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1458章 半年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想改变一个时代,先得改变人的思想,成年人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改变,从头培养少年人,看似耽误时间,却是曾凡能想到的最有效率的方式。

元旦过后不久,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大地逐渐解冻,郊外的柳树开始发芽。

有了初步根基,曾凡又招募几百人扩建新窑,增加瓷器产量的同时,开始烧制砖瓦,为建造校舍做准备。

当初选择这里建窑,是因为曾凡在附近发现了煤矿和铁矿,有了这些矿藏,就有了很多可能,尤其是煤矿资源,方便烧制各种物品,石头和土壤哪里都有,都可以就地取材做原料,对烧窑来说,煤才是稀缺物资,能节省不少木材消耗,极大降低成本,节省出窑时间。

天气回春,人手也多了,可以更高效分工合作,一部分人挖煤,一部分人开山采石,一部分人选取原料粉碎研磨,制作各种陶瓷坯型,制备釉料,施釉上彩,装窑烧制等等。

曾凡从中选取一些少年人,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授课培养,没有教材,他和楚妍边教边琢磨怎么编写。

后世的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但是可以用作参考,既然准备培养人,当然要按照他的想法培养。

好在这些少年都没有任何基础,一张白纸好作画,他们教什么学什么,刚开始只有两门课程,一门从识字开始的文史,一门从数学开始的格物。

教室还在挖地基,他们只有几间草棚子,木头桌子板凳,没有纸张和毛笔,就用涂黑的木板和自制的白灰粉笔,与曾凡小时候的条件也差不多。

文史从拼音字母教起,格物和十个阿拉伯数字教起,文字和词语也是这个时代的常用字词,教的时候繁体简体一起教,写的时候以简体为主,以方便实用才是目的。

对曾凡两人来说,最麻烦不是内容,而是文字的读音,这个时代口音与后世普通话差异很大,很多字的读音都和他们以前学的似是而非,需要按照这时候的读音习惯改过来,非常的拧巴,好在慢慢也就习惯了。

开始的一些课程以扫盲为主,会读写一些常用字词,会四则运算和基本物理常识就行,第一批挑选出来的少年学习能力当然比较强,他们学会后再去教其他人,几间草棚子全天都有人在上课。

刚开始招募这些人给口饭吃就行,现在烧制的瓷器能换钱了,曾凡准备提升大家的待遇,但是又不能完全一致,得有对比差异,除了他们的工作表现外,还会与学习情况挂钩,增加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如果只是扫盲课程曾凡也用不着到处宣扬了,有了基础后,既然叫做文史课程,除了识字读写,最重要的在于历史。

开发华族游戏的时候他学习了不少考古知识,后来系统读过大量文史书籍,在意大利又读了大量那边的文史书籍,形成了系统的历史观。

曾凡将自己的历史知识融合到一起,从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巣氏筑巢建屋,远古时代母系氏族,再到神农尝百草,三皇五帝到大禹治水,再到夏商周,秦汉三国直到南北朝,特意编写了一本教材作为讲课的主要内容。

对于曾凡来说,教材就是一个摘要提纲,实际讲课他可以延伸拓展很多内容,别人没他的知识量,楚妍也讲不了。

格物过了入门课程后,也要讲一些更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那时候光靠黑板和粉笔就不行了。

这时候纸张太贵,印刷术也没有出现,曾凡又组织了一批人土法造纸,研究活字印刷,既有现实需要,也能成为一项新的财政来源。

日子在忙碌中匆匆而过,建房需要的砖瓦窑,石灰窑,水泥窑,玻璃窑等窑口陆续建成,曾凡在蛮荒世界都有亲身经历,在他的指导下少走不少弯路,所有窑口都迅速投入生产,有充足的人手可以调度,效率当然比他一个人的时候高了许多倍,一排排各种功能的房舍不断的建造出来。

