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显然是不十分准确的。
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世上许许多多的职业,最没有用处的便是读书人。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还有一种是说人才太多了,在很多人中只有一个获得重用。
在冯过想来,书生不直接等于迂腐和寒酸,也不都是无用之辈。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那种看书看到迂腐,对他人和社会要求高,能力不足养不活自己的人,换句直接的话,就是“话多人穷“。在他看来,读书人可以分为四种,有经世之学的名士,有传世之作的文化名人,缺乏眼界的小知识分子和卖弄学术的伪知识分子、流氓知识分子。
先秦大昌时期,多的是手持宝剑一身侠气的读书人,上马能打仗,下马就能治理江山。原本圈粉无数的斯文书生,他们的名声到底是怎么败坏的?秦楚始重文轻武,导致武将遭受文官打压,在民间造成的想从文的居然比从戎的多达数倍的情形。从此时开始,人们对文人的看法已经渐渐发生扭转。到了大定,取得功名的特权阶级成了腐蚀朝廷的蛀虫,他们不缴赋税,疯狂兼并土地,百姓更是对他们深恶痛绝。而在某些历史时期,知识多的人往往更为掌权者所忌惮,常常成为被抨击的对象
仗义每是屠狗辈,侠女由来出风尘,负心全是读书人。读书人就一定是负心汉吗?说来说去只是几个斯文败类罢了。
不管怎样,读书,能够学以致用,就有用,不能够学以致用,那就是“无用”。怎样读书其实是一门学问,读书更是一种必不可缺的学习方式。
呃,跑偏了。
就今日所见,书生即便是手无缚鸡之力,却是临危难而不退缩,铁骨铮铮,直面生死。
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意外,早前威风八面作威作福的“大圣天子”亲军被一路赶鸭子般的逼的弃船逃窜。连日奔逃已然身心疲惫的逃兵们纷纷就地休憩,或倚靠树干或仰倒于地,任由长官如何催促喝斥就是不肯起身。那状况,凄凄惨惨戚戚,不忍直视。紧绷着的弦一旦放松,又哪能轻易再绷紧?
不多会,追兵赶至,林子里的溃兵顿感大限将至,慌乱的一匹,一时间人仰马翻,好不……热闹。
值此危急之际,尚能保持冷静的唯王寅一人而已。
他原本是歙州山里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这条枪神出鬼没,万夫莫挡。坐下有宝马良驹名唤“转山飞”,这匹宝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
跟随方腊起事后,颇通文墨、精通谋略的王寅被封为“兵部尚书”,管领兵权之事。
因为位高职重,王寅在战场上拼杀的机会并不多,但他确是方腊麾下难得的文武全才,一手枪法绝对名列“永乐武力值”前三。
摩尼教传至青溪时,挚友方腊积极参与其中,渐渐成了江浙明教的代言话事人,并网罗了吕师襄、裘日新、郑魔王、魔贼、仙姑、俞道安等骨干,他王寅也是其中之一。
后来,因受花石纲之苦,方腊乃登高一呼竖起反旗,一时间应者云从,这其中绝大多数便是明教教徒。
而关于方腊其人,流传开来的有诸多版本,王寅却是知晓此皆以讹传讹也。
方腊原是歙州人,后随父母流落到睦州的青溪县,以种植漆林和作佣工为生。其膂力过人,足智多谋,常在青溪县内山谷幽深的帮源峒与贫苦乡民聚会。
就在这帮源峒半里之外,有个大宅院,住着称霸一方的豪强地主方有常。他又充任官府的保正。此人奸狡凶狠,无恶不作。
方有常与官府勾结,以办“花石纲”为名,搜罗竹木奇石,闹得这深山穷谷中的百姓都不能安居,不少人家破人亡,而方有常却借机发财。方腊等摩尼教徒,对这些遭受迫害的百姓敛财相助。
其遂名声大着,加入摩尼教的人数激增。而后他又利用地方传说,昌高宗时陈硕真率领百姓造反,自称文佳皇帝的事情,假托“得天符牒”,这道王气应在自己身上,于是更得百姓拥护。
当今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而对朝廷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
