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77—户籍之策
就在昭关城破的时候,熊槐方行至西阳。
这一路上,他没有过多的去想此战该怎么打,他对自己的身份有清楚的认知,他就是来镇场子的,打仗,还是不要微操的好。毕竟那高粱河驴车车神还有后面的蒋委员长的例子在那摆着。车神是跟着赵大打天下的,蒋委员长好歹还在军校教过书,熊槐顶多就是看看军事书籍,军校的门槛都没踏进去,连委员长和车臣都不如,他可不想提前拿到车神这个称号。
在这路上,他想的是则是楚国接下来该怎么变。
在中国古代,人口就代表着生产力,无论是外出打仗还是家中劳作,都离不开人口。
所以,变法,首先要变得就是这个人口。
当下,楚国对于人口管控极为宽松,奴隶甚至都不会纳入户籍。这意味着,楚国中央掌握的户籍数量,肯定远远少于楚国实际的户籍数量。
都说楚国有一千多万人口,但是,具体多少?史书没有说,朝臣不知道,他熊槐更是一无所知。
不能够掌握本国确切的户籍数量,那么就不能根据户籍数量人口数量确定相应的政策,同时熊槐也不能对楚国的上限和下限做一个准确的判断,连上限和下限都没有准确的判断,何谈以后的变法?别的不说,就连熊槐之前得出来的楚国三十万常备军上限,也是建立在楚国有一千万人这个猜测上面。
既然要对楚国户籍人口下手,第一步,就得清查出楚国到底有多少人,多少青壮。
同时,楚国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楚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奴隶,并且这些奴隶不是归属于国家,而且封君。换句话说,这些奴隶就是封君贵族的私人财产。
若是强行清查户口,可能会引起封君贵族的反弹。
所以,对于清查户口这个事,不能太过强硬,必须对封君贵族软硬兼施,同时,也得明里暗里两头并进。
熊槐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对于不隶属于封君的百姓,也就是楚国直辖的百姓,统一进行户籍记录。当然,若是强制进行,阻力肯定很大,所以熊槐准备对在籍的土地进行分地,统过土地来诱惑百姓们主动去记录户籍。
当然,这样一来还有一个好处。百姓有了田地,就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说日子过的好,起码过得下去。那么就不会去流亡,当流民到处要饭。更不会去当土匪。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土地把百姓束缚住,让他们成为楚国稳定的税收来源。
那么对于中央所掌握的奴隶,就不能跟百姓一样分地。身份地位放在这,地位低的跟地位高一等的获得同样的利益,地位高一等怎么能服气?
对此,熊槐的打算是,先以出租的形式将田分给在籍奴隶。如果奴隶耕种三年,并且按时上缴赋税,那么就可以脱离奴籍。只要脱离了奴籍,成了户籍,熊槐又可以将土地分配给这些奴隶。反正,楚国地大,够分。江南那片还没人耕种,虽然产量可能不如江北,但是,只要开垦的数量多,那么总体产量也是可观的。
中央的好办,封君贵族手上那些可就不好办了。
能混上个封君贵族当,那八成也是个人精。若是跟中央直辖百姓一样清查户籍,这些人精又怎么能不明白熊槐的心思?所以对于这些封君贵族,必须要软硬兼施,胡萝卜加大棒。
在这里,熊槐陷入了犹豫,这件事,要想在封君贵族手里调查到他们的户籍,看似容易,确实很难。
只要他们报上来的户籍越少,那么他们所需要缴纳的赋税就会变少。收上来的多,交上去的少,一加一减,能从中渔利不少。他们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肯定不会乖乖的把户籍交上去。
熊槐最开始是想用下一个法令,让封君上报人口,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封君的封地。
但是,思索再三,熊槐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首先,如同刚刚说的,封君不是傻子,上报人口就能领封地?封君不会把熊槐当傻子,这不摆明了另有所图。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熊槐就是冲着人口去的。
再者,封君把自己掌握的户口人数都报上去了换了点地,那相应的赋税也要提高,但是他没有多余人口来开发这些土地,交的多了收的少了,又岂能愿意?
最后,熊槐不想再分地给封君了。也没有太多土地能分了。富庶之地已经划分完,江南那块狗看了都摇头的土地,封君更不可能看得上。
所以,即便是熊槐想推行下去,也断无可能。
既然不能用土地来利诱封君,又不能强行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忽的,熊槐脑子里闪过一条奸计。
既然无法自上而下通过封君的嘴巴来获取户籍人口,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获取户籍人口?
简单来说,分为几步。
首先,给中央所掌控的百姓分发大量利益,那些被封君压迫的百姓肯定会眼馋,一旦眼馋,就会心生脱离封君的心思。这样一来,熊槐就能够掌握封君治下百姓的心,让百姓向往回归到中央的统治之下。
而后,下达命令,借战乱、洪灾之名义,提高对封君的赋税。当然,封君肯定不会良心发现主动提交这笔钱,这笔钱最终还是会转移到百姓的肩膀上。但是,百姓知道是上面要加赋税的么?不,他不知道,他不认得字。他只知道自己是归封君,那对这赋税的仇恨,必然会转到封君的头上。当然,封君们肯定会引导舆论转移到熊槐头上。这个时候,熊槐的第一步就起了作用,隶属于中央的百姓有一堆好处,那熊槐可能会我们这些老百姓下狠手么?肯定不会,所以,封君更加成了众矢之的。
当然,其中肯定需要一些舆论引导。这个时候,公子甲的皇城司就可以上场了。皇城司发展了三四个月,虽然没有普及全国,但是郢都周边宛城、上蔡、江夏等地随着上级官员调动,已经被皇城司渗透的差不多了,所以对于舆论引导这个事情,熊槐很是放心。
一旦百姓承受不住封君的高压,那么八成会离开封君,也就是成了流民。这个时候,熊槐就可以通过颁布有利于流民的政策来吸纳这些人。
不用上报人数,直接釜底抽薪,把封君的生产力尽数吸纳。如此一来,中央实力大增,封君实力缩小。即便是到了兵戈相见的那一步,熊槐也不虚。
当然,这对封君下面的那些百姓会很残忍。
但是,熊槐不得不这样做。
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事不宜迟,想完这些后熊槐立刻记录下来,快马送回郢都,交由昭睢、上官大夫二人查看,并且让他们做补充。
当然,在江夏的屈原熊槐也没忘记,也写了一份送给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