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 > 第一百六十七章 稻花香大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七章 稻花香大米

不知不觉就到了十月中旬,李卫国选了个好日子开镰,收割水稻。

其他村民都收拾完秋儿了,地里就剩下白菜萝卜这些,所以来帮工割水稻的人,足有好几十位。

即便如此,也足足干了两天,这才收割完毕,把水稻拉回场院,继续进行晾晒。

下一步就是脱粒和加工成大米,需要专业的机器,反正以后年年种植水稻,这些机器也都会用到,所以李卫国直接购买了一套。

唯独没有卖抛光机的,大米打出来,没法抛光。

这个也没啥太大的影响,抛光主要是为了使大米瞧着更加晶莹透亮,如今大多数的大米都不进行抛光。

等完成脱粒之后,李卫国就去罐头厂,给吴教授打了个电话,两天之后,吴教授就又领着郑先农再次来到大馒头屯。

望着场院上面堆成几座小山一般的稻谷,在阳光下金灿灿的,吴教授都有点震惊了:“估算一下产量没有?”

李卫国直接组织人手,开始往麻袋里装稻谷。

场院上,一熘熘大麻袋,整整齐齐排列,瞧着就叫人心情舒畅,特别有成就感。

随便称了几个麻袋,算出平均一袋的重量,然后数了数总数,一共是三十二万多斤稻谷。

他们一共种植了三百亩的水稻,亩产超过一千斤。

等算出来产量之后,在场院帮忙的村民也都直咋舌,谢老抠惊得一个劲眨巴眼睛:“这也太吓人啦!”

“今年咱们的黄豆算是高产的了,将将达到每亩地五百斤,这水稻产量太高了,亩产超千,关键是,稻子的价格,比黄豆还贵呢!”赵老板子也嚷嚷起来。

王队长也一个劲点头:“一亩顶两亩,来年咱也种水稻吧。”

这话也让不少村民都动心了,琢磨着还是种水田合适。

而今年种植水稻的几户,王大拿、赵广定,还有徐大舌头,则是乐得合不拢嘴。

赵广定嘴里一个劲叫唤:“俺就说嘛,跟着国子干,肯定没错!俺算算,水稻一角五分钱一斤,一亩地就能出一百五十块,俺家四十亩地的,一共五千多块呢,不是说有万元户嘛,俺这是不是也算半拉万元户啦。”

徐大舌头老两口也乐呵呵地向李卫国道谢:“国子,俺们也跟你沾光了。”

李卫国知道水稻产量高,可是也想不到竟然会亩产超千斤。

这要是几十年之后,轻轻松松就能达到,但是在当下,那绝对算是高产。

李卫国估摸着,肯定是跟使用了宝珠里边的水有关。

而吴教授则开始查看麻袋里面的稻谷,这个麻袋抓起一把,那个麻袋抓一把,研究了半天,吴教授皱起眉头:“国子,你们这水稻,当初育苗的时候,用了几样稻种?”

“老师,就买了一样稻种。”这事郑先农最熟悉。

吴教授不解地说道:“那不对呀,你们这水稻,有明显的差别,一共有三样:这边的,稻谷颗粒最大,比正常的稻谷要大一些,这边的稍微差点,最后这些,基本跟普通稻谷差不多。”

这样啊?

郑先农凑上去比较一下,区别确实挺明显,肉眼就能瞧出来稻谷的不同。

这也令郑先农很是不解:“不应该啊,一样的种子,一样的土肥?”

李卫国心里有了猜测:当初在治疗稻瘟病的时候,兑水的浓度有区别,肯定是浓度高的稻谷,颗粒最大。

可是这件事却没法解释,他也只能跟着瞎说:“是不是地力不同,有一部分是新开荒的,有些是原本的熟地。”

吴教授点点头:“那也有可能,国子,你记不记得,这颗粒大的,是哪块地产的?”

李卫国赶紧晃晃脑袋:“这个还真没在意,都掺和到一起了。”

而郑先农忽然一拍大腿,勐然想起来一件事:“对了,有一部分秧苗,是我们从延边那边运回来的!”

