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唐懂王 > 第417章 崔俊劝父兄致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封禅大典之后,朝中对于东直道的褒扬渐渐达到顶点。众人皆是认为呲直道应在全国推广,方便政务传达,与交通往来。

李世民便让工部与户部合议,其结果便是可直接修建北、西、南三条直道。

如此,耽搁了许久的另三条直道便即动工。李世民下令征集民夫,以作劳力。同时将那些战俘与囚犯全部集中起来一起投入直道建设当中。

这回,李世民没有要求崔俊或是崔明德监工督管,只要求崔俊多多生产水泥与钢筋。

崔俊闻言很是不屑,这玩意是说生产就生产的吗?石灰石要开采,钢筋要铁矿石来熔炼,这一件件的哪样事情能一蹴而就?

崔俊按照自己的产能,告知李世民水泥与钢筋的产量,多了实在产不出来。

李世民便问其缘由,崔俊便说是原材料供应不上才限制了产能。李世民便派人去大量开采石灰石与铁矿,而崔俊也开始配合着建设水泥厂与钢铁厂。

这一日,崔俊见房遗爱气哼哼跑来庄子里鸣不平。言说自己老爹前阵子因为张亮一事,在事后多说了几句便被李世民责怪。

其后便有人说房玄龄怠政,而李世民不听房玄龄解释,更不愿意相见。现在老爹以年事已高希望让更年轻、有能力的人接替自己的位置为由辞了官职,正在收拾行李回家。他却是想留在长安不走。

崔俊闻言便笑话房遗爱是放不下李玲,怕受相思之苦。

房遗爱见心思被戳破,也不在意,索性开口求崔俊给想想办法。

崔俊便说让房遗跟着回去,只收拾些金银细软便可。年底便有转机。

房遗爱并不相信,便问缘由,崔俊却是不答,反将其赶了出去。并言说:“房公避位,品性高尚,你这做儿子的当陪在他身边多多尽孝。”

对于房玄龄来说,此时若是真能退休享享清福,倒也是一件美事。但是按着李世民的脾气,却是不会让房玄龄如愿的。

就拿前次来说房玄龄曾因为轻微的过失而被贬回家,褚遂良上疏李世民说:“房玄龄从义旗初举时开始辅佐陛下建立圣业,在武德末年冒死决策,贞观初年又选拔贤才治理国家,作为臣子的辛劳,房玄龄是最突出的。

除非他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行,让朝臣们一致指责,否则不应将他远远地贬逐。陛下如果认为他年事已高,也应当用委婉的方式劝他退休,用礼遇的方式让他退职,而不应因他的一点小过失就抛弃他几十年来的勋劳。”

李世民便立刻赶快召见房玄龄,并让他官复原职。

这次房玄龄避位让贤,李世民也会放他一段时间的假,但是想要真的不干,李世民绝不会答应。

房遗爱唉声叹气离开庄子,随着他老爹往乡下去。

而事情也如崔俊所想一般,其后的一天,李世民在芙蓉园游玩后,突然决定去房玄龄的家,而房玄龄提前得知消息并做了相应的准备。

当唐太宗到达房玄龄的家后,两人相谈甚欢,最后李世民还带上房玄龄一起返回了皇宫,言说即便老了不愿为官,但是常常留在自己身边出出主意也是好的。

而后便传出李世民册封李玲为高阳公主,择婿房遗爱。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宣布喜讯,乃是因为《晋书》已成。

此书共一百三十卷,是纪传体的晋代史。修于贞观十八年到二十年间。修撰者凡二十一人,此外唐太宗也写了宣帝、武帝两纪和陆机、王羲之两传后论,故旧本亦题\"御撰\"。

唐以前人撰《晋书》颇多,唐初流传的有臧荣绪等十八家。房玄龄以臧着为主,参考各家,撰成本书。

本书增立\"载记\",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等十四国,皆入\"载记\",仅前凉、后凉入列传。这本书词藻绮丽,多记异闻,对史料的鉴别取舍不甚注意是本书的缺点,但是由于诸家晋书已不存,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自古以来,修书立传者便与青史共存。后世修篆前世之事,也是传统之举。

在贞观二十年的年底,传来倭国的消息,此时正值倭国大化二年,其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其中\"公地公有制\"规定全国土地归国家所有。

倭国的大化改新真正开始。

崔俊在年节时请自家父母兄嫂来庄子里相聚。期间,便开始劝说父亲与兄长快些致仕,辞去官职。

崔明德与崔士元皆是疑惑,便追问崔俊其中缘由。

崔俊便道:“风雨将至,落叶飘零。将处乱世之时,当避祸自保。”

崔明德却道:“陛下主政多年,我大唐开疆拓土,政通人和,何来乱世一说?”

崔俊答:“陛下在时固然如此,但陛下若是不在了呢?太子之能不足以担负重任,我朝不需几年便会生乱。若是我崔氏一门尽在朝为官,到时难免被卷入纷争,以父亲与大哥的性格,必定被人攻击。再过两年,我也会致仕离去。”

崔明德又问:“若是真的生乱,天下之大,怕也无我等容身之处。”

崔俊便说:“父亲莫要担心,我已有安排。只管致使便可,稍等一两年,便有去处。”

崔士元好奇问道:“何处?”

崔俊道:“人间仙境矣,比之桃花源也不遑多让。”

崔士元哦了一声,便有些心向往之。

而崔明德却是说要好好筹措才行,若是现在就去致仕,怕是太过仓促了。

崔俊知道若是一味劝解自己的老爹更不会答应此事,好在兄长崔士元已有心动的表现,索性便让崔士元先去美洲进行开拓。

当然,这件事还要过上一两年再说,至少在这之前,倭国得先灭掉。

而且,崔俊决定从现在开始不再去管大唐的风风雨雨,只把重心放在造船之上。

贞观二十一年春,正月,申文献公高士廉病重。

李世民闻讯亲自上山探望他,泪流满面地与他诀别。

没几日,高士廉便去世。李世民打算亲自前往吊唁并哭泣,但房玄龄因为李世民刚刚病愈,坚决劝谏他不要去。

李世民却说:“高公不仅是我的臣子,还是我的老朋友和姻亲,怎能听说他去世而不去吊唁哭泣呢?你不要再说了!”

于是,他率领左右侍从从兴安门出发。

长孙无忌在高士廉的丧所,听说李世民即将到来,便停止哭泣,迎上前在马首劝阻说:“陛下服用了金石之药,按照药方不能亲临丧事,怎么能不为宗庙和百姓自重呢?而且,我舅舅临终前的遗言,非常不愿意让陛下屈尊前来。”

李世民没有听从。长孙无忌在路中间伏地而卧,流着泪坚决劝阻,唐太宗于是返回东苑,朝南方向哭泣,泪水如雨。

等到灵柩出横桥时,唐太宗登上长安故城西北楼,望着灵柩恸哭。

高士廉去世前崔俊便去看望过他,言说让他搬去自己的庄子里住,每日为他针灸,可保他一段时间。

然而,高士廉却是笑着拒绝。只说他这个凡人担不起神仙手段,既然命中已有定数,认命就好。

崔俊又取一小瓶子药丸给他,言说身子过于痛苦时便服用一粒。高士廉也不肯收。

其后,高士廉便不再服药,也拒绝医者诊治。对此,崔俊感到很惋惜,回去后与孙思邈说及此事,孙思邈却道高士廉是开悟了,面对生死,有喜无悲。

这话,崔俊听不懂,也不想去深究。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权,拒绝生,便是求死。不过,大部分人面对生死,都会去选择生,崔俊也不例外。所以他不理解高士廉的选择,也听不懂孙思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