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开拔之前,崇宁帝就向童贯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常家官人从来不问自己几斤几两,而一定要指点江山、远端遥控。这次虽然没有亲授阵图,却当起了参谋长。
常佶的上策是兵不血刃复幽州,燕京人民箪食瓢饮迎王师。这纯属宋徽宗想多了。如果燕京人民能有这种觉悟,那大燕朝廷就不会退守燕京。既然大燕退守燕京,那就说明燕京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这个基础,不属于大定,而属于大燕。
中策是政治名义复幽州,大燕天锡帝称臣做藩王。简单说就是政治手段先于军事手段,打下燕京不如招降燕京。天锡帝投降大定然后做藩王,这多好?
下策是屯兵边境搞巡逻,燕京人民不想回来、天锡帝也不投降,那童贯就“按兵巡边”。不想回来、不愿投降,那就应该动手。而且,大定兴兵北伐,实际就是动手打仗。那这个“按兵巡边”,到底是几个意思?在定燕边境搞演习吗?
常佶这三策的言外之意就是:燕京能收复就收复、不能收复就看看。那燕京到底要不要?仗到底打不打?恢复故土、举国征战,怎么还能兵不血刃?
童贯本以为北伐大辽、收复幽州就是一趟长跑,跑到幽州则幽州城下。然而,前线形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天锡帝直接砍了童贯的招降使者,契丹大军也已严阵以待。
他到了河间府分军,十万大军分为东、西两路军。以雄州和广信军为东西路军的防区。以种师道统率东路兵,驻扎白沟。王禀率领前军,杨惟忠率领左军,种师中率领右军,王坪率领后军,赵明、杨志率领选锋军。
种师道以都统制兼东路军总指挥自领中军。阵法由西军常用的五军阵发展调整成了六军阵,即前后左右中军再加选锋军的阵式。
辛兴宗统率西路之兵,驻扎范村。杨可世、王渊统率前军,焦安节统率左军,刘光国、冀景统率右军,曲奇、王育统率後军,吴子厚、刘光世统率选锋军。并听刘延庆节制。
童贯是最后到雄州的,芠时诸路人马已经到齐。他和诸将商议进兵,种师道说:“今日之事,譬如盗入邻舍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且师出无名,事固无成,发踪之初宜有所失。”童贯回答到:“今日之军事,上既有成算。第籍公威名以镇服耳……因出御笔、俾不得辞。”
杨可世向童贯请求:“事起之由,毫发未尝预,一旦临利害。若仓卒失计,我辈要领固不足惜,恐有不虞,辱国为重,愿熟计而后行。”童贯不说话,知雄州和诜在座嘲笑道:“你平时自夸能敌万人,胆气绝人,视堂堂之师如摧拉枯朽,今日观了你只不过是一个懦夫。”杨可世这才默然不语。童贯即以和诜为种师道的副手,以杨可世为前军统制。同时下令招募勇士在边境上来回驰骋,散发招降的檄文,军队不得过界挑衅。
童贯沿用皇帝的圣旨,不得杀人。现在看看苗头不对,又害怕了,再命令军队不得过界挑衅。
巧的是,童贯在雄州碰到了两名与赵良嗣有相同归朝“轨迹”的辽地汉人张宝和赵忠,便有了新的主意。
他让赵良嗣写了一封给大燕当今皇帝萧淳的信,信的中心意思是要求萧淳看清当下形势与战降祸福,立即举国投降。信写成后,童贯就叫张宝和赵忠这两个大燕的旧臣作为信使,将信带到燕京萧淳的御桌上。
让赵良嗣写信,派张宝和赵忠送信,更多层面的考虑是动之以情,兴许萧淳和赵良嗣有什么旧谊,加上和张、赵两人也可能有些什么故旧之情,再加上赵良嗣擅长的晓之以理,说不定这封劝降信就奏效了,到那个时候,赵良嗣、张宝和赵忠的功名自不待言,他童贯更将攫取到不世功勋而名垂千古。
然而,童贯的这个赌注没有押准!不久,燕京方面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那封信非但没有让萧淳产生丝毫的降定之心,反倒成了张宝和赵忠二人的“催命符”,耶律淳十分干脆地斩了这两个降定之臣。
他又差使臣谭九殿直等人去说动易州土豪史成,令其起兵献出易州城。结果,这些人被史成送到燕京,亦被斩首。
