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第213章 成圣的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也难怪汪道昆震惊。

什么叫做“一道德”?那就是给人提出道德标准。

朱熹作《大学章句》,提出了士子做人的三纲八目,给读书人提供了道德标准。

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给天下读书人提供了道德标准,也给天下读书人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朱熹成了朱子。

王阳明在朱熹的标准下,提出了致良知之说,又提出了“内圣外王”的标准,进一步给出了读书人的道德标准,于是王阳明成了新的圣人。

正如同苏泽所说的,朱熹和王阳明给出来的,都是士的道德标准,可是他们没有说工和商要怎么做。

所以汪道昆才震惊,因为苏泽要做的事情,就是儒家圣人要做的事情。

不,甚至苏泽要做的事情要比历代先圣还要厉害,他是要给天下所有人都提出道德标准。

这就是所谓的“混一道德”!

在震惊之后,汪道昆就是惊恐。

他拉着苏泽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汝霖,这番话你没有和别人说过吧?”

苏泽摇头说道:“我是读了老师的手稿,才有此感而发,没有和他人说过。”

“没有说过就好,没有说过就好,这番话可以不要公开说,也不要写出来。”

汪道昆是真的将苏泽当做学生,他说道:

“一道德,你可以想,可以默默的做,但不是你现在能向天下人说的,明白了吗?”

苏泽的野心很大,他是要给全天下人提出道德标准,这是圣人干的事情。

大明朝不需要另外一个圣人了。

王阳明只是改进了朱熹的士人道德,就被大明朝廷忌惮了几十年。

王阳明有平定叛乱的功劳,甚至还以文臣身份封了爵位,但是大明朝廷始终不让他进朝堂,甚至不让他去京师,就是忌惮他新圣的地位。

在王阳明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心学都是被打压的。

只是到了如今,心学已经成了读书人都认可的学问了,朝廷才算是放开了对心学的禁锢,因为实在是禁锢不住了。

而苏泽的野心更大,一旦完成,那就是天下人之师,那是什么?那就是至圣先师!

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容忍一个活着的圣人。

汪道昆拉着苏泽说道:

“汝霖这番话说的很好,等你日后位列朝堂的时候再说,对天下人更有益处。”

汪道昆也是真心觉得苏泽的那番话有道理。

他注意到了以西门庆为代表的新型阶层,无论是商人,掮客,还是工坊的工人,他们都从土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

没有了土地的束缚,也就没有传统的土地宗法的港湾,他们不容于农业土地道德的标准,虽然掌握财富却成了社会抨击的对象。

新阶层的道德困境,也让他们自甘堕落。

汪道昆站起来说道:“汝霖你才二十三岁,明年就是会试。你在二十七岁之前还能参加两次科举,二甲进士就可以入翰林院。”

汪道昆说道:“等你日后成了阁部大臣,再说这番话就行了。”

苏泽心中冷笑,别说是做了阁部大臣,就是做了摄政大臣,皇帝也绝对不会容忍自己说这番话。

一道德的威力太大了,这不仅仅是成圣的问题。

一旦苏泽真的提出一个全民认可的新道德标准,那就意味着他成为所有新阶层的引导者,他自然就会成为新阶层的代言人。

大明皇权连宰相都容不下,还要用什么内阁辅臣来装点门面,又怎么能容忍一个活着的圣人呢?

不过苏泽也没有傻到现在就公开宣扬自己的理论。

他还没有想好具体怎么“一道德”,这并不是提出一个标准就行了的,而是要其他阶层的人都认可这个道德标准。

特别是要让掌握了话语权的儒家士子承认这套标准,以苏泽目前的名望和实力,都远远没到这个时候。

之所以对汪道昆说,是因为汪道昆是自己的房师,是自己天然的政治同盟,而且汪道昆确实是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

