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别忘“吸龙气、吃龙食、敲龙头”,寓意一年好运气
二月初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二月初二是雨水节气的第三天,也就是第一候--“獭祭鱼”意思是说,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第二候就是鸿雁来;第三候草木开始萌动。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二月二,还有很多讲究。
敲龙头
民间俗语:二月二敲龙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华夏文明一直将“龙”视为“雨神”,百姓们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是气象的主宰。农耕时代,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天气的好坏决定了收成的多少,人们对龙自然是十分敬重。
二月初二施行过祭祀后,百姓会拿着长长的竹竿四处敲打。最先敲打的地方就是房梁,其意为“敲龙头”。把沉睡了一冬的“龙”叫醒,向它祈福,祈愿新的一年天降祥瑞、风调雨顺、盈车嘉穗。
吸龙气
早上起来后面向卯方(东方),闭上双眼深深吸气、缓缓吐气,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吸龙气”。象征吸进财气、运气、福气、喜气和人气,寓意寓意一年好运气。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二月初二天刚蒙蒙亮,家里人在院子中央整整齐齐地站成一排,目光注视着东方刚刚露出的鱼肚白,深深地吸进一口气,然后走出院子,向东沿农田走一百步,面向东方饱饱地吸进一口气,初春的早晨,空气清新,清爽舒适,仿佛是真的采到了龙气,然后快步跑回家,也把财气福气运气带回家。
睁龙眼。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采完龙气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睁龙眼”了。一口大铁锅支在院子里,里面放上淘干净的沙子,用柴火在下面猛烧,等到沙子烫得连人都不敢靠近时,把黄豆慢慢地倒进去,一边倒一边用一短木棍一圈又一圈反复地搅,等到黄豆在锅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这样的“睁龙眼”才算完成了。声音越响,龙王祥瑞降得就越多。
引钱龙。引钱龙是在睁龙眼之后进行的,先在桶里放几枚硬币,然后提着桶一路小跑到村旁的小河边去打水,返回时不能把满满的一桶水抬回家,要一路走,一路撒,意思是这样龙就能循迹潜入家。
吃龙食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会有相应的美食,人们把二月二这天吃的美食都起了一个带“龙”的名字,以求吉祥。在龙抬头这天,吃猪头肉意为“吃龙头”;吃面条意为“扶龙须”;吃春饼意为“咬龙鳞”;吃炸油糕意为“吞龙胆”;吃馓子意为“啃龙骨”;吃饺子意为“食龙耳”;面条和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
从二月二这一天开始,春阳普照,杨柳欲芽,柔风吹起,风筝满天。
古人在诗词里寄托了绿柳含烟,不负春光的愿望。搞录几首供欣赏。
宋-释行海
春来处处有花看,一种芳心欲吐难。
陌上鹅黄初染柳,不禁烟雨袅轻寒。
二月二日行药城下
宋-司马光
官舍春萧瑟,朝来尚薄寒。
人虽繁陌上,尘不近门端。
已负踏青约,仍无举白欢。
凭君御沟上,试折柳条看。
宋-刘摰
江乡春值闰,二月似深冬。
雪湿妨挑菜,雷寒未起龙。
鸡虫闲得失,蛮触小交攻。
稍觉云天霁,西山上翠峰。
宋-强至
江上初逢社燕归,青春二月色犹微。
茸茸屐底草烟合,冉冉樽边花雾飞。
蹭蹬容图双鬓改,苍茫乐事寸心违。
紫丝结鞚谁家子,马跃东风试薄衣。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清-施闰章
夜半疏帘作曙晖,朝传雪片压双扉。
宫梅苑柳春先入,陇麦畦蔬愿不违。
文酒兔园诸子在,野桥驴背几人归。
久晴转觉轻寒好,卷幔从教点客衣。
近现代-谭献
陌上依然草色薰。柳棉犹未卸,雨如尘。
相望珠箔一年春。江城畔,无地展芳尊。
桃蕊两三分。竹篱茅舍外,乍含颦。
少年何处醉红裙。风光好,留与白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