通常情况下,按照一种出牌之法连着输了两把,就该换套路了。但童贯却异常固执,他仍然不放弃“劝降”大燕的做法,却根本不去想想,是否应该对如此不识好歹的大燕君臣采取更为果断和强硬的军事打击。
对童贯的这种偏执,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定军在皇帝和童贯不战而胜思想的影响下,压根儿就没有准备认真同燕军打上一仗。
童贯采取了“招募”使者的办法,指望有哪个不怕死的汉子自己跳出来,心甘情愿替他去燕京走一趟。
还真有这样一个不怕死的汉子站了出来,他就是马扩!他此行可谓明知山有虎,但仍言:“仆捐亲爱,入不测之虏,实以国家安危存亡所系。”
马扩父马政,母田氏。政和六年考取武举,赐武举上舍出身,授承节郎、京西北路武士教谕。
偌大一个宣抚司,再没有第二个幕僚或官员愿意像马扩那样去为国拼搏,为国牺牲。
但是,马扩的这种为了国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的豪迈气魄和英勇壮举,却感动了最底层的士兵,军中共有十五名士卒勇敢地站了出来,愿意与马扩“偕行”,一起前往燕京。
五月十八日(乙亥)夜晚时分,以童贯暂借的阁门宣赞舍人之衔出使燕京的马扩,携带定帝的谕降诏书和宣抚司的谕降书榜,率领部属渡过了界河白沟。
那边厢马扩等人尚无消息传回,这边童贯却又按捺不住了。
五月二十五日,前军统制杨可世听说燕人早就准备迎接王师的到来,若王师入境,必箪食壶浆以迎。于是率领轻骑数千,直欲取之。至兰沟甸被燕国宗室萧大石所掩杀,大败而还。
五月二十九日,种师道进兵白沟,接到报告说:河北有军情,种师道节制诸军,重复了皇帝和童贯的命令,就是不得杀燕国一人一骑。杨可世即遣骁将赵明率军持黄榜旗前往边境招降,实际上赵明所率定军和燕国军队已成隔河对垒之势。赵明占据桥头向燕军招降还派人把黄榜旗送到燕军那里去。燕军将领看了后大骂:“不用废话,不就是死吗。”话语未完,矢石如雨就向定军射来,定军不曾防备,又拘于命令,不敢还击,损失不小。前军马上把这个情况报告了种师道,种师道说:“既然两军交锋打起来了,怎能束手就死?还击的有功。”诸将又吵嚷着说:“如果兵不血刃和平招抚燕京,那么和诜等人吃现成的,坐在那里等着奖赏。而我们还要来干什么?”这边杨可世勒令所部将士临河布阵,分遣赵明麾众还击,燕军隔着河岸挥舞军旗指挥军队作战,骑兵随着旗帜所指的方向向西奔驰。杨可世对诸将说:“下流必有可涉水渡河之处,须分兵据之。”随后会合了种师道派遣来支援的泾原路将领赵德说:“立刻前往迎敌。”赵德还未及前往,燕军已渡水驰骛。赵德知势不妙,乃返。杨可世大呼骂道:“匹夫怎么往反方向退呢,何以报国。”于是放弃收守卫桥头,亲自前往迎战。燕国骑兵很快分左右翼围把他们围了起来,赵明兵少也被打垮,杨可世胸腹中了铁蒺藜箭,浑身是伤,靴子里都是血水,还被打掉了两颗牙齿,却手杀数十人得以幸免。当天夜里燕军还准备实施突击,因为种师道的军阵四周敲了一夜的军鼓,燕军怀疑定军要出击,才没有出动。直到天亮,才知道受骗了,再要进攻,因定军已经合成一个铁桶阵,才没有成功。
第二天,西路辛兴宗驻军范村,和燕军展开激战,前军王渊中枪几乎堕马,胜败未决辛兴宗遣中部将杨可世援之,又亲出军门以上将节钺督战。
看到东西两路军战况不利,种师道决定连夜退兵回雄州,辎重先行,种师道率精锐断后,但是还是被燕军发现,用轻骑追击,定军大乱。好不容易回到雄州,燕军又突然赶到,宣抚司下令诸军不能进城,估计是怕被燕军乘机攻进城来。但是这时城内城外大乱,杨可世率人马迎击燕军,辛兴宗也率领胜捷兵援救。当时天黑暗,北风大雨,震雹如拳,可惜定军当面不能相视,自中午至晚上风雨更急。此战,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
常佶接到战报奏章,对燕的态度立即由藐视转为畏惧,六月十二日己亥宣抚司奏到,急召大军还师。
至此,继五路伐宁大败而回后,大定十万大军北伐,为数千燕军大破惨败,前后不及两月,所谓伐燕收复燕云十六州彻底成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