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会试已经结束,中了的学子们都是进士,也有些是同进士,但他们无一例外是有了官身,至于殿试,是选拔出前三甲的名次,由皇帝亲自考这些进士。
今年的殿试与以往不同,由朱允炆来出题。本来这与惯例不符,但考虑到朱元璋的年纪已经不适合在长时间劳累,因此朱元璋在上朝议事时与众臣讨论,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不过老朱仗着自家孙子先前展现出来的才华,驳了那些循规蹈矩的臣子。也不是啥大事,皇太孙出题其实也是一样。
殿试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由皇帝自己来定,早先朱元璋就带着进士们辨识过新旧大米、谷子等农物。后来就形成了皇帝出题,进士答题的形式,这样比较省事儿。
朱允炆借着这次机会,想探究一下这些进士的底子,他太需要能拉动经济的人了。于是乎,他总共出了三道题目,第一题就是有关经济的。
第一题:论如何经济复苏,解决百姓温饱问题。
第二题:北方遇旱、南方遇洪,该如何处理和安置灾民。
第三题:强军与抗元之策。
这三道题目,是朱允炆结合当下明朝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他不拘泥于四书五经,要的就是能干事的干吏,朱元璋看过后也同意。
很快便到了殿试的日子,南北榜共计一百人跨过宫门,穿过广场,从左侧台阶而上,进入奉天殿。
群臣身着官府、手拿笏板,看着这些新进的学子,以后这些人会与他们一同共事。进士们心中激动,他们多年的梦想成真了,现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地方就是大明的权力中央。
朱元璋在朱允炆的搀扶下,走到台上,坐到龙椅上。下面的官员和进士们口呼万岁而跪,场面极其震撼。
朱元璋发表了重要讲话,表达了对着些学子辛勤求学的不易和慰问,对他们能够高中表示祝贺。同时,朱元璋对他们在今天的殿试中表示期待,希望他们都能考出好成绩。最后,总结一下,身为大明官员,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一心一意为大明百姓谋福祉,为大明江山谋复兴,洁身自好、廉洁从政。
接下来是有负责考试的礼部官员宣布了考场纪律,一行进士们被带到提前布置好的考场中,对号入座,等待发卷。
朱允炆代表朱元璋坐在正前方,地下大部分的进士都及其震撼,因为他们发现皇太孙就是那莫公子,怪不得榜上无名,原来人家就不参考。
不过最为紧张的还是吴公子及其一些朋友,他们先前可是对皇太孙不怎么客气啊,甚至吴公子还跟人家争过女人,人家没有问罪已经是法外开恩了,前三甲就不要再想了。
朱允炆微笑着扫过众人,说道:“咱们大家又见面了,呵呵,让大家受惊了,前些日子孤微服私访,并不方便暴露身份,不过孤还是很高兴,见识到了各位大明优秀人才。诸位莫要紧张,安心答题便是。”
下面的人静默无言,认真听着朱允炆讲话,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朱允炆见时间差不多了,示意发卷。
众人打开试卷,看到了题目后,都有些发懵,殿试不是应该也是取自四书五经吗?就算有些出入,夹杂了皇帝的意志,但也不应该是这样的白话文吧,这怎么作答呢?
从未作答过这种风格的题,他们一时间有些无从下笔。朱允炆缓缓的穿行于考场之中,看着他们苦思冥想,却不打扰。
走到吴书生旁边,吴书生本就在知道他的身份后害怕至极,此时又见朱允炆立于他跟前,尽管自己没有抬头看他,却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皇太孙是盯着自己在看,一时间额头出汗,握笔的手颤抖的不行。
朱允炆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吓得吴书生打了一个激灵,本以为要找他麻烦,这是听到朱允炆说道:“大家仔细思考,不要紧张,也不必拘泥于文章形式,言之有理、行之有效即可。”
而后朱允炆轻轻在他耳边说:“好好答题,不要紧张,孤很欣赏你的才华。”说完就走开了。
吴书生长出一口气,皇太孙殿下这是不找自己麻烦了,庆幸的同时不由暗自一嘲,人家堂堂一国之主,怎么可能跟自己计较呢,一直是自己在自欺欺人罢了。
大才之人必有大肚量,皇太孙才华横溢,仅仅之前作的那些诗词,放眼古今都是能名留青史的,自己虽然也自认为很优秀,可与人家一比,那就如同萤火之光与皓月争辉,二者根本不在一个层次。想到这,他也不再如之前那样紧张,握笔的手有了力气,专心的思考着如何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