校舍、工坊、库房、食堂,还有大量居住的房屋,有多人合住的宿舍,有单人宿舍,还有独立的院落。

半年多的时间,这里聚集起数千人高效率工作,建成了一座小型村镇,有了大量日夜冒烟的窑口,出产当前最精美的瓷器,还能制造纸张,印刷文字整齐一致、装帧精美的书籍。

按部就班的话,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效率,曾凡少不得用上思维感应能力,手把手教的过程中,将经验记忆直接引入某些人的脑海,然后再建立起一套标准操作流程,他教会一批人,这些人带领更多人,按照流程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几千人的组织管理也是很庞杂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挖煤,采石,制坯,烧窑,造纸,印刷等等几十个不同的工艺部门,还要管理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安排他们轮换交替工作,让所有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不会因为某些意外情况长时间中断,需要大量工作。

曾凡忍住每人发一副神鹰眼镜的诱惑,坚持过最初的一段比较混乱的时间后,发现事情也没有那么难了,从思维上为这些人上发条后,效果比神鹰眼镜预期效果还好,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高科技无法替代的。

组织体系建立起来后,一切都进入正轨,各个体系没有他也能独自运转,曾凡也清闲了许多,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以后的事情。

洛阳城里,值守了一宿的元珽和尔朱荣从宫城里出来,两人带着仆从到一家常去的食肆吃早点,准备完事后各自回家睡觉。

“你有没有感觉什么不对劲?”等待的间隙,尔朱荣低声问道。

“哪里不对了!”元珽看看周围热闹是食肆,没感觉哪不正常。

“不是说这里,奚康生那个老家伙,他都当过几任刺史了,东征西讨有那么多功勋,忽然被调回来做右卫将军,跟我们做同僚,他还需要刷资历吗,肯定有事情要发生!”尔朱荣说道。

“会有什么事情?”元珽一头雾水。

“侯刚是元乂的妹婿,听说奚康生的儿子要娶侯刚的女儿为妻,他们显然是嫡系,更得元乂信任,如果有什么事情,一定是在他们俩值守的时候发生,时间不会太久!”尔朱荣笃定的说道。

有些事情要靠天赋,读书识字他比不过元珽,这种风吹草动的情况,他自信不会看错。

“你的意思是,元乂想谋反?”元珽这时候才反应过来,有点震惊的问道。

元乂是太后的妹夫,深得信任,所以才能兼任领军将军,是他们羽林军四卫将军的直属上司,负责保卫京城,似乎完全没理由谋反。

“我听说太后对他们父子过分贪腐很不满,有意解除他的领军将军职务,直接谋反他未必有那胆量,直接逼太后放权,取代清河王的位置倒是很有可能!”尔朱荣推测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元珽有点没主意了,嘴里咀嚼的牛肉也感觉没了滋味。

“别人都会把我们看做元乂的人,只有咱俩知道到底什么情况,我也只是推测,咱们就静观其变好了!”尔朱荣也想有所作为,可是现在他连做棋手的资格都没有,在洛阳城就是个不起眼的角色,想做棋子人家都不用他。

他们俩名义上各统领两千羽林卫,实际上下面的校尉军卒真有事情未必能指挥的动,尔朱荣不是鲜卑人,天生有隔阂,在这里就是镀金混资历,至于元珽,才领兵几个月,职务只是个象征而已。

“你明日有事情吗?要不要跟我去洛西书院?”元珽想想他说的没错,于是换了个话题。

“一起去!我们就去城外躲几天,反正也没人把我们当回事!”尔朱荣爽快的答应下来。

半年多来,除了瓷器以外,曾凡在城外鼓捣出许多好东西,他们俩都跟着沾不少光,每次都能最先体验到,当然也乐得有空闲的时候过去帮帮忙。

元珽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过去可以给学生们讲些诗经、论语之类经典,尔朱荣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但是他骑射功夫厉害,用曾凡的话说,可以兼职体育老师,教学生们骑马射箭,操演一些简单的战术。

约定明早城门见面后,两人离开食肆,各自回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