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 第424章 生死存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虽然时间紧迫到极点,马如龙依然按照御林军惯例,用出发前的一点点准备时间,召集千总以上中层军官,开了一个简短的动员会。

此行目标很明确,突击团从大岗营地出发,用一个半时辰的时间,战斗推进十五里,抵达大沙营地,为师指挥部解围。

一路上,也许会遇到埋伏,也许会遇到敌军顽强阻击,突击团没有时间磨磨蹭蹭,也没有对峙或者回头的选项,只能一路硬闯过去。

因为一旦大沙营地被攻破,师指挥部的重要文书会丢失,大量作战参谋和傍晚刚到的战地文工团也会惨遭毒手。

师指挥部被端掉,那是巨大的损失,也是无法抹去的耻辱,突击团决不能让哪样的惨剧发生。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增援,而是为了第一步兵师的生死存亡而战,是必须要进行的军事冒险。

经过千总一级军官传达,所有士兵都在出发前明白了这次出击的使命。

很多士兵都叫嚷着,师部的那些大老爷就算了,战地文工团可绝不能出事。

有几个军官还提出,能不能加快行军速度。一个半时辰走十五里,那不就和散步差不多。

马如龙和张北海同袍多年,互相之间很了解。他深知张北海的战场嗅觉不是很灵敏,却也绝不是轻易就能被击败的人。

无论对方是八旗兵、白甲兵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无法在一个半时辰内击溃御林军的防线。

如果贸然急行军,肯定会露出很多破绽,还不如走得慢一点。毕竟只要自己不被击溃,敌人肯定要分兵来阻击。

“全团听令,全程保持警戒队形,出发!”

马如龙大声发出命令,而部下也齐声发出回应。

“必胜!”

随着震耳欲聋的怒吼,三个突击营加上一个完全被打残的预备师,总计一千八百余人从大岗营地鱼贯而出,向正北方向挺进。

一路上,大量清军斥候在明军火把的微弱光线中时隐时现,不停在暗处射出冷箭,让刚刚死里逃生的栗养志心惊胆颤。

从冷箭劲急尖锐的破空声中,栗养志听出那些都是重型清弓射出来的狼牙重箭。清军里只有真正的八旗老兵才拉得开那种重弓,也只有他们才能用得起那种昂贵的狼牙箭。

他们中间可能还有几个身背巴图鲁封号的“满洲勇士”,毕竟不是艺高人胆大,哪敢近距离挑衅成建制的明军。

然而,明军突击团似乎完全不受骚扰影响,士兵们脚步一刻不停,以恒定的速度向前推进。

路边树林内传来搏杀和惨叫的声音,伴随着突击团行军方向,不断向前蔓延。间或还有不少哨箭、火箭从林中升起,都是两军传递信息的暗号。

看到栗养志脸上露出惊疑之色,马如龙告诉他,从安沛之战开始,第一步兵师就有训练反渗透战的传统。

在安南时,每个直属营出身的军官对小规模夜战都很有一套,达素想靠这种小伎俩拖延明军回援的速度,那就太天真了。

如今突击团的十几个侦查小分队正在以相同的速度,在两侧的树林中伴随主力前进。

这种小规模的袭击,根本不能对大部队造成威胁。

绿营也有类似的侦查部队,负责在行军时探路或者沿途警戒,俗称夜不收。

不过大多数绿营遇到袭扰,都会停下脚步警戒,等夜不收赶走所有骚扰者,才会重新行军。没有哪支部队敢像突击团这样,在夜里大摇大摆地赶路。

面对栗养志的赞叹,马如龙在心里暗暗苦笑。

马如龙知道这条路必然会有埋伏,也知道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可他现在没得选。

如果清贼不来埋伏突击团,就能抽出空去攻打大沙。从这个角度看来,伏兵人数越多,越能证明这次回援卓有成效。

就在突击团差不多走过一半路程,可以隐约听到远处爆炸声的时候,三支急促的响箭连续升空,所有士兵几乎同时停下脚步。

“警戒!”

“注意,敌人在左边!”

突击团的中层军官们纷纷发出呐喊,提醒手下做好准备。

马如龙拔出配剑,发出一声怒吼:“全军听令,准备战斗。”

……

午夜时分,子时初刻。

大沙营地遇袭已超过一个时辰,刘维宁躲在箭塔的一个角落,手握醮水钢笔在本子上奋笔疾书,记录眼前看到的战况。

作为原个旧营的士兵,刘维宁全然不害怕前线的危险,秋季攻势一开启,他便申请成为随军战地记者。

正所谓没有亲眼目睹,就没有真实的新闻。

每次他都跟随一线官兵前进,近距离观察和记录官兵的英勇事迹。

前面几天的战斗中,步炮协同的新战术令他耳目一新,奋笔直书了好几篇报道。如果师部通过解密审核,刊登出来必然能令报纸销量更上一层楼。

他万万没想到,清军居然能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夜袭。

大沙营地的困境,让他想起在滇南当兵的日子。

围攻营地的清军比张勇、王屏藩的部下还要凶狠难缠,他们一开始就跳过试探攻击,直接从四面八方发起总攻。

攻势如潮水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涌来,大沙营地就好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在狂风暴雨中飘摇起伏。

因为清军挖掘的防御工事都面向江边,结束战斗时又已是下午,内陆一侧只有临时挖掘的一条应急壕沟,无法有效阻止敌人。

有备而来的清军很快突破外围,与明军隔着木阑珊射击,用炸药破坏并不坚固的营墙。

步兵第一师是明军里装备最好的部队,然而这伙清军似乎更有钱,装备的豪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些看起来像汉人的假鞑子手持燧发枪,腰间挂满了手榴弹;真鞑则更善于近身搏杀,常常在明军发射弹药的间歇冲进人群,拼命制造混乱。

在参与防守的明军里,刘维宁看到半年前采访过的李十三——工兵营的一个千总,也拿起了武器在和敌人拼命。

刘维宁在小本子上写道:这是一个漫长的秋夜……李十三拿着工兵铲,与贼人厮杀成一团……七、八里之外,树林里隐约冒出火光,那是回援的突击团正和伏兵展开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