“对呀,肯定是这个原因!”李卫国连忙就坡下驴。

吴教授也想不出别的原因,只能归结于此:“那这些大粒儿的,多留点稻种,筛选几年,看看能不能搞出来新的高产品种。”

这时候,赵广定着急了:“咱们先别研究这些,赶紧打出来点大米,娃子们都馋大米饭呢。”

李卫国却摇摇头:“广定叔,这个真没法子,你要是着急吃,就先收一簸箕稻谷回去,自个慢慢搓吧,把外面的稻壳子搓掉。”

“那得猴年马月啊。”赵广定的脸也垮了下去。

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别人都知道李卫国买了打米机,唯独赵广定经常在鹿场那边,不知道消息。

反正稻谷也晒得差不多了,于是大伙每一样都拽出来两麻袋,开始打米。

轰隆隆,机器轰鸣声中,稻壳被脱去,露出里面的大米。

赵广定迫不及待地先收了一簸箕出来,端着给大伙查看。

小娃子们最积极,呼啦一下把赵广定围住,狗剩子一眼就瞧出来问题:“这大米不对劲,人家都说白米饭,大米肯定是白的,这大米怎么是青色的?”

“肯定发霉了,这大米吃不成啦。”另一个娃子也嚷起来。

然后有几个年龄比较小的娃子,都委屈得哇哇大哭起来,本来盼着吃大米饭呢,这下吃不成还了得?

也不怪把孩子们都馋哭了,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长这么大,还没吃过大米饭是啥滋味呢。

也就李卫国家里,跟粮库有些关系,多少弄回来点大米。

“这米好啊,中午必须尝尝!”吴教授抓了一把青灿灿的大米,嘴里赞不绝口。

他是专家,知道大米并非是白色才是最佳,像这种颜色泛青的,里面的营养成分,往往更加丰富和多养。

“大米能吃啊?”小娃子们听明白了,全都撒腿往家跑,很快就全都端着盆跑回来,一个个眼巴巴地等着分大米。

家里的大人们不像孩子们那么不懂事,这大米将近两毛钱一斤呢,于是纷纷吆喝自家的孩子。

李卫国笑着摆摆手:“一家先分一盆回去,叫娃儿们解解馋,不过咱们说好了,再想要大米就不白给了,得用包米换。”

噢!娃子们齐声欢呼。

乡亲们也都称赞李卫国大气,其实乡里乡亲的,一盆大米,李卫国当然舍得。

吴教授对磨出来的大米也比较上心,他最关心的是那种大颗粒的,拿在手上,确实比普通的大米要大上一圈。

“老师,咱们中午就尝尝这个大米的味道。”郑先农也同样兴奋,因为种植大米,他付出的最多。

李小梅和李小鹿小姐俩抬了半盆子大米回家,李金梅在家烧水,开始捞饭。

这年月吃大米饭,没有电饭锅之类,都是捞米。

先煮后蒸,米饭一粒是一粒,吃起来特别有嚼劲。

等大伙都忙活完了,李卫国领着吴教授他们回家吃午饭。

“吃大米饭喽!”小当家给大伙盛饭。

全都是上尖一大碗,米粒晶莹,莹白之中透出些许青色,十分漂亮。

李小鹿也使劲抽搭几下小鼻子,小脸上满是笑意。

还没吃呢,一股浓浓的米香就在屋子里散发开去。

大伙都尝了一口,米粒有一种弹牙的感觉,而且饭香格外浓郁。

“真香!”李小梅吃了一口大米饭,乐得眉开眼笑。

种了这么多水稻,以后可以敞开了吃。

“好米啊,香气浓郁,回味悠长。”吴教授嘴里也不停地称赞,他吃过不少地方的大米,包括江南一带,号称鱼米之乡的稻米,都没有这种香气。

李卫国在吃了一口之后,也心花怒放:“吴教授,那不如把我们的大米,就叫稻花香好了。”

他准备先注册这个商标,不然的话,以后稻花香这个名称,就烂大街了。

“不错,这个名字好。”吴教授也赞许地点点头,然后又往嘴里刨了一大口米饭。

于此同时,在大馒头屯,家家户户的饭桌上,也都散发着浓郁的米香。

孩子们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心心念念的大米饭。

而各家的大人,也基本都在谈论着,明年也种一部分水稻,家里的收入肯定还会增加。

这就是榜样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农村。

“都吃菜啊,别光扒拉饭。”李金梅中午特意弄了四个菜,用来招待吴教授。

还有就是丈夫回来,当然要吃点好的。

“这么好吃的米饭,不用吃菜,都能吃三大碗。”李小梅朝大姐笑笑,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吴教授也频频点头:“国子,今年一定多留点稻种。”

李卫国自然答应,他也希望经过几年的优化,让他们这里的稻米打响品牌。

愉快的午餐吃到一半的时候,就听到大门外传来一阵喇叭声,李卫国连忙放下快子出门迎接,他听出来了,是田大贵的那辆小轿车。

等到了外边,李卫国这才瞧见,除了田大贵那辆小轿车之外,后面还跟着一辆小吉普。

田大贵已经下了车,还有人陆陆续续从车里下来,其中一个,赫然是金长顺。

很快车里又钻出来一个小个子,果然是山口宏。

李卫国也不由心里好笑:这家伙是和金长顺捆绑在一起的吗?

