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玄幻魔法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二十九章 抡才大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乡、会试不同,因皇帝主持的特殊性,在殿试开始前,除了殿试的主考官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以外,皇帝还会在殿试举办前,任命读卷官和执事官两类殿试考官,组织和辅理殿试的各项事宜。

读卷官是负责阅卷与向皇帝进读试卷的官员,执事官则是各类辅理官的总称。各类官员听从皇帝的命令,各司其职,共同保证殿试各环节的正常举行。

殿试读卷官由礼部在殿试前几天提前奏请,皇帝亲自任命。殿试后,读卷官阅考生试卷,详定其高下,并选出优秀试卷为皇帝进读,以供皇帝钦定鼎甲排名。

定初时,皇帝任命读卷官不拘出身高低,多途任用。随着科举一途在明代选士方式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自成化二年殿试,读卷官的出身基本实现进士化。

殿试执事官的人选,亦由礼部在殿试前奏请皇帝批准。

殿试执事官的种类包括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印卷官、供给官。各类官员官职不同,职责分明,共同保证殿试各程序的正常运行。

殿考是整个殿试程序的开端,殿考当日皇帝亲临考场,主持策士。因皇帝“亲行之”的高规格,殿试有着非常严格的仪制要求。

读卷官由内阁大学士和五部(礼部除外)、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调官由礼部尚书、侍郎担任,监试用监察御史二人,其余受卷、弥封、掌卷等官则由翰林、春坊等衙门官员充任,巡绰有内等子,后勤供应由礼部和光禄寺。几乎所有在京文职衙门都参与这三年一度的大典。

殿试考生与乡试、会试考生一样,所需的试卷纸以及笔、墨、砚均需自备,草卷、正卷各备纸十二张。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明祖曾御制策问,但以后只由翰林院学士,特别是内阁大学士预拟试题,呈皇帝圈定,考生的对策要求“惟务直陈”,限一千字以上。

相比诗赋的浮华,策问就实在得多,可以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针对国家现实进行思考,避免了死记硬背,也有利于统治者甄选出所需要的经世之才,顺应了科举考试趋成熟的必然要求。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题,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发问的形式大抵是先回顾历史,一般是说完远古的尧、舜、禹三代,再说汉、昌、楚。之后便是阐述现在艰难的时局,说说皇帝自己的见解,再问问考生:这应该如何应对呢?归根结底,殿试考的就是历史,皇帝相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再说的通俗些,策文不是一种单向的文体,而是君臣交流的双向文体,包括制策和对策,制策即皇帝出的策题,对策即是指士子针对皇帝撰拟的策题而抒发议论、提出建议和一种文体,总体而言,策文就是“帝有所问,士有所答”的应用文体。

策文大多与时事政治有关,透过策文,不难看出皇帝尤其关注哪些国家事务,皇帝处理这些国家事务的态度又如何。

太祖主持殿试时,当时关注到了教化和刑罚的问题,并且针对人情不一的现实状况,更加倾向于施行刑罚。所以他在制策时虽然提及天子教化人民是遵从天命之举,但转而又以“古先哲王设以刑以弼五教”为例,指出古先哲王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依从教化,所以又不得已要施行“五刑”,这很明显就是在暗示考生肯定刑罚才能得到青睐。

那一届的状元也领悟到了这一点,在其对策提及先古圣王也不得不以五刑治国。

又如仁宗皇帝提出了一个个社会问题,即灾诊存,民不安生,盗贼猖狂,边方有动,向士子们发出了“财充而食足,不知如此何可以臻此?”的疑问。毋庸置疑,如果这些社会问题不得到基本解决,大定的财政状况不会乐观到哪里去。当然,这是太平时期的制策。到了战争渐渐频繁时,军饷粮草的不充足又在制策中体现出来。

当然,士子们大多是学习四书五经,经济知识储备未必充足,提出的对策也趋于泛泛而谈,但士子们还是敢于直接批判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的。

