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铁十字 > 第二十四章 D日(7)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ps:因为情节改动,从d日(2)到(7)都有改动,请重新阅读,不便之处,请多包涵……

东久迩宫稔彦王满脸堆笑地对堀悌吉道:“你看,大家都是支持你的,陆军把近卫师团这样的精兵强将都拿出来了,就是希望跟着您有一番大作为。如果觉得兵力不够可以再加一点嘛。现在物资、船队、兵力乃至海军都是最强的,你不是还办了这么多航空学校,又让海航军曹有了晋升军官的空间,正是上下齐心,给予美国迎头痛击的时刻。”

堀悌吉叹了口气,不再多说,否则就显得他矫情了。

确实如石原莞尔所说,现在的近卫第2师团可不是历史上的规模和编制,而是难得的精锐,里面配备了战车联队(联队长按规定要配大佐,但因为栗林忠道的坚持和推荐,最后由同样是美国通、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马术金牌获得者西竹一出任联队长),第2近卫师团在编制上更接近于德国的1943型装甲掷弹兵师,重装备略少但多一个联队步兵。

除了从德国引入的装甲车、希姆莱管风琴、追猎者坦歼外,还重点装备了日本新生产的四式坦克——奇托。

四式坦克是日本一直在研制的新坦克,42年9月份正式立项,算是日本第一种真正的中型坦克,但进度一直不快,但后期在德国技术专家帮助下,进度突飞猛进。

4式说是新坦克,但只要看到过的人都认得出这其实是t-34型号的日本拉皮版。底盘用的是t-34底盘,炮塔用的是日本原定的4号炮塔,但正面厚度加厚到70mm。最初准备使用新研制的四式75mm坦克炮(从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mm高射炮基础上改进而成),后来暂时跟不上节奏便直接用了4号坦克上的75mm/L48坦克炮。为了提高穿甲效果,还仿效德国为部队配备了钨芯弹,由于日本不缺钨,所以比例较高,每车拥有三分之一钨芯弹

与t-34火炮靠前部署不同,奇托炮塔靠后,重量分布更均衡些,然后炮塔改成了5人车组,又安装了德国进口的电台和瞄准具。整体分量26.4吨,最大速度42公里/小时,单次加油行程300公里。

说是国造,其实日本也就略微改动了一下设计,将4号坦克和t-34坦克各自优势进行了一些融合,既比不上豹式,也比不上t-43/85,甚至连t-43/76都勉强。里面的核心部件,比如那台b2柴油发动机,又比如坦克炮都不能自产,只能原封不动使用原来的产品。

不过日本在生产中精益求精的想法还是努力贯彻了下去,在装甲上比苏联货强不少,炮塔比t-34那种毛糙产品也精良得多,变速箱也进行了针对性改进。再加上大的布局没有调整,试制成功后麻烦不多,算是性能比较稳定。因日本兵的身高和体型偏小,再加炮塔是重新设计的,从t-34的4人车组换成5人车组也未见拥挤。所以德方认为综合性能比原版t-34/76要好,与4号h基本持平,与谢尔曼较量不会落于下风——如果日本能解决发动机和坦克炮生产问题,可成为主力装备。

但现在看来,坦克炮再有1年就能攻关成功,那台b2发动机短期内仿制水平总是跟不上,发动机(无论航空还是车辆发动机)现在成了日本的老大难——仿都能仿,仿出来性能离原版差别实在太大,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以至于不断要进口。这问题不解决,永远不敢说国产化成功。

现在凭借各种散件,日本“生产”(组装)速度很快,每个月产量突破150辆,半年后有望达到200辆/月。近卫第2师团是第二批换装的,一共装备了80多辆奇托,而武田攻所在的近卫第1师团则是第一批换装的部队,目前到位了160多辆(满编240余辆),因此近卫第1师团的定位是战车师。

听石原莞尔也这么说,堀悌吉苦笑着点点头:“那就非常感谢了。”

然后不再吭声。

“来来来,喝酒去,喝酒去……为萨哈林岛战役胜利喝一杯……”东久迩宫稔彦王看得出大家兴致不太高,便给众人打气,“帝国还是不错的,等8月份我把火箭和喷气机带回来就更加强大了——美国都没这玩意呢!”