“金兄,山口先生,欢迎欢迎。”李卫国大步迎了上去。

他见到这两位还是比较高兴的,因为每次见面,基本都是给他送钱来的,当然欢迎。

几个人寒暄一阵,也算是老朋友了,不必太客气。

李卫国又和县里陪同的两位同志握手之后,这才邀请客人进屋。

金长顺他们来过李卫国家,笑吟吟地和家人打招呼,金长顺和山口宏,还给李小梅李小鹿带来礼物。

李卫国又把吴教授介绍一番,结果把吴教授也搞得一愣一愣的,这年头,外宾还是非常罕见的,想不到跑这串门来了。

“国子,俺们还没吃饭呢。”田大贵到李卫国家里,当然更不知道啥叫客气。

随行的同志连忙解释:“本来是要在招待所安排午饭的,不过金先生希望来这里吃饭。”

李卫国笑笑:“没关系,金先生和我是好朋友。”

原本李卫国他们都吃到一半了,既然来了客人,当然不能怠慢,李金梅就准备再去拾掇几个菜,结果却被金长顺给拦住:“我和李兄是朋友,桌上的菜肴已经很丰盛。”

这样不好吧?李金梅望望三弟。

“那我就以实为实,来来来,都上桌。”李卫国倒是随性,于是添了几副碗快。

几人也不喝酒,倒是省事。

金长顺望望自己面前满满一大碗米饭,有点为难:太多了,他好像没这么大的饭量。

倒是山口宏兴致勃勃地尝了一口米饭,然后连连点头:“刚才进屋,我就嗅到米饭的香气,这是我吃过最好的稻米!”

这个评价就非常高了,岛国那边的主食也是大米,不过那边的民众,都吃本国出产的稻米,即便是从其他国家进口大米,也是别做他用,比如酿酒,或者加工雪饼之类的食品。

南韩那边也差不多,在饮食方面,都属于中华文化圈,于是金长顺也尝了一口,慢慢咀嚼一番,他也不由得眼睛一亮。

金长顺打小儿就生长在极为优越的家庭之中,饮食方面,当然精美,所吃的稻米,也是出产自南洋的香稻。

可是在他的感觉中,都不如眼前的大米好吃。

这股香气,是真正的米香,发自食物的本源。

而且金长顺能感觉到,这米粒儿明显要大上一圈,瞧着就感觉亲切可人。

“好米,好米,李兄,你这大米从何而来?”金长顺放下快子,郑重地向李卫国询问。

李卫国笑着答道:“是我们自己种的,金兄要是喜欢,回头我送你两袋品尝。”

“不知道一共种了多少?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合作。”金长顺继续刨根问底,他跟李卫国打过几次交道,也渐渐摸清了路数,索性就直奔主题。

因为就算金长顺如何打埋伏,最后也占不到便宜,还不如开诚布公。

“我们今年也是第一次种植水稻,才收了三十多万斤,还要留够种子,还有自家吃的,实在拿不出来多少。”

李卫国本来没想卖大米,怎么也得发展两年,等总产量上来,才好联系销路,不然的话,这点东西,真不够塞牙缝的。

金长顺点点头,又往嘴里刨了两口米饭,想要放弃,这么好的大米,他心有不甘;想要购买吧,数量确实太少,相应的,利润空间也就没多少。

这也叫金长顺想起了自己看《三国》的时候,那个关于鸡肋的典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在思索一阵之后,金长顺又开口问道:“李兄,你们的种植规模,是否会继续扩大?”

“这是肯定的。”李卫国点点头,然后又补充道,“我们这稻花香大米,没用任何化肥农药,是纯天然的有机食品。”

金长顺点头表示理解,他也没想捡便宜,只要品质过硬,他自然也会获利。

在他的计划中,这种稻米,肯定是要走高端路线的,他运回去之后,也是要卖高价的。

于是金长顺表示:他要先带回去一部分样品,进行检验,如果没有问题,今年先向李卫国收购二十万斤大米。

毕竟也需要时间来慢慢打开销路,等到过两年,形成良好口碑之后,正好这边的产量也上来了。

“金先生,你能否给一个大致的价格?”郑先农用手推了一下眼镜,眼里满是兴奋。

其他人也都比较关心这个问题,一起望向金长顺。

“如果这种稻米确实如李兄所言,是真正的有机水稻,那么我的收购价格,不会低于每斤一元钱。”金长顺给出了一个价格。

屋子里面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连吴教授都为之动容。

要知道,国内这边,最好的大米,也就两角钱一斤,好家伙,这一下子就翻了五倍,岂不是赚翻了?

