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凡事拖上一拖总会有办法,朱允炆终于要组建内阁了。

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朱允炆给了内阁成员批阅国家大事的权力,却限制了他们的官位。也就是说进入内阁的人品级都不高。

如果单单是这样,还不足以限制内阁的权力,因为长时间运行下去,内阁的权力必然会成为大臣们追求的对象。

所以,朱允炆在内阁的基础上,各部、各省级政府又新设了专门的审议机构,这些机构的级别与内阁等同。

往往内阁批阅过的奏折,各部审议机构如有不同意见,可再次上奏复议。这次奏折则会直接呈皇帝审阅,最终的复议权属于皇帝。

如此一来,既可以将大量事务性的奏折交给内阁处理,又可防止内阁滥用权力,于各部大的事务处理不公。

这也是朱允炆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毕竟事在人为,先按此制度运行几年,如果有问题了再加以完善。

对于内阁成员,朱允炆心中了然。‘三杨’必定是要有的,如此有才之人不用,简直就是人才浪费。其余四人分别是胡广、桑浩东、方孝孺以及谢缙。

杨士奇、桑浩东、杨溥、方孝孺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几人。

杨荣已经进入朝堂,只不过当时科举正值朱元璋病危,后又有燕王起兵之事,朱允炆并没有事件去管他。因此也只是混了个编撰的官职,留在京师。

而他的学生,柳妃的弟弟,也就是朱允炆的小舅子柳如云,依旧跟着杨荣学习。别人以为柳如云学的应该是四书五经,其实他学的全是兵法。

没错,杨荣本就喜好排兵布阵,碰上与他趣味相投的学生,两人自然会尿到一个壶里。

二人在沟壑模型面前挥斥方遒,争论军事部署及战争防御、进攻等。

此人我们后面结合具体事务详细再论,暂且无其他可言之事。

胡广也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皇帝侍讲。也就是给朱允炆在闲暇时间答疑解惑的秘书。

此人与杨荣同批入朝,不过人家做学问显然要比杨荣厉害的多,他们这一批士子科举的状元就是此人,与桑浩东相似。

胡广主要精通文学典故、经史子集,对于一些文官写的之乎者也、引经据典废话一堆的奏折阅起来颇有心得,一些理论性的奏折几乎都交给胡广来阅。

朱允炆想要写个正式文件什么的也都是胡广执笔,言简意赅、直抒圣臆,可谓是小朱同志的得力干将。

与前两位不同的是,咱们重点在此介绍一下谢缙。

这位仁兄似乎有点猛,洪武年间他就考中进士,当时年仅十九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如果不出意外,此人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

朱元璋爱文才,尤其是在武官势大的洪武那些年,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文官没有能与他争权的,武将则成了他要重点防备的对象。

年仅十九的谢缙一举中第,自然入了朱元璋的法眼。老朱同志为此还专门接见了他,这就好比今天有位神童,十几岁清北毕业,并且名列前茅,全国人民都知道,因此得到领导人的接见一样,无比殊荣。

可这位仁兄的政治觉悟并不像他的学问那般高,胡维庸案发后,朱元璋借机大杀四方,为得就是彻底消灭宰相制度。

朝中稍微有点觉悟的大臣都能看明白,朱元璋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是为了加强皇权杀人。这个节骨眼上,大家最好闭上嘴巴、夹紧尾巴。

可谢缙不同,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太平十册》,劝说朱元璋不要杀戮,并且对于老朱同志如何治国给了建议对策。

我们不得不佩服谢大才子的胆量,老朱同志杀人如麻,动辄数万人,别人躲都来不及,这位仁兄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敢上去缕缕老朱的虎须。

要么此人是疯子,显然谢才子并没有疯。要么这个人就是不怕死,可从谢缙的一生来看,似乎也不具备这种品质。况且,老朱搞胡维庸,跟他有毛的关系,就他这种刚入仕的小喽啰,胡宰相压根看不上笼络。

非亲非故,又没有任何交集瓜葛,实在想不通谢缙为何会这样做。如果说他投机取巧,想要在皇帝面前做个秀,那这个秀的风险也着实太高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结果却是老朱同志一反常态接受了他的批评。这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谢缙的名声也在此时响亮了起来。

不过后来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变得喜怒无常,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偶尔弄死几个不开眼的官员,倒是让谢缙安分不少。

再后来朱允炆被册封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正式进入朝堂政治。谢缙成为侍读,跟在齐泰等人屁股后面,并未再掀起什么浪花。

不过是金子在哪都发光,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朱允炆尽管对谢缙没有特别重视,不过在内阁的选拔中,他还是选中了谢大才子,原因不只是有才华,更重要的是官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