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 第95章 【回忆往事】清华大学是如何创建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5章 【回忆往事】清华大学是如何创建的?

【回忆往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95、清华大学是如何创建的?

顾雪林(京城翎管王)

过去,我们只是简单的知道:是用美国的庚子赔款创建的。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根据《清华人》——2006年第2期刊登的《清华创办的背景与经过》(作者:史轩)一文披露的信息:

清华的建立,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900年,德、英、法、美、俄、日、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交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

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Smith, Arthur henderson)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china and America to-day : A study of conditions and Relations,New York : chicago [etc] F.h. Revell pany, 1907.)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向国会提出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退款议案。7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正式通知清政府外务部,声称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中除去所谓“实应赔偿”的美金1365,5492.69元(其中200万元备作偿付“一年内在华美侨向美国债务法庭提出之私人申请[之赔偿]”之用)外,剩余1078,5296.12元,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自此,中美有关退款问题谈判告一段落。

美国退款办学用意

如何使用这笔退款,清政府内部有不同的声音。北洋大臣袁世凯主张这笔钱用于经济建设,开发东北三省。但是美国政府坚持这笔钱用于教育,否则退款之事将拖延无望。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自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鼓励留学日本开始,中国留日学生日增。中国为了发展近代教育,1904年模仿日本教育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同时聘请大量日本教习来华任教。日本在华势力日渐扩大,引起了美国的高度注意。美国驻华大使柔克义认为,教育可以使中国政治安定、商业繁荣,使中国成为富足的贸易伙伴。留美学生一旦成为bJ领袖,美国将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因此他们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美国“退款办学”之举,显然意在施加其在中国的影响,符合美国的利益。另一方面,退款办学也为大批中国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正是这种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形成了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激发一代代清华学子将自己命运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

【来源:节选自《清华创办的背景与经过》,《清华人》2006年第2期(作者:史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