汪道昆叮嘱完毕,又觉得兴奋异常。

他写的《金瓶梅》,对于书中人物的命运哀叹悲悯,可就如同苏泽所说的那样,他身为作者,也不知道为何主人公们会遭遇这样的问题,最后只能用天道轮回的佛门观点来阐释。

可是苏泽的说法如同醍醐灌顶一番,让汪道昆再一次思考书中的人物的命运。

苏泽看到汪道昆出神的样子,就明白他已经认同了自己的理论。

思想启蒙,这是随着新阶层的出现,必然会出现的事情。

如今正在越发有影响力的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为道”,其实已经是临门一脚了。

泰州学派以孟子的亲民思想为根基,提出了平民儒学的理念,在民众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王艮为贩夫走卒讲学,吸收匠人、商人、佣工、小贩为弟子,其中一个暗含了“人人如龙”的未来期许。

虽然泰州学派也没有明确的提出“一道德”的目标,也没有意识到社会阶层的变化,只是从民本的思想发端,自然的提出要在平民中传播儒学。

但是朝廷也意识到了泰州学派的威力,王艮死后,他的弟子颜钧、何心隐、李贽,全部都不被官府所容。

日后何心隐被掌权的张居正诛杀,李贽也死于狱中,自此之后,大明儒学再也没有了变革方向。

学术成为了党争工具,各种“君子之党”此起彼伏,将大明朝这个白茫茫大地搞的干干净净。

至于后世大清的学术,不说也罢。

苏泽找到了新的方向,“一道德”的命题太大了!他不仅仅需要自己提出理论,还需要有人帮着实践,而自己的恩师汪道昆,就是他影响的第一人。

这一次夜谈,对苏泽的影响不亚于“龙场悟道”。

“汝霖今日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苏泽这才想起来自己的目的,他拱手问道:

“老师,听说朝廷在搜寻龙涎香?”

汪道昆叹息一声说道:“是啊,陛下令户部采购龙涎香百斤,户部行文沿海诸省,要求各省都要进贡龙涎香,布政使司那边正在头疼呢。”

嘉靖皇帝对于龙涎香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要求进贡龙涎香了,可是这东西实在是难找,别说是百斤,连十斤都没搜集齐。

苏泽用准备好的说辞说道:

“老师,弟子认识一琉球人,他说他们琉球手里有龙涎香。”

汪道昆惊喜的看着苏泽问道:“当真?”

苏泽点头说道:“弟子曾经见过,确实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味道隽永独特。”

汪道昆站起来说道:“那琉球人何在?”

苏泽说道:“就在福州城内,但是他是琉球国主的亲信,此番带来龙涎香,是想要求朝廷重开琉球朝贡。”

汪道昆一愣,不过想想也很合理了。

琉球一直想要重新开贡,也许是在福州的琉球人听闻了皇帝搜集龙涎香的消息,于是通知了琉球国主,想要用龙涎香说服嘉靖皇帝,重新开启朝贡贸易。

所以他们才会找上苏泽来担任说客,而自己这个福建巡抚,是整个福建少数几个可以向朝堂上题本的官员。

仔细想想,似乎重新开启琉球朝贡也没有什么坏处。

汪道昆出身徽州府,徽商众多,他家族也有不少人从事商业,他对于海洋贸易的态度并不抵触,甚至觉得商业办好了也能兴国。

琉球对大明朝一向恭顺,算是藩属国中相当听话的。

汪道昆立刻说道:

“我这就像朝廷上题本!”

苏泽连忙说道:“老师,若是内阁部议,恐怕会被驳回啊。”

汪道昆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对于嘉靖皇帝搜寻龙涎香的事情,表面上内阁和户部都是坚决要完成的,实际上在里面磨洋工多少,皇帝也是不知道的。

要不然等几年后,嘉靖皇帝也不会着急到派太监来沿海地区搜寻。

若是汪道昆这道题本送上去,恐怕有可能会被内阁直接挡掉。

“我懂了,那我就上密揭!”

终于说服了汪道昆,苏泽的计划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了。

接下来以那位道君皇帝的尿性,为了这龙涎香一定会重启琉球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门票拿到手,苏泽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借着琉球的皮,来进行合法的大规模东亚贸易了。

在大宗贸易中,走私贸易虽然利润高,但是远远比不上合法的大规模贸易赚得多。

原因也很简单,在大宗贸易中效率优先,一艘走私船才能运多少生丝?

