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 第67章 【回忆往事】 我在新单位的第一次上班 ——记我工作以来“3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章 【回忆往事】 我在新单位的第一次上班 ——记我工作以来“3次”

【回忆往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67、

我在新单位的第一次上班

——记我工作以来“3次”难忘的第一次新员工报到

作者:顾雪林

1、第一次当小工厂的青年工人

1970年7月,我参加工作,分配在bJhd区的一个小工厂。报到时的情景恍如昨日。

我当时分在工业局,先在八一小学进行一周集体培训,无非是学习政治,军事操练等。然后,我们这几百人被分配在hd区各个小工厂,我和其他中学的36个人,被分配在了海淀镇上的一个小工厂,就在八一小学对面。

7月14日,小工厂派了一位30岁左右的工人师傅来接我们,他叫王希来,我们都管他叫王师傅。从离开了一零一中学,这是我第一次改口,从叫老师,改口称呼别人为“师傅”。从此,我从一名中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青年工人,人称“小青工”。

我们36个人,排着队,在王师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进了小工厂的大门,一时间,锣鼓齐鸣,鞭炮声响,工厂里的工人师傅们列队欢迎我们,感动的我热泪盈眶。

我们在一间大会议室,接受了工厂一位李姓女领导的训话,要求我们尽快进行身份转移,从青年学生转变为青年工人,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一番话,还真说得我热血沸腾。

我们每人在库房,领了第一身工作服——一件咖啡色的工装背带裤;

在工厂财务室,领了半个月的工资9元钱(第一年学徒工是18元钱),还领了0.5元洗理费,四张洗澡票。虽然才领了9.5元钱,但这是我第一次领工资,从此,我跨入了领工资挣钱的行列。心情颇为愉快。(据北师大一位研究人员的研究,现在的220元,相当于80年代的1元钱。这样说,我领的9.5元工资,相当于现在的2090元钱,嗯,也不少了,该知足了。)

工厂要求我们都住在工厂,这样可以上夜班。我们18个男生,住在一间30多平米的大房间,大通铺,底下铺着稻草,上面有一床薄褥子。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睡大通铺,辗转反侧,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我被分在了一车间金属板加工车间,第一次上夜班,每天可以领0.5元的夜班费,可以免费吃一顿夜宵(馄饨)。从这天起,我开始了自己的“青工”生活。

......从此,我在这个小工厂,先后担任过财务室出纳、机加工车间副主任、新产品车间主任、电机车间主任、厂团支部书记、厂党支部委员、厂民兵营副营长、厂工人宣传队队长,厂大批判组组长等。

2、第一次到学校当老师

1978年,总厂从各个分厂挑选了几位下属工厂的团支部书记,到总厂办的技工学校当实践课老师兼班主任,我被幸运地选中。

8月的一天,工厂派了一辆小卡车,拉上我的行李,沿着北三环往东,经过北皋,来到了位于首都机场西北的这家技工学校。学校设在一家木材加工厂里,占地面积很大,有学校食堂、大操场、大礼堂、图书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成排的教室等。小卡车把我拉到一排平房前面,一位校领导出来欢迎我,把我安排在一个20平米左右的房间,房间里有两张床,两个办公桌,两个书柜。校领导说,这就是你的办公室兼卧室,你们两位教师住,条件不好,请克服一下。(这条件还不好?非常好了。呵呵。)

校领导领我到库房领了全套办公用具,有台灯、手电筒、文具盒、一盒圆珠笔,还有学校的几沓信笺纸,校领导特别嘱咐,缺什么可以随时来领。

校领导把我领到财务室,发给我一个月的60元补助费(每天2元),校领导特别说道:“你的工资在你们厂照发,这是学校单发给你的生活补助费,你以后每天还有班主任补助费,每天1元钱;实践课老师补助费,每天0.5元;伙食补助费,每天1元。”我心里暗自高兴,粗算了一下,我工厂的工资一个月46元(轻工业四级工),加上学校发的钱,一个月挣100多元了(折合今天的元左右),嘿,我发财了。

校领导说:“你被分配到我校八班(电机班)当班主任,兼任电机课实践指导老师。”说着,校领导把我带进八班。我刚一进门。只听一声:“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吓了我一跳。只见校领导温和地说:“同学们,请坐,我给你们介绍一下你们班新来的班主任......”

从此,我堂而皇之的,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之后将近4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这所学校,一直被称为“G老师”,先后担任八班和七班的班主任,拥有了前后教的两个班(八班和七班)的80多位学生。

3、第一次到国家部委直属单位当国家干部

1984年7月,我经过一番考试,进入中国教育报,担任人事处小科员(办事员)。

7月18日,我第一次来到位于西单大木仓的教育部大院,教育报人事处的干事王德琳领我走进红星楼的二层,在东头的一间20多平米的高大的办公室(人事处)里,见到了报社社委、人事处长(兼管办公室)齐振德。我落座和齐处长谈了一会儿话,只见报社财务室的会计单雅琴进屋找齐处长商量工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单雅琴,她30岁出头,穿一件浅花格的确良短袖衫,人长得漂亮,行事干练,说话快言快语,她问我:“你是新来的?”

我说:“是。”

单会计又问:“你分在哪个部门?”

我笑着说:“我就分在这个部门,分在人事处。”

单会计也笑了:“哦,那我们以后就是同事了,欢迎你。我们财务处也归齐处长管。”

我说:“谢谢你,请问你贵姓?”

“我姓'单',就是西单的‘单’字。你就管我叫小单好了。”

接着,齐同志让小单领我到各个办公室转了转,单雅琴成为我认识的报社里的第一位普通同事(除了齐振德和王德琳),这一天,我还认识了财务处的于艳青;办公室的马慧、殷红宇;党办的李敏清;图书室的戴建梅、徐军、钟明;编辑部的同志也见了不少,只记住了《人民教育》的刘堂江、喻让、程淑华、高奇、王友盛和张红菊;中国教育报总编室的李恩,新闻部的宁守合,基础教育部的郑保生,高教部的边庆利、杨小舟、姜乃强、刘微,文艺部的曲克基、周玲玲;《高教战线》的陈浩、李长征、龚映衫、王革和孙青青等。

回到人事处办公室后,齐处长让我到教育部主楼二楼的人事司五处,找麻副处长,领报社的166份人事档案,取回来进行换袋整理归档。我分三次抱回了这堆档案,开始换档案袋,整理档案。(这个工作持续了好几天。)

下班时,我随着红星楼的人流,走到了停车场,坐上了教育部发往清华大学方向的班车,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从此,我从一名老师,变成了教育部直属新闻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开始了自己3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先后任中国教育报社人事处主任科员、记者部主任助理、成人教育部副主任、新闻部副主任、外国教育部主任(主编《打开世界教育之窗》一书)、社会周刊部主任、文化社会部主任、《中国教育报》编委、副编审;兼任《中国教育报》培训中心主任;2013年退休,曾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会长,参与主编丛书《中国百年老校》第一册和第二册。该丛书现已出到第四册。

(2022年6月3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