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铁十字 > 第二百五十五章 里海反击战(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五十五章 里海反击战(上)

1944年2月,正在美方陷入内部激烈政治斗争的时刻,苏联正艰难地试图在里海方向发动反击。

根据原本计划,中亚特别方面军的进攻主力应该在2月上旬抵达预定进攻地点,但由于道路崎岖、天气恶劣、物资供应保障不及时,大部队一直开进缓慢,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斯基精心抽调3个骑兵师、3个坦克旅和2个机械化军组成10万人突前攻击部队加速进军,即便这样,这支进攻部队直到2月11日才完全抵达到位,而接应他们的部队还在后面步履蹒跚,迫使进攻战役的展开时间一拖再拖。

这不但急坏了在塔什干坐镇的朱可夫,更急坏了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他已把这次反击战看成是苏联获得体面和平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寄予了很高期望。朱可夫不光怕夜长梦多引起德军注意而着急,更担心后续作战时间不够,斯大林则是担心冬季过去后他面临的不利局势——如丢掉中亚方面军,他就再也抽不出任何机动兵力,除非放弃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两个重镇中的一个,这是他万万不能答应的。

在一道道电文催促下,进攻集群不顾疲惫和物资短缺加速进军,最精锐的进攻矛头非战斗损失高达近万人,后续30万其他部队非战斗损失也超过2万人。等于还没开战就损失了3万多兵力,至于一路上暴毙的牲口、损坏的坦克或其他重装备数量也非常庞大。

把守盆地出口的崔可夫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舍尔纳所部经常对他的防线发起空袭和短促突击,用绝对火力来压制防线,一开始他认为德军在自寻死路,这么猛烈的攻势需要消耗多少弹药和燃油?即便德国人前期有准备,也不可能持续太久,但后来德军攻击力度一直居高不下,他的部队虽能勉强守住防线,但其实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再加上盆地外气候恶劣,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已伤亡4万余,朱可夫不得不从后面又给他补充了一个军才稳住形势。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舍尔纳的物资和补给并不是光有里海这条线,还有运输线在伊朗。南翼德军一共三条海上补给线,一条是从意大利出发穿地中海走达达尼尔海峡去黑海登陆,送到高加索一带,这是主力干线,极大减轻了陆地运输的压力,使铁路网能够更多给中央集团军群补充物资;还有一条是走地中海一直到东岸的海法登陆,然后走铁路去伊拉克和伊朗——这条线其实也是中东石油在输油管道未铺设完成前外运欧洲的主力;最后一条线是走苏伊士运河一直绕红海和波斯湾去伊朗阿巴斯港登陆,然后通过伊朗内陆铁路输送到伊朗北部地区——与波斯湾石油输出正好方向截然相反。第三条线最初是美国援苏物资走的路线,现在全掌握在轴心手里。

伊朗到中亚的地面道路虽然不太理想,但使用空运比较容易:苏方在这根本就没有航空力量,一路畅通无阻,而盆地上空有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接应,确保了补给血脉畅通。

缩在费尔干纳盆地中的舍尔纳根本不担心燃油问题,因为伊朗阿巴丹炼油厂设施目前已基本修复到战前的炼油能力——400万吨/年,别说他一个小小的中亚集团军,就是供应南部2-3个集团军群基本都够了,事实也确实如此,阿巴丹炼油厂的产能不但为南翼德军补充燃料,偶尔还兼顾印度洋方向,在印度的4个德国海军陆战旅全部用的是伊朗出产的油料,甚至山下奉文的印度派遣军很多时候也直接从德国手里买油料——这可是大金主,捏着大把黄金和印度矿产,凭什么不卖?

所以波斯湾-地中海航线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轴心物资船队的重油全部在伊朗补给,通常先在伊朗灌满油去欧洲接货,装满货返程后再去伊朗补充;意大利方向留下的重油基本供给军舰使用,现在意大利人不用再紧巴巴守着20万吨/月燃料过日子,德国不但将供应量提高到了50万吨/月,还给了意大利不少煤炭资源,保障意大利海军、海航甚至规模不大的地中海空军都够了。墨索里尼和海军上下对此很满意,这才有大手笔不断派军舰协同德方作战的举动。

