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章昊对电影技术的革新
“嚯!这风怪大的,这里时常刮这样的大风吗?”章昊问当地的向导。
向导回答道:“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三月,都是大风季节,常常有狂风。”
“看来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应该过段时间再来。”章昊听闻,也只能苦中作乐一番。
过了一会,风渐渐小了,章昊用对讲机通知剧组准备拍摄。
“导演,不好了……”陆子洪着急忙慌的跑过来大喊道。
“别慌,怎么了?”
陆子洪脸色着急:“刚才的大风,我们保护措施没做好,火星车被砸坏了。”
“那不是还有两辆吗?”刘浩说道。
“对啊,另外两辆怎么样?”
“问题就在这,另外两辆本来开出来充电,备着拍摄使用,结果大风刮起来,人跑了,车在原地。”陆子洪解释道。
章昊听了哭笑不得,刘浩着急了:“这道具组怎么回事?不知道火星车一辆制作很麻烦的吗?车子不看好?”
“算了算了浩哥,人没事就好,道具车没了还可以再造嘛!”章昊安抚刘浩,然后吩咐陆子洪:
“那什么,让道具组和工程师,把车子零件整一整合计一下,看看能不能搞一辆完整的车出来。”
“好的……”陆子洪又跑去通知道具组和在组的工程师们了。
刘浩还在气愤:“这些人,是不是最近工作太轻松了?非得给他们加加码不可。”
“好了好了,回头给道具组还有相关部门开个会,解决问题就完事了,问题不大。”章昊倒是心平气和。
有时候难免会碰到这种事情,也是无法避免的。
这个时候,一般是制片人刘浩唱黑脸,章昊唱白脸。
其实按理来说,作为一个火星车,强度应该很高才对,起码要比普通汽车强度高。
因为火星车要考虑到火星风暴的问题。
但实际上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真实打造一辆能抗住火星风暴的火星车,几乎相当于搞科研了。
章昊是拍电影,不是上火星。
所以火星车只是外表看起来是火星,除了能行驶,仪表板能用,还有内置摄影系统,以及太阳能充电之外。
其他的部分,比如制造材质都是简化版的,所以别说火星风暴了,连地球大风骑士都有点扛不住。
好在,这确实是小问题。
随后工程师把三辆车的零件凑合给一辆车,让剧组还有车可用。
又空运过来缺失或者损坏零件部分的替代品,修复了其他两辆车。
当然,道具组的相关人员被狠狠骂了一顿,然后该负责的负责,就这样了。
“蒋惜,无人机没问题吧?”章昊问道。
蒋惜比了一个oK的手势:“导演,没问题……”
“那好,控制无人机起飞,给我来一个超大广角镜头。”章昊说道。
在蒋惜的控制下,搭载了ImAx摄影机的无人机晃晃悠悠飞起来,朝着预定拍摄地点飞去。
这套无人机ImAx拍摄系统,是章昊在执导《黑暗骑士》时开发的。
笨重的ImAx摄影机,一般都是由直升机搭载,人手持摄影机拍摄。费时费力,关键花费也高。
毕竟直升机起飞一次不容易,烧的都是钱。
那时候章昊就和大疆无人机还有ImAx公司一起开发了这套摄影系统,革新空中俯拍的方式。
不光是ImAx,还有数字摄影机,或者其他格式的摄影机,都能安装到这套摄影系统上。
随着《黑暗骑士》在全球大获成功,这套摄影系统已经在好莱坞得到推广。
甚至于国内的剧组也开始使用这套全新的摄影系统,技术革新跟上了国际潮流。
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无人机搭载摄像头俯拍嘛,我几百块几千块的无人机都能做到,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那是私人用的无人机,和电影拍摄的不一样。
其区别大概就是企鹅视频上看电影,720p画质和4K的区别。电影要的是那4K的画质,而不是无人机拍摄的720p画质。
普通电视剧,比如抗日神剧,用以前的无人机拍摄没有问题。
但想要电影级的质感,在无人机技术高速发展之前,基本都是使用直升机搭载摄影机的方式来拍摄。
举个例子,3d电影《阿凡达》,有很多高质量特效场景,但其中的实拍表现潘多拉星球神奇美景的镜头,都是在张家界拍摄的。
里面有各种高空镜头,用院线级别的画质来要求,是不可能用当时的无人机搭载的摄影机来拍摄的,办不到。
所以,当时是詹姆斯·卡梅隆租用了直升机,亲自拿着摄影机在直升机上拍摄了自己想要的画面。
因为直升机租赁的一些问题,导致拍摄断断续续的,导致《阿凡达》剧组在张家界耽误了好多时间。
如果当时詹姆斯·卡梅隆有章昊开发的这套全新的摄影系统,工作将会轻松很多很多。
不光如此,前面开发的泰坦机械臂,用生产汽车的机械臂来拍电影,亦或者《地心引力》里开发LEd灯箱等等。
这些在所有的幕后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影迷也能了解到,章昊在走向顶级导演的路上,可不只是会讲故事,玩技术也是一流的。
