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重建大明 > 第965章 果然不出老夫所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军战马嘶鸣、人声鼎沸。

这正是狙击的绝佳时机!

若是朱由检的正规军在此,只消提前埋上引燃地雷,就足以将祖大寿的兵马,干掉大半!

更别提,来上十几门“毕将军炮”,足以炸平一切。

就算再退一步,将改进版的“一窝蜂”拿出来,轻松就能摆平了一切!

只可惜……

正旦之前,朱由检只能优先扶持李自成……

事情总有轻重缓急,身为政治家,很多时候,朱由检只能选择冷血……

而汉都科技的大爆发,又是正旦之后的事情了。

大明义从手上,只有手榴弹和复汉枪,以及少量荣光系列……

科技的爆发,就像是滚雪球。

前期组建核心的过程很慢。

一旦核心班子得以组建,在政策不拖后腿的情况下,发展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朱由检有着未来数百年的见识,没有了大清的祸害,这个时代的华夏科技,再也不会走了弯路。

更何况,朱由检网络的,都是最出色的科技大牛!

宋应星——十六、十七世纪,最全面的科研人才!

毕懋康——十六、十七世纪,最厉害的军功大神!

王徵——一个能够独立研究出一系列蒸汽机应用的大拿,还需要赘述吗?

孙云球、陈天衢等苏州五怪——能将眼镜干到十几枚铜板一副、能够制造望远镜、显微镜、夜明镜、夕阳镜、放光镜、多面镜、鸳鸯镜、半镜、火镜(生火镜)……的光学大家,用文字来描述他们,就是对他们的侮辱!

……

这些人被推上高位,带来的标杆效应,何等的强大!

伴随着众人的位高权重,伴随着皇帝对他们的宠信日隆……

伴随着新大明的越来越强盛……

伴随着去往汉都的科技人员待遇日高……

也就促进了更多的科研型人才,赶赴汉都。

就好似,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下广东……

没有经过大清祸害的华夏科技,本就是人类的最顶峰。

自从远古人学会使用工具以来,除了“我圣清”那自私自利的傻逼玩意,华夏祖宗,从没落后过!

有了朱由检的加持,大明科技发展的速度,自然愈发的快速。

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提出了新思路。

这些研究方向,会经过大匠人们的审查之后,选择是否立项。

而他们拿不准的,则会上报到毕懋康、毕懋良、宋应星、宋应昇、王徵、孙云球、陈天衢、诸昇、俞天枢、高逸上……这些顶级科技牛人面前。

朱由检的确不知道被满清耽误的几百年,每一个新事物出现的顺序……

他也记不住一工、二工……到底出现了多少科技……

但是,他只需要知道大概的方向就行了。

一众牛人的手上,都有朱由检整理出来的大概科技方向。

本身就是这时代最顶尖科技人才的他们,一身的才华,加上朱由检的见识,自然能够为大明的科技发展,把握好了最后一道关卡!

今日那足足上百平方公里的王府洲群岛,早已被各种军工研发类科技作坊填满。

(五龙洲群岛,是汉江最大的岛屿群。后世王府洲岛,只是其中一个,单它的面积,就高达24平方公里。)

就这,还筛选了又筛选!

将不甚重要的科研作坊、负责生产的工厂,全部转移到了谷城境内。

若不然,怕是偌大的五龙洲群岛,早就没了落针之地!

这还只是军工类别的作坊。

至于其他民生类作坊……

朱由检离开汉都去四川之前,得到的数据是——京兆尹境内,工部有权管辖的作坊,已经高达三万多家。

这还不包括归属权属于皇室、宗室的各类作坊;

以及二十四监兵杖局旗下,在均州山区创办的一系列作坊。

二十四监,是一个统称,全名叫做:

“四司八局一十二监。”

要知道,自从大明皇帝,越来越依仗太监后,二十四监就是一个小号的政府机构。

可以这么说,市面上只要有的,大明的太监们,全都能够制造出来!

小到针头线脑,大到火枪火炮,就没有二十四监不能制造的!

若是将这三类所属作坊,也统计进去,汉都的各类作坊数量,稳稳超过五万家!

就算这些作坊,都是朱由检留给后来继任者的法宝,不会公之于众——

只消将左冯翊、右扶风、南、北庭掖境内,全部做了统计,大明新成立的作坊数量,怕是已经逼近十万大关!

只可惜,新大明科技的爆发,是正旦之后的事情了。

张还初的三白营,隶属大明义从旗下,又久在关外察罕脑儿海宽河、滦河之间的察罕河套、哈喇河套等诸地扫荡。

这些新科技装备,他们并没有……

【注:察罕脑儿海,也叫察罕河套,是宽河(明亦称豹河)上游的蒙古哈喇慎聚集地,周边是察罕、朵颜、喀喇沁等部落聚集地。】

……

遍布青蒿的荒坡,静悄悄。

不管是两侧的山丘,还是小桥对面的荒野,竟然一个人都看不到!

祖大寿小心翼翼,四处打量,甚至,还派遣小股骑兵,渡过小桥,去扫荡山脚的荒草地。

刚刚见到闫策部明军那凶残的打法,这些清军,哪里敢认真查看。

匆忙转悠一圈,做了个样子,就回报说并无明军。

“哈哈哈哈!”

听到对岸并无明军的踪影,祖大寿仰头大笑:

“果然不出老夫所料!

兀那明军,果然不超过千人!”

祖大成、祖大弼等一众将领,也是喜笑颜开。

大路上没有明军……

好啊!

走双岭这条大路,可要少走了不少崎岖弯路。

他们距离长城关口,又近了一步!

祖大寿一面下令让祖大弼领军渡过小桥,扎下营脚,以防明军半渡而击。

一面却又下令全军砍伐树木,架设浮桥,准备强渡。

就算刚领兵的将领,也明白,只有尽快渡过这种能够将自己分成前后两部的险地,才能高枕无忧。

更何况是祖大寿呢!

就在祖大弼带领的数百人马,刚刚踏上小桥对岸,因为渡桥而骚乱的队伍,都还来不及重新列阵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