就在日本为下一阶段战事和未来前途探讨时,6月17日,巴西情况剧变:在德国消灭巴西第一远征师,占领南部三州并宣布并入美洲共和国,拉普拉塔集团各国兵力堆积在边境附近时,总参谋长蒙特罗悍然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瓦加斯,并向轴心集团发出停战请求,表示愿意退出同盟阵营。

更让美国人措手不及的是,蒙特罗不但用心腹部队控制了里约和圣保罗,还事先与德国达成一致,配合德军舰队直接炸掉了里约的美军航空基地,还让绍肯的部队在里约登陆。

支持瓦加斯的警察和部分内务部队(包括总统卫队)和美军试图向蒙特罗的陆军开火,但谁也顶不住德国的装甲部队。冰岛战役中令人瞠目结舌的情况出现了,而且这次更夸张——冰岛是3万德军打得8万英美部队丢盔曳甲,这次绍肯仅仅用了0不到的部队就直接干翻了一个2万人的美国师。

更让美方大惊失色的是,累西腓地区侦察机显示,后续还有德军船队在源源不断涌来,再过4-5天就要去里约登陆了。

实际上,这次政变是蒙特罗玩脱了,原本说好到6月底再行动的,德军届时兵分两路,一路从圣保罗州地面突击,一路从海上登陆,他承诺用部队管住巴西方面,而把美军师留给德国人打。没想到在串联部队时出了意外,有人向瓦加斯反水,然后一直疑神疑鬼的瓦加斯企图率先发难,但被经营多年的蒙特罗给软禁了,第一时间给绍肯发了请援的电报。

绍肯知道他情况紧急,一方面让他尽可能拖时间,一方面抓紧登船出击。他深知兵贵神速,来不及带上全师,只匆匆忙忙带了在港口附近的1万多部队就去了里约——里面不但有飞行堡垒装甲师的部队,还有2个陆战旅的部队。

全部兵力合称绍肯集群,幸亏德国海军陆战队都是从陆军成建制抽调形成的,战术风格乃至武器都一致,与陆军混编后立即融为一体,毫无阻塞感。

蒙特罗苦苦熬了3天,但瓦加斯三天没露面引起心腹怀疑,最后消息走漏双方交火,美国人一开始还莫名其妙,但后来马上反应过来准备介入。但有了这宝贵的3天,德军登陆部队就到了。总算蒙特罗是多年总参谋长,还知道把码头控制住了,不用德军费心费力打登陆战,绍肯带着部队大打出手。用0打2万。

巴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谢尔曼坦克在远距离上被德军的虎式、豹式敲掉并化为一个个火球,然后又看到德军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低空突击,干掉美军苦心经营多时的防御阵地。

等到黎塞留号、格奈森瑙号巨炮在里约港外轰鸣时,整个战事结果已一目了然——美军开始仓皇逃窜。而那些与蒙特罗大打出手的军队也被逐一扫清。随后德军在美洲共和国的其他部队依次开入,兵力陆续增加到2万余人。

在战火中,昔日繁华的里约变成了一片废墟,几十万巴西平民出逃,拥挤的人群又把美军撤退道路堵得严严实实,最后逃命逃红眼的美国大兵直接用坦克和装甲车开道碾过去,形成了一条血路。正愁没有合理、合法素材的蒙特罗大喜过望,让记者拍摄了无数照片。

6月18日,以《我控诉》为标题的新闻发布,触目惊心的是“血路”上碾压人群的美国坦克残骸和尸体。按蒙特罗政府的官方说法:由于瓦加斯总统不得民心,遭到巴西人民的抗议和弹劾,美国人为扶持这个傀儡,命令驻军出动包括坦克、装甲车在内的重型武器镇压,巴西陆军气不过还手,军民死伤累累,最后只能请求轴心阵营主持公道、加以援助……

巴西全国陷入大乱,其余各地区民众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消息才是真实的。蒙特罗能控制的地方不多,北面、东面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全都不听里约的命令,其余没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尚在观望之间。

霍夫曼很不满意蒙特罗的表现,他想要一个完整控制在里约政府手里的巴西,而不是这样四分五裂、一团糟的巴西,不过对绍肯的果断依然予以了肯定。最高统帅部迅速应变,准备增派力量南下赴巴西增援,帮助巴西新政权稳定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克兰克已带走的2个海军陆战旅外,距离最近,最方便的曼陀菲尔率领第7装甲师从马岛起航,准备赴圣保罗州一线支援。凯特尔和蔡茨勒鉴于东线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决定向南美再增派10万军队和3个航空联队。

但这样一来,船只力量不够,原定讨论的南非问题解决只能被迫往后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