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西汉司法官。出身贫寒,自幼好读书,习律令,任为县狱吏、郡决曹史。学习《春秋》经义,被举为孝廉,任为山邑县丞,后因犯法免去官职,复任郡吏,历任廷尉奏曹掾、廷尉史等职。宣帝即位后,路温舒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其“尚德缓刑”的主张受到重视,宣帝下诏在廷尉下面设置廷平四员,秩六百石,负责审理冤狱,升其为广阳私府长。后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高第,升为右扶风丞,皇帝下诏令公卿大臣举荐出使匈奴,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皇帝并未让其随行,后升迁为临淮太守,政绩出色,死于任上。
路温舒,父亲是里的守门人,路温舒的父亲让他牧羊,他把湖泽中的蒲草取来,做成简牒,编起来写字。写得稍好一点时,当上了狱中的小吏,由此开始学习律令,提为狱史,县里面有疑惑的事都来问他。太守来到县里,看到后感到很惊异,便让他代理曹史。他又钻研《春秋》,弄懂了其中的大义,后被举为孝廉,任为山邑县丞,因犯法免去官职,又回去担任郡吏。
廷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押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之职。
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称帝,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他是这样说的:“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还存在着,那就是审理刑狱的官吏。秦统治的时候,轻视文献经典,喜欢武力和勇猛,鄙视仁义之士,尊崇刑狱之官;正言进谏被当做诽谤,指陈过失被看做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诚之心、恳切之言都只能藏在胸中,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虚假的赞颂迷惑了心窍,现实的祸患却视而不见。这是秦朝丧失天下的原因。人民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尽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没有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不可能再结合。
《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做清明,通过陷入于重罪来博取公正的名誉,而执法公平的却多有后患。所以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保全自己的办法在于让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杀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只要您免除诽谤君主的人的罪责而接受直切的谏言,广开言路,扫除导致秦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那么,太平盛世就能来临,永远和平、安乐,与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
当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愿意死在匈奴以报效天子。皇帝批阅他的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认为路温舒的进言没有可取之处,就没有让他随行,还担任原来的官职。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太守,政绩非常出色,死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