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吴夫子的教学不似李夫子,由于每个学生进度不同,所以他基本只会讲一些方法,然后学生有问题,可以单独问他。

这种教学比较适合现在的许行丰,而且吴夫子有秀才功名,在知识层面明显比李夫子厉害一些。

吴夫子是每两日讲时务策,第一日是会讲解一篇时务策,第二日是针对第一日留下的课业,逐个点评。

许行丰现在写时务策还是过于生涩了,光是将白话文转化为文言文形式,便颇为费力。

“文藻过于白话,不过观点尚可。”

许行丰第一日的课业得了吴夫子这样的评价,许行丰也是惭愧。

吴夫子倒是没有过于苛责,但许行丰在之后每日中午课间时间,都同曾睿然两人去了书房。

吴夫子这儿的书房显然是极受欢迎的,时务策合集更是甲班乙班学生之间最为抢手的,幸好它分为了十册,不然还不一定能抢到手。

由于书房的书是不能外带的,许行丰还是为了方便,和曾睿然两人,每日两人分工抄写时务策,两人用了接近一月,这才将时务策给抄写完。

算术课应该算是大部分学子头疼的了,背书做文章了得的甲班乙班学子,大多都害怕算术。

作为现代人的许行丰却是最喜欢上算术课,吴夫子在上第二次课,便发现了这一点。

吴夫子他相较于四书五经来说,也觉得算术是让人头疼的,在前朝科举考试里是没有算术的,但到了大南朝,开国皇帝便改了制度,将算术并入科举考试当中。

尤其是在童生试里面,算术要单独考一整天,占的比例极大,所以吴秀才当初为了考取功名,是在算术里吃了大苦头的,甚至第一次童生试落榜都是因为算术。

许行丰每次一到算术课,便觉得整个人都通体舒畅了,不用背书,不用咬文嚼字造文言文,算术题目最难的也不过后世的初中水平,做起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吴夫子出于对算术的敬畏,第三次上课便将许行丰拉到了竹帘后边,出了三道题,想要看看许行丰算术水平。

许行丰看了看夫子写在纸上的三道题,立马就出了答案。

第一道是鸡兔同笼,第二道题是物不知数,第三道题是老鼠打洞。

都是很典型的算数题,许行丰快速用古代解题步骤将其解出。

吴夫子看到许行丰都不用思考便将题目解出,大为震惊,又出了一道算数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此为着名的百僧百馒,此题与鸡兔同笼有异曲同工之妙,许行丰也立马提笔写出解题步骤。

吴夫子现在已经控制不住自己胡子的抖动了,他本来只以为此子记忆惊人,学习刻苦,不曾想在算术一道上也有如此天赋。

四书五经和算术俱佳,便可算得了童生试的半壁江山,虚八岁便有如此功底,功名可期。

“好好好,你算术有如此天赋,切莫辜负,好好钻研,你的时务策还未入门,必要上心。”

吴夫子还是害怕许行丰年龄过小,容易为外界所扰,伤仲永,夸完还不忘敲打。

许行丰表示自己会努力后,吴夫子便放他回了座位。

许行丰的算术天赋是藏不住的,本来他年龄就小,来学堂没有三日便出了名,平时总有学子来乙班看他,但是碍于吴夫子的威严,没两日也就都平息了。

现在许行丰的算术厉害这事,直接被吴夫子开口鉴定,吴夫子一向是乐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因此对学子说了有不懂的私下可问许行丰。

许行丰又在甲乙两班之间出了名,一开始甲班的师兄还不太愿意来求问许行丰这个小儿,结果有一道贷人千钱的问题,居然把甲班所有人都难住了。

终于有个师兄,拿来询问了许行丰,其实他本来是觉得甲班全班都做不出来的题目,想来许行丰也做不出来,想着打压一下许行丰。

许行丰当日吃完午饭,正打算同曾睿然去书房抄时务策,没想到突然一个师兄找了过来,语气不算温和的说求问一道算术题。

许行丰见这位师兄的样子,便知求问不真,难为为实,自然也不想被小瞧了去,看完题便没带停顿的把题给解了。

这位刘姓师兄本来见许行丰都没带思考就下笔,还嗤之以鼻,觉得装模作样,这思考都无,怎么可能能解出来,觉得这许行丰也太过狂妄了一些。

许行丰将步骤写完便给了这刘师兄看,本来这刘师兄是想着看完就来打许行丰的脸的,结果将解题步骤看完,自己被打了脸,闹了个大红脸,对着许行丰道了声谢,便匆匆走了。

从这以后,除了乙班的同窗,甲班的师兄也隔三差五的有过来问算术题目的。

一来二去,甲乙两班倒是亲近了许多,平时乙班有四书五经或者时务策上的问题也会去求问师兄。

许行丰在时务策一道上进步艰难,每日啃时务策,一月过去了,也只不过是勉强能够用不太地道的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路。

月考很快就到来了,月考相当于是一次小型的县试模拟考,要考整整两日。

第一日上午帖经,下午墨义,第二日上午时务策,下午九章算术,每场考试都是两个时辰。

甲乙两班第一日考试内容是相同的,第二日考试甲班会比乙班难上许多。

许行丰看着发下来的帖经卷子,首先将所有题目都浏览了一遍,题目总共有十道,都是平时容易忽略的,考试内容主要出自五经,四书只有一题。

题目不算难,只要平时老老实实背诵四书五经,没有投机取巧,应该都是能够做出来的。

许行丰对四书五经早已倒背如流,就连这些考题在哪本书哪个位置都知道,将答案都先写在草稿纸上,确定无误后,这才将答案誊仔细写在答卷上,避免有涂改,影响得分。

等到许行丰写完,抬头这才发现教室里已经有三个同学交卷了,许行丰又检查了一遍答卷,就将答卷交了上去。

然后便拿着自己的饭盒出了教室,去了书房,准备温习下午考试内容。

*

注: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