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鼎定河山 > 第三十二章 冬日私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信州府学有教授一人,训导四人,生员共三百一十七名。

教授为正七品衔,官衔末等,但也是官,在一府之地却也是地位超然。

定国的官与吏职责分工非常明确,官主行政,吏主事务。官员在政府某一部门担任主管,拥有决策权。而吏员则在各级各类衙门中负责具体事务,负责执行。明代的吏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主管吏员、案牍吏员、司财吏员、司狱吏员。主管吏员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文案。案牍吏员的职责是抄写收发、保管文案。司财吏员的职责则是保管、收支钱粮及其它实物。司狱吏员的职责是分管狱吏、管理人犯。

吏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佥充、罚充和求充。

佥充方式主要有政府选取和官员点用两种。参加佥充的吏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清白无过,二要年龄在三十岁以下,三要识字会算。佥充的步骤较为复杂,首先自愿为吏者要提出申请,然后里老乡绅上送经层层审核,最后由布政司备案,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吏员。吏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罚充。

监生犯过就有可能被罚充吏。学校中屡试不及格的学生也会被罚充作吏。罚充吏员,已经成为一种惩罚士人违纪违法的重要手段。

吏的第三个来源是求充。虽然吏员的身份低微,但毕竟是一份正式的职业。所以充吏成了一些科举无望的生员进入仕途,以及农家子弟谋生的方式,所以就出现了纳银求吏的现象。纳银只是第一步,之后还得通过考试,才能成为一名吏员。

吏员充役九年为期,如果称职,便能够获得为官的资格,但是吏员实在太多,所以充役九年之后很多吏员也难以获得为官资格,即使做官,也是到很边远的地区担任小官。

是故,“吏员与科举,高下天渊”。

如此看来,区区七品芝麻官,也是大多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

教授乐哉乐哉,苦逼的自然是训导与嘱托。

教授、学正、教谕,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训导佐之。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从八品衔,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

训导尚好些,最难的是嘱托,也就是聘请的教员。

信州府学有嘱托八人,却要负责三百生员的授课,这工作强度,这滋味,不要太酸爽哦。

同国子监博士、助教一般,嘱托的具体职掌也是“分经教训六堂,依本经考课”,想要当嘱托必须精通易、诗、书、春秋、礼记其中一本,并能教授《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

好在在册三百余名生员并不全在府学求学,大抵有两成在外游学,只在科试时回来考试,也算是给嘱托老师们省了些心力。

在校二百多生员又分了八个班,廪膳生一个班,名“里仁”;增广生三个班,名“求索”、“敏学”、“知新”;附生四个班,名“乐知”、“厚德”、“三省”、“躬行”。

自昌以来,校制多有改革。

如昌中期在太学实行“三舍制”,分诸生为外舍、内舍、上舍。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

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进行“季选”,每年给予三十名积分最多的内舍生“校定”,分为“优”、“平”两等。

朝廷每两年派官员到太学为内舍生举行一次“公试”,合格者亦分为“优”、“平”两等。如果公试优等、校定亦获优等者,即可升为“上舍上等”,立即释褐授官,称之为“两优释褐”。

如果公试成绩与校定一优一平者,即可升为“上舍中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解试及省试,直赴殿试。

如果公试成绩和校定均为平等或一优一否者,即可升为“上舍下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解试,直赴省试。

这种学校体制,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基本趋势确定下来。这种制度等于是赋予学校部分的取士权,至少是给太学生们更多的取中机会,因为除了学校的考试外,太学生还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参加正常的科举考试。

昌代的改革,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演变到楚定,就变成了所有官学学生,事实上都成为科举台阶上的第一个等级,进学就中了秀才,等于是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上的人了,学校和选举彻底融合到了一起。

到了秦楚时期,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

及学正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

大定立国后,则诏定院试便按廪生、增生、附生三榜录取生员,入府学后分三等各自为班。但有季选公试,以为考证,廪生末等五人降为增生,增生末等二十人降为附生,附生则需缴纳“充银”以为学资。这就类似于“末位淘汰制”了。至于那些在外游学的生员,要么是成绩优等经教授特批,要么是滥竽充数的附生,每年缴纳不菲的充银后,府学也乐得放任自由,反正这些人有自知之明,并不打算参加乡试。

对于冯过而言,府学简直就是在家门口啊,奈何不允许走读,除了旬休和节假日,生员必须住宿在府学。不过,府学傍山依水,环境幽美,确是读书明理、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更何况,其中还有诸位好友同窗求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正好共把诗书苦读,先名着后史记,诗经三零五,也称诗三百。先上风雅颂,随后赋比兴。不亦乐乎?

日子悠悠,转眼便进入冬月。

李青莲诗曰“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但在这江南,仍是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入冬以来,飘飘洒洒地落了几场雪,山间地头银妆素裹,别是一致景致。前些天落的雪到昨日方消融,太阳一出,寒意稍解。

学舍里虽不像北方铺设地龙,却也生起数个火炉供暖,倒不至于手脚僵冷。

“听说了么?王荆公又受到追封了,朝廷可算办了一回好事。”费懋贤神神秘秘地说,周围坐了徐元杰刘几沈致信数人,冯过进来时刚听了这句,也走过去坐下。

“追封?怎么回事?临川先生不是被追封过吗?怎么又追封了?”刘几是个好捧哏,一连数问。

“王荆公”和“临川先生”皆是指明宗朝首辅王安石,大定王朝的变法达人。

冯过初知此事极为错愕,此王安石几与彼王安石无异,同样的人生轨迹,同样为了变法救国而毁誉参半。

古往今来敢于变法者都是真正的勇士,变法和改革往往意味着勇气和魄力,变法者要么一往无前二点头破血流,要么一心为公却备受猜忌,要么变法成功身死族灭。

不成功便成仁。

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使秦国实力骤然增强,一下子跃居诸侯之首。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在出逃过程中由于自己先前的改革政策,无人收留,并且没有身份证明最终被抓住,遭以车裂。

赵武灵王十五岁即位,赵国国立不强,受中原大国欺辱。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国势大盛。后沙丘宫兵变被围困,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吴起在楚国主持了着名的“吴起变法”,中途支持者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把他乱箭射死,尸身也被车裂肢解之刑。

张居正实绝“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修整兵船,严申海禁。整顿赋税,清查土地。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他一死皇帝便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至于王安石,大半生都在为变法奔走,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己方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明宗皇帝的疑虑和以贤德着称的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的干预下宣告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待他郁郁而终后,并未过享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