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杨士奇回京,朱棣造反的消息也传回朝廷,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齐泰、黄子澄等一众官员抬起了头,事情果然如他们所预料的那般,藩王是大害。徐增寿皱眉苦脸,姐夫怎么敢呢,哎,都是这帮人天天喊削藩逼得。
其他人,如李善长、张耽、徐辉祖、蓝玉等人则是有些愤怒。燕王与皇帝矛盾是人朱家自己的事儿。起兵谋反就不行了,这是大逆不道,应举兵伐之。
朝廷中二十万大军早已蓄势待发,现在就差一个主帅。这些都好说,朝中现在能用之人一抓一大把。
问题是打藩王不同于打元人,说来说去都是自己人,既要打,还不能打死,谁知道打死了皇上会不会拿他顶罪!
不同于京师的安逸,北平更加纷杂。
朱棣起兵不是一声喊就可以的,要想取得天下,必先取得北平。别看他是戍边藩王,手中握有数万兵力,地方上的政权还是属于朝廷的,就连北平都指挥使都是朝廷官员。
要控制北平,不能靠武力,这是他的大本营,一旦流血过多引起百姓恐慌,等于自断生路。所以,主要问题还是朝廷在当地的官员。
而杨士奇人尚在北平时便通过信鸽先一步将朱棣欲反的消息传回京师,朱允炆在得到消息后便密召齐泰、黄子澄,这两人天天嚷嚷着削藩,想来对此应该早有应对之策,那就给他们一个机会,毕竟他们只是惹人烦,而不是傻。
齐泰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做了安排,那就是以最快速度逮捕朱棣,只要将朱棣拿住,那么后面的事自然一一化解,也免得大动干戈。
朱允炆笑了,这两人真是异想天开,人家为今日做了十年有余的长期工作,怎么可能发道旨意就能拿住。
不过万事皆有可能,既然二人说的如此认真,那不妨让他俩折腾吧。此事不成,自己也可借机打压二人,后面的正面对抗也会少些阻力。
齐泰得到准奏后,立即对北平下了三道命令:
一是命当地官员密切监视燕王府的动向,如果燕王出府,可以拦截并采取扣押;
二是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刻逮捕朱棣。
明面上看这个计划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计划在于执行,再好的计划如果选错了执行的人,那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
北平作为戍边藩地,注意是戍边。这个词与一般藩地可大不相同,可以握兵大家已经知道了,还有一点就是可以任命当地军事人员,这点很重要。
虽然张信不同于王府护卫,名义上属于朝廷官员,拿的是朝廷的俸禄,可说到底人家是朱棣提拔起来的,因此与燕王关系很好。
所以在收到朝廷的旨意后张信纠结了,一方面是对自己有恩的燕王,如果逮捕他,心里过意不去,可一方面是国家大义,要是抗旨不遵,那可不仅仅是工作不称职,而是要堵上性命的,这个选择很难。
此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让张信下了决心。说来也好笑,这事儿是一个谶语,出自道衍和尚之手。
自从朱棣下定决心起兵后,道衍就一直不见踪影,他在忙,忙着为朱棣的起兵找据造势。
元末起义之时,不就流传着一句谶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刘福通、韩山童主导的,有了这句谶语,二人势力迅速壮大,达到与元庭抗衡的地步。还有当年的汉高祖刘邦,也是造谣自己头顶彩云,借此笼络民心。
中原百姓其他不信,但在鬼神之事上可是迷信的很。
在道衍的运作下,北平很快就流传出‘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帝畿’的歌谣。
没有多少娱乐的明初,歌谣传播的速度很快,不仅北平家喻户晓,就连其他地方都时不时有孩童歌唱。
经过百姓的联想,这燕子不就是燕王吗?到了朱棣起兵时,百姓们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噢,这是要飞上帝畿了。’民心上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回到正题,张信作为朝廷命官,对于这些歌谣信不信不重要,因为皇帝让他干啥,他就得干啥,问题是他的母亲信。
张信母亲听说张信要逮捕朱棣,立刻制止道:“可不敢抓啊,我听说有神仙预测,燕王是要当皇帝的,这样的人抓不住,有仙人护体。”
这句话在今天我们可能会嗤之以鼻,但对于拿不定主意的张信来说,可是起到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信下定了主意,他要将此事告诉燕王。
于是,本来要抓人的张信急匆匆赶往燕王府,到了门口,只见燕王府大门紧闭,任凭他敲击也不见有人开门。
其实他不知道,朱棣的眼睛一直盯着卫所,这是朝廷在此地唯一的驻兵。从张信接到密信后朱棣就已经知晓了,只不过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静观其变。
因为朱棣想要卫所的兵,自然不可能带人打上门,弄死人家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