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 第46章 【教育随笔】“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赏识教育”应当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章 【教育随笔】“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赏识教育”应当从

【教育随笔】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46、“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赏识教育”应当从老师抓起——对“钱学森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的反思

顾雪林

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发出了着名的钱学森教育之问:——“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读了“钱学森教育之问”后,我感慨良多,深以为然!

我认为,我们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不能对“钱学森教育之问”置若罔闻和无动于衷。钱学森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在21世纪,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是中国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从中小学开始抓起。

但是,观察今天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少之又少,大量的教育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背公式和解题步骤、背现成答案,背中心思想,甚至背范文应付语文考试等等。长期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我国小学生刚入学时的天真、活泼、喜欢提问、善于思考等等创新性思维的萌芽,就这样一天天地被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消磨掉了。

其实,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们对此都心知肚明,都曾经为保持自己孩子的好奇天性而作过各种的努力。但是,一但把孩子送到学校,几年学习下来,家长们的各种努力都白费了,孩子们的学习还是掉入了人云亦云“消磨”的怪圈,一天天依赖老师和家长,一天天依赖惯性思维,一天天变得呆若木鸡!

其实,老师和校长们也是心知肚明,谁不想搞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谁不希望孩子们在创新性思维的环境下健康成长?但是,一个升学率和“高考指挥棒”(既来自上级教育部门,也来自家长们的惯性思维。),把大家的思维都箍住了。

层层往上说,理由大致一样。

现实地讲,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究竟缺乏什么呢?我认为,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互动,缺乏课堂讨论,缺乏让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总之一句话,缺乏“研究性学习”。但这些东西的缺乏,并不都和“高考指挥棒有关”,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我们自己的教育思维上!

其实,钱学森在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时,自己就尝试着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

钱学森所说的这种研究性学习风气,实际上是一种美式教育模式,而且,是美国人从小就接受的一种教育模式:探讨问题式的研究性学习。

美国教育家贝弗莉·秦近日所着的《小论文写作7堂必修课——美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特训方案》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他在书中介绍说:当你对一个题目不明白时,“你可以通过阅读专家的文章来学到许多东西——你知道吗,这样一来,你就是在做研究了!做好了研究,你通过写作文章,将你已经学到的知识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这就成了一篇论文。”我们许多留美人员的孩子在美国读小学时,作文课老师只出一个题目,学生们要自己到图书馆找相关材料,要抱回家一大堆书,孩子们自己思考怎么写,孩子们的作文就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写出来的。这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作文,但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美国老师们都会给个大大的“优”,都会评价为“非常好”。让你会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写作天才。这样的研究性的写作方式,我国学生往往是到了大学写论文时才开始采用,这一耽误,就是16年啊!

我们应当反思,我们为什么要采用目前这么笨的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模式呢?哪怕是为了应付高考,也没有必要这样学习啊。学一篇课文,非要背什么警句,非要背什么中心思想。

古人背警句,是因为在竹简时期,字很难刻,书很贵重,所以,古人才背书(拥有竹简书很困难),才有了文言文(为了减少刻写),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其实,古人讲话并不是用文言文讲话,我们今人的讲话,是继承古人的。读一下中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Jpm》及《水浒传》就知道,宋代人和明代人讲话,和我们今人无异,我们今天的很多口头语,在《Jpm》、《水浒传》和《红楼梦》里都可以找到。

再反思一下,我们学课文要研究“中心思想”的教学模式是学习苏联的。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当时确定的编写方针的第五条是:“第五,吸取苏联的先进经验。”例如,当时的数理教材以苏联的教材为蓝本,曾在数学教材中取消了平面解析几何。当时,我们大量翻译了苏联教育科学论着和苏联各级师范学校教育学科教材。在师范教育中,推崇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凯洛夫的教育学,电影看的是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等等。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代表中国教育报接待过苏联《教师报》总编辑谢列兹尼奥夫(他后来曾担任过俄罗斯议会议长)。我陪同他们一行在国内一些大中小学采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关于凯洛夫教育学的。我记得,当时谢列兹尼奥夫一耸肩,他对凯洛夫竟然一无所知。后来我才知道,凯洛夫在当时的苏联教育界,已经早就没人提了。在当时苏联热门的教育学,已经是西方欧美式教育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担任中国教育报外国教育部主任,和部内同事们一起编辑中国教育报《外国教育》专版。记得当时曾因为我们大量刊登西方和欧美教育,受到过有关领导和读者们的来信批评,认为我们的编辑思想有问题,介绍和刊登欧美教育太多。这些在今天可以让人付之一笑的问题,在当时还是政治上的大问题。

我国的教育,曾脱胎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受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教育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很大影响。其中,除了在“康梁变法”和“共和时期”,长期对欧美教育是抵触的。其实,欧美教育有其缺点,但其最重要的优点就是“研究性学习”和“赏识教育”。我们不能再醉心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底子打得牢了,要知道,为了这个“牢”字,我们牺牲的是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快乐的童年!

在教育问题上,我不主张****,但我主张要研究和吸收西方和欧美教育中的积极的东西,例如“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和“赏识教育”等等;我也不主张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全盘否定,但我主张要扬弃糟粕,例如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人云亦云和老师喜欢批评学生而不喜欢表扬学生等等。

要知道,“批评教育”本来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赏识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啊,而且是修正现代教育制度的缺点的重要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是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式,教材统一,一切都整齐划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很多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孩子来说,学习是痛苦的,对独生子女时代的孩子,尤其如此。这时,你再经常举着“批评的大棒”吓唬孩子,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赏识教育”应当从教师抓起。你只会批评,不会赏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个懂得“赏识教育”的老师,也许会让那些不适应现代教育模式的学生终生难忘!学生学不会东西,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

我当过教师,从事教育宣传工作也30多年了。在教育问题上,我想过很多问题,但常常不能直抒胸臆。看到钱学森同志晚年的“教育之问”,我深受启发,深以为然,深受感动。我的这篇文章,算是我对“钱学森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的一个个人反思吧。

在21世纪的今天,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到“网格计算”、虚拟化和“云计算”的高度时,我们应当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革命性的创新思维了。我们应当研究和考虑,在高科技技术飞速发展时期,如何发展教育的问题,教育发展如何同科技发展相结合的问题。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给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极其广阔的前景。21世纪的教育应当不再是教育家们的教育了,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联手打造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前景极其辉煌的教育。

21世纪的教育属于世界,21世纪的教育属于中国!

————————————————————————————————

《小论文写作7堂必修课——美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特训方案》美国教育家贝弗莉·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