可是你让外国人去看,他们能懂?

同样的道理,《辛德勒名单》拍的再好,那也不是关于我们本民族的事情。

之所以让李易疑惑的原因在于,他觉得国内很多导演,拍电影的技法,思想,思维模式,其实都是师从国外电影。

毕竟,电影是舶来品嘛,可是李易不解的地方在于,不管是《萤火虫之墓》这样备受争议的电影也好,亦或者是《辛德勒名单》被奉为经典的“那样的电影”也罢,其实人家的切入点都摆在很明显的位置。

但是为什么这一点,国内的大导演们却没有一个去尝试着模仿一下?

国内的关于那一场浩劫的电影,有从各个角度切入的,

有从外国人的视角来讲述的,或许是自认为这样更加客观,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拍电影的人你很难真的做到客观。

有从当时的亲历者的视角来讲述的,可是问题在于,电影本就是艺术加工的产物,而亲历者,也不过是一个个体。

还有从当时的女支女的角度来讲述这段历史浩劫的,或许导演的初衷是想要展现人性的光辉?

甚至还有从施暴者作恶者的角度来讲述的,屁股典型地坐歪了。

等等,等等,可是让李易不解的是,看看《萤火虫之墓》这部岛国电影,明明对方是侵略者,可是却把自己塑造成了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结果呢?

电影受争议,却几乎只是在我们华国受争议,外国很多媒体,影评人都是一片称赞。

这部作品可谓是感动了不少人,也触怒了不少人。感动者多基于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的同情;愤怒者则大多出于自己的历史观。

而这里说的是国人!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电影的内容在我们的角度来说,完全是在贼喊捉贼。

一部作品再好、票房再如何的高,也会有人批评,这是很常见的事儿,然而《萤火虫》遭到批评,却往往不是因为它制作水平的优劣。有人辩解说《萤火虫》这一部作品本身的主题思想是为了反战,而不是替军国主义“申冤”,它的初衷还是想要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去思考战争的,这使人觉得,这是一部成功的反战片,可在李易看来却是不对的,这是一部失败的反战片。

因为呼吁和平没有错,以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无可厚非,歌颂爱与正义也是应该的,可是,对战争起因的反省和控诉也是重要的。任何战争作品都可以不提及事发原因,唯独二战作品不能,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这样,因为二战不但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场大战,同时也是规模最大、死伤最惨重、损失最多的一次世界大战,正由于这一特殊性,一部优秀的二战作品是不能不加入对战争起因的反思的,哪怕它与政治拉上边。如果这部作品屈从于政治,那么它就不是一部好作品,它不是真正意义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作品。

《萤火虫》是一部不考虑政治环境的影片,它以平民为基础,但这部作品毕竟联接到了二战,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政治因素,尤其是二战的受害国,是无法不联想到某些敏感的历史背景的。感人的东西,不代表它就成功,微笑是讨人喜欢的,但在葬礼上,你可以“笑”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有其可取之处,为什么能感动人?甚至让一些人忽略了真实的历史?

因为电影的切入点,不是大人,不是成年人,而是孩子!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对孩子人们总是宽容的,是更有同情心的。

其实同样的《辛德勒名单》切入点,或者说最大的亮点,之所以成为经典,不难发现,电影最鲜艳的一抹红色,也是一个孩子!

所以这就是李易不理解的地方,你看,这类的作品,导演们都尝试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是为什么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切入呢?

比如《萤火虫之墓》,如果把背景换成是国内呢?

是不是争议点就反而不存在了?

因为我们才是受害者,那么出发点,就不存在错误,而故事的原型?

不客气地说,在那个时段,国内连成年人都经历了那样的浩劫,更何况是孩子?

要知道很多历史史料都提到过在那场浩劫当中的孩子们,可是李易真的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个导演们却从未考虑从这方面来讲述?

其实拍摄这类的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反而没有那么的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现这段历史!

所以,如果让李易来拍,他会选择,直接改编《萤火虫之墓》,这部电影,其实在李易看来,最大的亮点,或者最聪明的地方,就是以孩子的视角,或者说主要讲述在灾难,在浩劫之中的孩子的故事。

当然,《萤火虫之墓》尽管抛开立场不谈,电影的确感人,可是不代表没有槽点,李易觉得槽点是真的不少。

从记忆里面网友们的吐槽就可以看的出来。

“应该改名为:我是怎么把妹妹养死的!”

是的,在李易看来,也是如此,虽然你不能说那也只是个孩子,可是的确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