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 > 第305章 关键在于运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方卿言之有理,朕也只是初具想法,想不到你听得倒真切。不过既然提到了迁都,朕还想听听其他人的意思,你们都说说吧,畅所欲言,至于对错一概不论。”朱允炆自知一个人的思维有限,干脆让大家都议议。

“皇上,老臣认为迁都不可。”李善长此时站出来说道。

朱允炆看向他,示意他说下去。

“迁都是一项大事,不光要耗费大量钱财来营建城池皇宫,还要搬迁若干人。如此多的人衣食住行都需要钱,耗费极大。”

“人多了,吃的用的自然也就多了。因此主要还是粮食问题。北方不是产粮区,一旦迁都至北方,所需粮食还得从南方运输,徒增了损耗。”李善长道。

夏元吉此时也站出来补充道:“皇上,李大人所言不虚。不仅是搬的人多,涌入的百姓数量更是庞大,所需土地、住宅数量惊人,粮食需求将更加急剧。”

此后,徐贤、桑浩东、齐泰、徐辉祖、杨士奇等人均发了言,表达的意思也都大致相同。安全、粮食成为迁都最大的两个阻碍。

安全朱允炆倒是不怕,本来他就是为了让大明走向世界之巅,又不是苟且偷生,连这点风险都不敢尝试,更别提强盛大明了。

再说了,以现在大明的实力,只要他不昏聩,哪怕就是碌碌无为,甚至栓条狗当皇帝也不会有什么外敌危险。

等到整个王朝走向工业社会,拥有同时期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最发达的经济,到那时都城在哪又有什么关系。

主要还是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地里面不涨东西,就是朱允炆也没啥好办法。

虽然他相信玉米可以在北方种植,收成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不过人总不能一直吃玉米吧,毕竟这东西属于粗粮,温饱不等于吃好。

大臣办公、军队打仗,光吃粗粮可不行。

更严重的问题是,朱允炆迁都本就是为了防止鞑靼与瓦剌闹事。坐在家里等着显然不是大明的风格,时不时也得去草原‘慰问’一下经常串门的邻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派十几二十万的人去打仗,你就要准备十几二十万人的口粮,还包括马匹草料,而以北方不论是北平还是长安的粮食产量,纵使种玉米,都绝对不足以保障这些军事行动。

可能有人会说,粮食实在不行可以从南方运输,往常出征不也是运粮吗,又有什么区别,无非多花费一些而已。

问题就出在运输这里。

打仗时运输粮食是硬性要求,哪怕放在现代也是如此。事态紧急,无论成本多少都得将粮食送到前线。

虽然花费巨大,不过又不是天天打、月月运,隔上几年或许才会有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要是皇帝讲究和气,注重民生,或许数十年也打不了一场仗。

汉武帝当年打了半生的匈奴,把他爷爷与父亲两代人积攒下的家底几乎都打光了,到他晚年时,虽说大汉不再受匈奴威胁,可国内民生凋零,百姓苦不堪言。

所以,朝廷提前积攒下的粮食,还是可以应付偶尔的战争。可要是日常生活都得靠运粮来维持,那在大明这个时代基本离亡国就不远了。

咱们先说一下运粮的难处。

大明不像如今,此时还没有汽车、火车,更没有飞机,运送粮食只能依靠人力。

从京师到北方,路途遥远,就是轻装上阵也得走个把月,更别说推上粮食负重前行了。

一个运粮队,不光是推车拉粮的力夫,还得有武装保护的军卒,否则绿林好汉可不愿放过这些诱人的粮食。

这些人从南方出发,一路北上,无论他们有多尽忠职守,吃饭总是必要的,不吃也没力气赶路。

因此,在他们的负重路上,除了封存运送的粮食,还有一份自己的口粮。在赶到目的地之前,他们是不会挨饿的。

于是,运粮队走一路,吃一路,等到了目的地,将运送的粮食上交后,他们再原路返回。

回去的路上轻便许多,脚程也稍快了些,不过吃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钱自然也得政府出,要不没人帮你运粮。

这样一来一回,往往折腾数月,被运粮队吃掉的粮食可能都比他们运送的粮食要多。长此以往,再强的国力也会被吃垮。

朱允炆皱眉沉思,空运没有、陆运成本太高,唯一的选择也就只有水运了。当然,水运并不是其他人想不到,而是水路不通。

熟悉地理的都知道,我国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海拔下降,这就造成河道的流向大体也是自北向南,自西向东。

并且南北的河流大多互不相通,可用线路不通畅,河道阻塞。对于依靠风力前行的船只来说绝不可能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