为加强中东石油产出同时也为了巩固与中东盟友、欧洲盟友的关系,由德国石油基金牵头,开始三大中东石化基地建设:第一是阿巴斯炼油厂扩建工程,准备将处理能力提高到1000万吨/年,远期达到1500万吨/年;第二是伊拉克石油炼化基地,位置就放在其新吞并的科威特地区,一期规划500万吨/年,中期规划1000万吨,远期2000万吨;第三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石化基地,在德国撮合下,巴林、卡塔尔、阿布扎比、沙迦、迪拜、哈伊马角、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九国埃米尔在迪拜举行会议,同意建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并接受德国保护,军事和安全由德国驻军负责,外交采取与德国协调一致的方针,内政由各酋长自主(邦联制),亚丁保护国(也门)也采取类似安排。这个石化基地的规模与伊拉克基地类似。

为防止出现极端势力,霍夫曼还和两个保护国高层进行了一系列细化措施落实:包括在尊重教会势力基础上尽可能采取世俗化改造、经济采用帝国马克(将来采用欧洲联盟统一货币)、派遣贵族和精英阶层子弟到德国留学,并竭力保证各酋长政权的稳定。

中东各国对德国提出的石化基地建设安排都很满意,谁都知道卖原油和卖成品油的利润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以前英国人为独吞利益,除阿巴丹炼油厂不想建炼油厂,德国人现在这么搞就是打算拉着大家一起发财。伊拉克、伊朗石化基地股份比例是两伊国家占三分之一,石油基金占三分之二,并明确规定所有技术、设施、建设工程全部归石油基金出面,两伊只负责提供一点土地、石油开采区和劳动力就等着接手现成厂区了;两个保护国的股份比例安排是保护国四分之一,石油基金三分之二,中间的收益差额部分用于支付德国驻军费用。

这样一来,石油基金行情水涨船高,虽然没进行公开股票发行上市,但业内认为假如现在ipo发行,倍数不会低于25倍!所有拿到原始股的德*政各界、工商界都笑逐颜开,欧洲各主要国家资本家也同样分到一杯羹。就三大石化基地的庞大体量而言,光靠德国一家根本不可能拿得下,比利时、荷兰、法国等都有不俗的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德方将订单的很大一部分发送给了他们;至于工业能力差一点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国同样也有安排。这本来都是英、美两国的利益,现在变成欧洲一体共享,即便德国拿了大头,其余欧洲各国照样收益不菲——现在欧洲哪还有大量失业?

里宾特洛甫在与爱德华八世的谈判中就以此为饵进行引诱,宣称:英国改旗易帜越早,石油基金与欧洲一体化过程的利益分享能拿到更多,如果等彻底打了败仗被德国占领,那就不要想这么好的事了。

除已确定的三大石油基地外,施佩尔还考虑规划另外三个基地:一个在内志王国(沙特阿拉伯),沙特因为是中东国家中最后一个服软的,所以遭到冲击最严重,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甚至阿联酋、亚丁前期都在德国默许甚至纵容下从沙特手中攫取大片土地,反正大家都是游牧民族出身,谁都能扯上“自古以来”的帽子,而在后续冲突中德国都站在与沙特对立的另一方,各方有恃无恐——有本事你来干德国装甲师啊!最终逼得沙政变组成内志王国,特政变后的内志王国版图已不到沙特的70%,要不是上赶着巴结德国并宣布接受德国保护,周围国家能把整个沙特都给吞干净,现在准备给内志安排一个基地,也有缓和关系搞怀柔的用意。

第二个是准备放在北苏丹,该地被埃及吞并后也发现了石油,埃及方面对此跃跃欲试;第三个是在利-比亚,虽有意大利这个不太靠谱的队友在,但利比亚离欧洲实在够近,天生的燃料供应基地,再加上德国在原油产出上与意大利有过协议,不加以利用简直就不好意思。

除了石油基地外,霍夫曼还提出要建设中东铁路网,让中东各国与欧洲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些措施的提出与强化都是霍夫曼战后安排的一部分,用德国的武力保证中东各国对德国的向心力,然后用中东石油供应和控制能力保证欧洲各国对欧盟体系的服从——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个地区大国也竭尽全力表现出配合,往费尔干纳盆地运送物资和补给的就还有两国空军——装备的是德国半送半卖给他们的ju-52。容克大妈虽然性能已落后了,但在中亚这个没什么威胁的场合,还是很发挥余热。

这才是舍尔纳一直有底气打火力攻势、短促突击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