去年十月,方腊在万年乡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佣工,积极联络四方百姓,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方有常发觉,便派二子方熊向县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事泄,遂在洞源村杀里正方有常一家而反。其时,他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东方有常家的漆园誓师。
在誓师会上,方腊慷慨陈词:“……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
当真是一呼百应啊,义军势力以青溪为中心,迅速卷起一股龙旋风,向周边曼延扩展,区区月余时日便纠集百万人马……这影响力太过恐怖,过程更为恐怖,官兵闻风而逃,义军势如破竹……
随后,风向变了。原本不怎么重视江南局势的皇帝雷霆大怒,朝廷对义军百般诋毁诬蔑——
“腊以妖术诱之,数日之间哨聚响应者至数万人,遂以诛杀朱励为名,纵火大掠,驱其党四出。”“青溪妖贼方腊反”,其“托左道以惑众”。更有甚者,言方腊使用“阴兵”的荒唐事迹:“执镜照人,谓凡用心不臧者,皆照见之,百姓窜走,方伏匿于山林,其徒持镜四出,谓人曰:‘我已尽见!,愚民接惧,皆出就擒。”
“方寇者,本狂愚无知之民,传习妖教,假神奇以惑众,遂谋僭道”。江东转运副使更如是向朝廷奏道:“访闻贼徒虽多,全少器械,唯以人众为援……童子妇人在前,饰以丹黛,假为妖怪,以惊我师……又为长人,服大衣,作关机以动止,执矛戟旗帜,饰以丹黛,为鬼神之貌,以惑不足畏。”
道不同不相为谋,抹黑敌方只不过是基操罢了,王寅很能理解,更何况义军内部本就非铁板一块。
仙居吕师囊,永嘉俞道安,婺州东阳霍成富,兰溪灵山朱言、吴邦……这些人哪个是好相与的?义军攻城掠地,占六州五十二县之地,一旦有所建树,那些个将领想的并非巩固扩大战果,而是坐地分赃。
这个词似乎不怎么好听,但事实便是如此。
每下一城,率先入城的那一方便会大肆抢掠,城内的土豪大户无不遭难,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倒也罢了,这世上富者大多不仁,抢也便抢了,可那些良家妇(少)女又做错什么了?见到有些姿色的便当街堂而皇之的掳了去,如此行径与穷凶极恶的贼寇何异?与无恶不作的倭寇何异?更有甚者,四处搜罗美人送与圣公填塞后宫。呵呵,公然行贿哪……
十三忘本了,忘了初衷,忘了当初的雄心壮志,沉迷于即时的享受无法自拔。
圣公?早名不副实了。明教教义是不许婚嫁的,早前为了笼络人心而自封为圣公,收效显着。一旦变身多永乐帝,便连最基本的纸面掩饰也懒得去做了。
王寅私底下多次劝过方腊,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再这般继续下去,不用官兵来剿,义军自会从内部瓦解崩塌。
二人有着多年的过命交情,方腊倒没有大施帝王之威,只哈哈推搪敷衍过去,道王寅是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你原本多和谐的家庭啊,到而今置发妻于不顾,封嚣张跋扈、外强中干的方亳为太子,丝毫不理内秀多才、外弱内强的长子的感受。一屋不扫何以安天下?千里长堤毁于蚁穴。
果然,朝廷一旦发狠,官兵大举来袭,义军顿时一碰即溃。这其中,趁乱逃散的绝不会低于七成。
也对呀,都是穷苦农民,加入义军既是被裹挟也是为了一口吃的,眼见着没捞着啥好处又有性命之虞还不跑的远远的?
败了,散了,没了,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奢望一旦破灭,他反而松了口气,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一死。谁能不死呢?谁又不怕死呢?
若问有无后悔,或许是有的,偶尔会怀疑自己跟着方腊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要他弃兄弟不顾而去,真的做不到。
其实,就此放下,平平淡淡的过,也无不可。怎奈何方腊走火入魔般想着卷土重来。好吧,一世人两兄弟,既同享其福当共受其祸。
这山啊,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崖,人兽两绝。
可惜,此等美景在前却是无心欣赏。
或许,埋骨其间也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