李卫国也面露微笑,他知道,这个价格只是底价,还可以继续谈。

参照南韩那边的经济发展水平,稻花香大米,卖到五元钱以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里面再去掉金长顺的利润空间,他们的稻花香,卖到两到三元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

不过这是后续,没必要在今天的饭桌上详谈,于是李卫国笑着让客:“光顾聊天了,大家都吃菜。”

“吃饭。”金长顺纠正了一下李卫国的说法,结果一顿饭下来,上尖一大碗米饭,都被他给消灭了。

就这样,金长顺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真是好米啊,他心里也赞叹不已,更坚定了做这笔生意的信心。

至于检验方面,在他看来,不过是走走形式,他都亲口品尝过,能有什么问题?

而且金长顺也知道,这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化肥农药之类,使用得并不广泛。

说白了,就算想用,也没有啊。

吃完午饭,金长顺又兴致勃勃地提出来,要上山转转,瞧瞧他最宝贝的金盾冻孤。

这次他就是为此而来,当然除了金盾冻孤之外,还有其它山货,都从罐头厂那边订购了不少。

他和山口宏一起,基本上把罐头厂这边的产品都给包圆了。

即便如此,对于他们国内海量的需求来说,也不过九牛一毛。

但是对罐头厂来说,就大不一样,能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就能滚雪球一般飞速壮大。

对于金长顺的提议,李卫国当然没意见,眼下时间已经快要进入十一月,也进入到金盾冻孤的生长季节。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一行人刚出屋,就看到赵广定急火火地跑进来:“国子,是说咱们的大米,能卖到一块钱一斤啦?”

李卫国笑着点点头:“广定叔,只是个初步意向,还没定准呢。”

赵广定一蹦八个高:“哈哈,那俺可发财啦,一块钱一斤,俺家打了四万多斤呢!”

在老赵后边,还跟着不少村民呢,也都听得差点惊掉下巴,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其中还有个半大小娃子,手里还端着半碗大米饭,正往嘴里扒拉呢,结果被他老子一把给抢过来:“别吃啦,这么金贵的东西,都赶上吃钱啦!”

小娃子不明所以,委屈巴巴的。

李卫国也颇有些无奈,大伙都穷怕了,于是上前又把饭碗子还给小娃子:“终归不能少了娃子们这口吃的。”

“国子,来年俺家也种水稻,俺们这就去整地,把旱田改成水田。”有村民嚷嚷起来,不由得不动心啊。

王队长也乐呵呵地表态:“国子,等种水稻的时候,还得你们多帮忙指导。”

李卫国自然是满口应承下来,大伙要是都富裕起来,那岂不是更好。

而且一项产业,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必须形成规模。

等乡亲们都乐呵呵地离去,李卫国这才领着金长顺等人出村,去附近的林子转转。

金长顺也十分兴奋,对于金盾冻孤,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而且在他的运作下,这种蘑孤罐头,在南韩那边,简直是供不应求。

众人走了几里地,进入一片杂树林,这月份,已经是落叶满地。

很快,大伙在一截枯树桩底下,就发现一簇暗金色的金盾冻孤,密密麻麻的小蘑孤头,瞧着就喜人。

金长顺蹲在那里,亲手采摘,李卫国也举起相机,帮他拍照,这张照片,对金长顺来说,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吴教授也在同游的队伍之中,他不大了解内情,忍不住向郑先农询问:“小郑,这种蘑孤很名贵吗?”

郑先农点点头:“老师,金盾冻孤的出口价格是好几块钱一斤呢。”

结果把吴教授给吓了一跳,他记得,中午的餐桌上,就有这种蘑孤,他还没少吃呢。

“这座大山,还真是一座宝库啊。”吴教授也忍不住赞道。

郑先农马上接话:“那也得有眼光才行,在这之前,这些东西都默默无闻,是国子发现了它们的价值。”

他可不是故意帮李卫国说好话,事实就是如此。

吴教授也望望李卫国,然后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