也因此,在乔治·卢卡斯退休,詹姆斯·卡梅隆摸鱼的这段时间,章昊也被称为新一代技术流导演。
注意,这称号不是章昊自己找人吹嘘,也不是国内媒体吹嘘的,而是北美那边媒体对章昊的看法,或者说偏见。
实际上,自从章昊执导的《黑暗骑士》大获成功之后,北美一些媒体极力否定章昊对这部电影的贡献,还有《黑暗骑士》的艺术造诣。
但影片引起的讨论和热度,还有全球将近十七亿美元的票房都放在那里,又不能忽视它。
所以西方一些媒体,极力否认章昊已经迈向电影大师的事实,称他为技术流导演。
这意思不就是说,章昊是玩技术成功的,但并不是新的东方电影大师。
宁愿承认章昊玩电影技术先进,都不愿承认在电影文化上章昊的成就,这就是西方媒体的尿性。
甚至为了打压章昊在全球范围内的名气,西方媒体开始吹捧国师陈鸽子王家卫等老一代导演,称他们才是真正的东方电影大师。
国师执导的《长城》,甚至被《纽约时报》列为2016年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
标题写得很好:“全面超越克里斯·章的电影美学和艺术,国师张,当之无愧的东方电影大师。”
这标题都已经图穷匕见了,可见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对章昊的堤防。
当然,华纳和章昊合作处于蜜月期,旗下的媒体自然会站出来维护章昊。而且华语电影圈取代好莱坞,目前还是痴人说梦。
所以西方媒体对章昊的所有忌惮,都停留在媒体舆论上。
要是进一步限制,很有可能来一个国会立法限制了。
不要以为一个拍电影的不可能受到如此大的针对,那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和平演变和文化输出战略,是人家的长期国策。
电影就是文化输出战略的桥头堡,好莱坞就是全世界电影文化的中心。
奥斯卡一个地区性奖项能做到全球认可的影响力,无数电影人以得到奥斯卡为荣。
而且,在二十一世纪还能看到清君侧这种事情发生,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茫崖这块地方,其广袤无垠的风景,被无人机摄影拍摄下来,同时在监视器上面,章昊也看到了实时传输的画面。
“可以了,效果很好,飞回来吧!”
蒋惜把无人机飞回来收好,里面保存的素材后期还要剪辑的。
说到剪辑,其实也是制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工作。
因为素材太多,制作周期紧张的缘故,后期制作的剪辑团队一分为二。
大部分留在京城,对特效工作室在那里他们可以跟视效和声音团队紧密协作,以便赶上进度。
另外一部分则跟组,和章昊一起随时处理实拍镜头的剪辑工作。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管理大量素材,并且同其他团队成员高效协同,章昊和剪辑团队选择了 Avid的剪辑软件和共享存储系统。
这么多的摄影机,这么多素材,确实是相当挠头。
很多工作全靠了剪辑师和技术团队,才能让章昊尽可能早地着手剪辑。剪辑师和技术团队帮章昊整理、预处理每天的样片以及大量的数据。
剪辑团队共使用了 10台 Avid media poser非编,全部接入 Avid ISIS共享存储系统。
随着项目的推进,存储容量也一扩再扩。
此外,《火星救援》是 3d拍摄,并且也以 3d进行制作的。
剪辑组将 media poser的 3d功能完全开发出来了。
有了当年《地心引力》积攒下的经验,此次《火星救援》的剪辑采用了更好的双眼模式,即每只眼的素材都是独立的全分辨率文件。
当初拍摄《地心引力》时,剪辑团队只能用降过分辨率的 Side-by-Side。
这次的双眼模式的视频质量更高,而且现在 media poser的 3d特技调整也比那时高级多了,这让《火星救援》的 3d剪辑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了,怎么这么多系统,都是英文字母,为什么不换成中文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些系统都是好莱坞开发的,章昊团队偷师学过来的。
翻译成中文,章昊也不知道该取什么名字好,索性就用老外取好的名字。
毕竟团队成员都在好莱坞工作过,对这些称呼和系统的工作方式都很熟悉。
名字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不会,以及能不能化为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
如果抱着敌视的态度,觉得学人家洋气叫英文名,就不用这些先进的技术了,和我带清的闭关锁国有什么区别?
如果这都非要说舔,章昊也没办法,只好随他们去吧,反正不耽误章昊拍电影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