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之路,首当吐谷浑。
吐谷浑是中原王朝的老朋友,也是老对手了。
他们能长盛不衰,是因为出现了一个雄才大略,少为枭雄,老当益壮的核心领导,他叫伏允。
吐谷浑的的可汗,都是长寿选手。
伏允的父亲,夸吕在位就有五十多年。
伏允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实在太能折腾,也太能熬了,他熬过了隋唐王朝四任皇帝,自杨坚至李世民四朝之间,他一直活得坚挺,虽败不倒,虽倒不死。
伏允也是个传奇。
隋朝大业六年,杨广的军队攻占了首都伏俟城,吐谷浑第一次灭国。
杨广将吐谷浑故地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全都变成了隋朝的直属领地。
这就是吐谷浑四郡的由来,原吐谷浑之地基本被划归于西海和河源,鄯善和且末,四郡,隋朝疆域远达西域。
这是杨广的高光时刻。
在吐谷浑灭国之时,他亲自西巡,在裴矩的策划之下,杨广在张掖接见了西域二十七国使者,宣告了大隋盛世的到来。
但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在杨广倒行逆施,一意孤行之下,隋朝很快烽火处处,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分崩离析再无可救药。
伏允抓住了机会,他重新回到青海,依靠吐谷浑几百年的传统力量和信仰,星火燎原,他们又重新强盛起来。
当然,这种复兴,和其鼎盛之际,可以和大国直接对抗和叫板,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隋灭唐兴,吐谷浑也调整了对中原王朝的政策。
李渊当时忙于平定各地群雄,对于边陲的吐谷浑更多的是实行外交的笼络和结盟。
李渊有这个本钱,他的手中还有一张牌。
他手上有个人质,那是伏允的长子慕容顺。
作为羁縻政策的核心部分,慕容顺在隋朝时,就作为人质,一直留在长安。
羁縻制的一个制约之处,也是优点是,外族豪酋在长安的人质,在法理上是天然的继承人,一旦吐谷浑有变,隋朝就可以抛出这颗炸弹。
杨广曾经使用过一次。
在他征服和攻灭吐谷浑后,他曾经扶植慕容顺为吐谷浑王,并且给他指派了投降的吐谷浑大臣尼洛周为辅相。
杨广希望这种新旧配,内外配的组合,能顺利接管吐谷浑故地,为了让慕容顺立住脚跟,杨广派兵护送慕容顺入吐谷浑。
但杨广的计划归于失败。
慕容顺因为久为人质,成长于长安,部族的痕迹太浅,不被吐谷浑的传统力量所接受,即使在吐谷浑根基深厚的尼洛周,也被部下所杀。
慕容顺无功无奈之下,只得东返长安。
吐谷浑依然还是伏允的天下,他生长于脚下这片土地,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统治力。
他虽然败退,但等待隋朝的力量退走,统治薄弱之际,他施展了一贯的策略,敌退我进,敌进我退,伏允每一次都可以卷土重来。
显然,伏允一族,在吐谷浑深得人心,这本来就是他们的地盘。
于是,李渊建唐之后,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联合伏允的吐谷浑,即使是名义上的笼络,也结交了这个临时的朋友,先平定了关中以西的心腹之患薛举和李轨。
当时,李唐最重要的任务是重新统一天下,对于西陲的吐谷浑,即使有心,也无力经营。
双方进入一种共同发展,但又小打小闹不断的状况。
吐谷浑自武德二年(李渊年号)开始向李唐朝贡,一直延续到李世民的贞观六年,这种朝贡的性质,主要是双边贸易,就达到十四次之多。
这种贸易,双方各取所需。
其中最为成功,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吐谷浑边境,承风岭的互市。
在隋末战乱之后,中原地区,急缺耕牛,而吐谷浑想得到财富和绢帛,双方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在这次交易之中,李唐取得了实际的效果,“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但打打和和,是两国之间的常态,何况当时李唐根本没有精力西顾。
伏允老于政道,熟谙人心,他趁着李渊没有余时,不断地打打秋风,骚扰抢掠大唐的边境。
从武德三年(620年),到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屡次侵边,光是见于史册的,就达到二十四次之多。
即使是小战,也会出现很多的传奇和故事。
初唐这段岁月,一直被后世赋与无比浪漫和唯美英雄主义的色彩。