崇宁帝出的这个题目就比较率性了,其实干脆就是要让贡士们歌功颂德。

大定正式封云明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为了表示郑重,大定还特意派遣儒臣钟震、黄渐为册封使前往大理册封,同时还赏赐了定行日历一册。这是云明与大定朝臣属关系首次正式确立,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内忧外患刚凸显之初的节点,更得大书特书哪。嗯,这是要慰新晋进士之心,告诉这些官场后起之秀,咱大定的国际地位是杠杠滴,别瞎咋呼,更别唱反调,要保持与朝廷的完全一致,未尝没有敲打警醒之意,当今圣上用心良苦哪。这节骨眼,你们这些官场初哥就别谈啥个性了,可劲的夸就得。

这样的考题,答起来完全没难度,答题方向是固定的,无非是看谁更能深挖此事件背后蕴含的政治动向。

政治正确嘛,在皇帝眼里,臣子只需依从皇帝的想法对答行事即可。所以在殿试中,尚未步入官场的士子如果在对策中忤逆圣上,是要冒着一定风险的。

命题作文哪,冯过答起来毫无压力。科举到了这阶段,比拼的已不仅仅是文字功底,在此之前已见分晓,此时比较的还有出身、年龄、样貌、气度、气运等等。像冯过这样的南京“会元”,殿试几无可能跌出二甲,至于一鼎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于殿试试卷,则是由白宣纸裱成,前部为素页,备写履历三代,后面为朱丝格界直(线),备写策文。

另给草卷一本,供起草之用。试卷、草卷由礼部备办,入场唱名时发给。贡士对策不限字数,但不得少于一千字。考试时间以一日为限,不准给烛,不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

算算时间,大抵有四个时辰,这对殿中这数百考试机器而言原非难题,但总有心理素质差的呀。身处皇宫,可谓是到达了人生巅峰,那叫一个心情激荡,偏生没法释放这无处安放的激情。

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朝中重臣皆在场,监察御史素有“火眼金睛”之称,正黑着脸扮包大人呢,可万万不能被他们在小本本上记上那么一笔,惹不起哪。

大定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监察百官,肃清整治,太祖建立了一套极其完备的监察制度,具体说来就是在历朝历代监察体制的基础上新增了六科给事中,并且在全国十三个行省设立十三道监察御史,形成了独特的台谏制度。

其实监察御史并不是大定的初创,建立于大昌,却在大定发扬光大。在大定,监察御史隶属于都察院,最高长官为都察御史,正二品,大九卿之一,但普通的御史官职并不高,是正七品官,权力范围却空前大,不论是国家大事,例如打仗、科举、教育,还是小事,如皇帝娶媳妇,太子出阁之类,监察御史都可以建言——

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劫,或封章奏勃。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屯在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酒,巡关,攒运、印马、屯田。

那御史是怎么发挥监察职能的呢?监察御史们巡察视事,发现有不好的地方需要改进或者有不法之事,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命监察御史、按察司分巡官,一二岁或二三岁照刷,所以革奸宄也。在内有京畿道,外各有按察司、分巡道,分颁降印信,皆为照刷文卷而设,尚虑岁久不举后将无稽,又钦定宪纲载照刷言状之条目,钦降诸司职掌,分照刷文卷之衙门,庙算神谋,周慎详密,所谓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者也,所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者也。

总之,得罪不起。

也正因如此,有那抗压能力弱的不免坐立难安——其实是趺坐着,面前一张小桌子,得保持姿势端正,几个时辰下来还真的是“劳其筋骨”了,却不至于“饿其体肤”。

考试到中午的时候,由光禄寺造办午餐,午餐规格如下:

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点心一楪,汤二品,饭一分,菜四色,酒五钟。进士每名馒头二个,汤一碗。礼部晚宴并早粥,用鹿一只,猪二口,羊三只,鹅十二只,熝猪肉八十斤。粳米三斗,火熏三腿,鸡蛋一百个,豆腐五十连,煮粥猪肉五斤。油、醋各二瓶,酱六斤盐十斤,细粉五十斤,花椒十两七钱,胡椒五两,香蕈、麻菇各五两,香油六斤,酒九十瓶。

可见,殿试酒饭是有固定份例和规制的,总体比较丰盛,可以满足考生及各类考官的身体需求。参试考生的午餐规格比考官简单,每人馒头两个,汤一碗。

别嫌午餐差,熬过这一关便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冯过先在稿纸上答卷,又慢慢的誊写到答题卷上。看看沙漏,已过了申时,这一天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再答卷,委实疲惫不堪,干脆举手示意答卷完毕,第一个出了集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