而合法的生丝贸易一次载货量,就是零星走私的几百上千倍,就算是利润率低了一点,但是量大自然就赚得多了。

在苏泽那个时空,隆庆开关之后,很多中小型走私基地迅速衰颓,大商人宁可走税收更高的官方通道,就是这个原因。

琉球朝贡的港口是福州,这里距离长宁卫不远,琉球朝贡贸易一开,苏泽赚的就不是南平县城那几间铺子的钱了。

有了钱,造船买炮就可以搞起来了。

汪道昆答应上密揭请奏,重开琉球朝贡贸易。

等到这些都谈完了之后,汪道昆说道:“年后汝霖就要入监了,你准备去哪里?”

考上举人之后,按照惯例是要去国子监报道的,大明朝在南北直隶都有国子监,分别设在京师和南京,就算是不入监学习,也是需要走个过场的。

苏泽本不想要参加会试,所以自然不愿意去京师国子监,他说道:

“学生准备去南京国子监。”

汪道昆点点头说道:“这样也好,明年的会试太仓促了,以汝霖的才学,可以等四年后的下一次会试,若是能中二甲,依然可以参加馆选。”

汪道昆以为苏泽选择去南京入监,是不想要参加明年的会试,这也是很多举人的正常操作了。

殿试定下名次没有重考的机会,一甲二甲三甲泾渭分明,庶吉士、进士、同进士出身天渊之别,所以有些读书人宁可晚上一届参加科举,也是为了能得到科举高名次。

苏泽是福建解元,以汪道昆看来苏泽直接参加会试问题不大,但是想要得到科举高第还是要看运气,那还不如沉淀四年再考。

汪道昆将一封信交给苏泽说道:

“南京国子监祭酒与我有旧情,你将这封信交给他,入监后他也不会为难你。”

国子监的教学水平一言难尽,还不一定有苏泽这样的举人水平高呢。

真正在国子监中坐监学习的读书人少之又少,汪道昆的这封信可以让苏泽免去坐监的麻烦。

汪道昆继续说道:“你去南京国子监也有好处,南方书院林立,汝霖可以游学一番。汝霖要立万世之言,自然要行万里路了。”

苏泽也赞同汪道昆的想法,书院是大明特色,不得不品尝。

江苏、浙江、江西、福建,这些都是大明朝如今的卷王圣地,书院林立,这些书院除了研习科举之外,也会辩论经学议论朝廷政局,读书人要在士林扬名,就少不了要在圈子里打响名号。

游学就是最好的办法,就和延平书院一样,这些地方的书院也会请游学士子讲学,苏泽已经是福建解元了,自然有讲学的资格了。

汪道昆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读书人,他自己就志趣广泛还考上了科举高第,对于苏泽这个得意门生他不是劝苏泽死读书,而是劝他多游历四方积累阅历。

在知道了苏泽“一道德”的志向后,汪道昆更是鼓励他可以游学四方,吸取别人的学术观点完善自身。

苏泽恭恭敬敬的向汪道昆表示感谢,这才满意的离开了巡抚府邸。

接下来几天,他继续在福州城内活动,拜访自己在福州城的熟人。

于宗远果然考过了武举,他如今已经得授福州左卫副千户一职,但是大明朝军职含金量低,苏泽年纪轻轻就是福建解元,日后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于宗远这一次拿出小弟的姿态,而苏泽却依然对他待之如旧,还让于宗远邀请同僚一起喝酒。

原本于宗远在军营中吹嘘自己认识苏泽,大家还都嗤笑他吹牛,如今看到苏泽和于宗远的亲密关系,众人就只有羡慕了。

一省解元前途远大,日后苏泽有机会入阁拜相的,于宗远这算是抱上大腿了。

方望海留下书信的那些人,福建布政使、福建按察副使和福建提学,苏泽也各自送上了贵重的礼物,那个技能又增长了不少。

有方望海的书信引荐,苏泽和方大小姐已经有了婚约,那自家子侄的礼物自然是照单全收,众人都夸方望海找了乘龙快婿。

转眼到了十一月,从福建加急的密揭送到了司礼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