盛唐着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就写过一组《从军行》,其中第二首,就是讲述的这段时间的战争。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概率来说,这是艺术型夸张的写法。
人物虽有,事实却并不全对,但也足以看出当时李唐对吐谷浑的战略优势。
事实上,在唐初绝大部分时间内,对于这个贪婪的邻居,唐朝采取了守势,但到贞观八年,情况起了变化。
吐谷浑又一次侵犯鄯州,当时,天下一统,唐朝已有足够的力量西进。
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李世民表现出足够的硬气,除了外交上的遣责之外,还下了一道命令,征召伏允入朝。
这是隋唐二代,从来没有完成的任务,这道命令,也比较可疑,事实上,伏允完全把它当成耳边风,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入朝。
但伏允似乎只愿意在有限的程度上得罪唐朝,因为当时唐朝已经成长为,一个大一统和强大得可怕的邻居。
他想出了一招避祸之法,那就是向唐朝求亲。
他本人当时已经垂垂老矣,求亲的对象当然是他的儿子,他叫尊王。
李世民当时并没有下定决心武力对抗,按照李唐王朝的惯例,他同意了伏允的请求。
但李世民附带了一个条件,他提出让尊王本人来到长安,亲自迎娶公主。
伏允心中有愧也有悔,派遣儿子进入长安,这是他一生的伤痛。
在杨广的年代,他已经派遣过一个儿子,那是他的长子慕容顺东进长安,但那是当人质,这一去就是漫长的父子分离的岁月。
现在李世民又重提旧事,伏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拒绝了李世民的提议。
并且,伏允在大臣天柱王的唆使下,他们拘留了唐朝的使者赵德楷等人。
李世民再次派遣使者和伏允沟通,想通过外交途径迎回赵德楷等人,但伏允完全不矛理会。
这直接引发了战争。
虽然李世民早就准备动手了。
这一次,唐朝正式出兵,但目的却似乎并不彻底,既不是消灭吐谷浑,也并不是扩大领土,而是贪恋吐谷浑的特产,那就是青海骢。
这是一种叫做“龙驹”的良种马。
传说是利用波斯的种马,在冬季青海湖结冰之际,与吐谷浑当地母马,共同放牧于湖中海心山上,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就生下“龙驹”这种驰名中外的良马。
李世民对于良马、名弓、美人的爱好,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
这次战争可能的起因是唐朝想得到吐谷浑的“龙驹”,或者是李世民想改良陇右道的军马。
但唐朝师出有名,吐谷浑并没有认清形势,他们按照惯例,又一次进犯了兰州。
既拘使者,又犯边境,这需要被好好教训。
李玄运投李世民所好,他投其所好地进言道:“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轻兵掩之,可致大利。”
李世民无法抗拒良马的诱惑,他派遣段志玄担任此次军事行动的统帅。
但很显然,这次战役,没有更高远的目标,只是一场有限的突击战和移动战。
打一枪,就换个地方,捞一把就走。
这确实是一场很无趣的战斗。
双方似乎有某种默契,段志玄率领大军距离青海湖三十里的地方,就安营扎寨,止步不前。
这给了伏允足够的时间,赶着牛羊马匹,施施然慢悠悠地撤退。
但另一路唐军,由李君羡统领,在和吐谷浑的遭遇战中,倒抢到了二万多头牛羊。
段志玄抢夺良马的行动,并没有达成目的。
但伏允的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他忘记了当年杨广曾经举全国之力,让他灭国的惨痛往事。
很快,他再一次大规模进犯唐朝的边境。
这次进犯,捅了马蜂窝。
李世民正愁没有正式的理由出兵吐谷浑,现在吐谷浑自己撞了上来,连老天爷都帮忙。
吐谷浑现在已经成了一块必须要吃下去的肥肉,因为,他挡住了李世民西进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唐朝国力蒸蒸日上,李世民在内外萧然,国势大佳之际,想要在自己不世出的武功之上,再添上一颗珍珠。
那就是经营西域,李世民梦想恢复和超越汉晋的荣光,那足以让自己立于皇帝之巅。
想要经营西域,必先攻灭吐谷浑。
吐谷浑处在丝绸之路的要道,要想保持丝路畅通,就必须由唐朝亲自掌控沿线的安全。
与第一次进攻吐谷浑的游击式战术不同,李世民这一次来真的。
他也准备来一票大的。
李世民准备彻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这种级别的行军,就必需要一个绝对强势而优秀的统帅。
李世民环顾朝廷,倒是有一个现成的最合适的不二人选,但却不知他本人的态度如何。
因为,他刚刚和李世民闹了情绪,现在正称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