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驾崩后,继位的就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
“宋哲宗可以说是北宋除宋太祖赵匡胤外,武德最充沛的皇帝了,也算老赵家的颜值巅峰,就是可惜寿命太短,享年二十四岁。”
“因为哲宗即位时年幼,宋神宗之母高滔滔高太后,当时应该是太皇太后了,垂帘听政长达八年之久。”
“我们还是称呼她为高太后,高太后之后被称为女中尧舜……”
林夏想到这个称呼完全无法理解,西汉吕雉、东汉邓太后、女帝武则天还有那么多女性政治家口碑都不太好,但没有任何政治建树的高太后怎么就是“女中尧舜”了?
“啧!怎么说呢……关于这点,我个人意见不同,所以先不评价了,我还是先说她做了什么吧。”
“宋神宗在位时,高太后就一直反对新法,这其实也给神宗很大的压力,导致神宗一直摇摆不定。”
“但高太后比神宗坚定多了,在高太后垂帘听政后,再次重用司马光,旧党重新上台。”
“按说皇帝驾崩后,三年不改其志。但旧党无法接受新政在推行三年,既然子不能改父政,那就由太皇太后来废除新政,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
汉
刘彻没觉得母改子政哪里名正言顺了,不过是借口罢了,看主播的态度,这个“女中尧舜”也应该是讽刺意思更多了。
唐
李世民觉得对于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政策能稳定,宋朝这一个新政就改来改去的,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宋
赵匡胤总算等到哲宗了,之前天幕讨论中这个哲宗评价就比较好,在哲宗手里他大宋应该会争气一点吧,这万界都看着呢,来几个争气一点的吧。
宋英宗赵曙和皇后高滔滔关系很好,但他有些想不通为什么她身为母亲不能支持自己儿子呢,而且与其全部废除大动干戈,维持新政或是简单改动一下不会更好么?
宋神宗赵顼觉得太后得到的“女中尧舜”未必会是夸奖的……
不过颜值是什么?武德充沛他倒是懂,自己儿子对外作战应该是不错的,但颜值巅峰是指?
高太后听到林夏讲到自己不由得有些紧张,但高太后觉得她也没错啊,祖宗法度怎么可以轻易更改。
而且新政缺陷那么多,她又解决不了,不如直接废除。但她一直是严于律己,严守本心防范外戚。
宋哲宗想到新政被全面废除就来气,但他也明白如果把旧党人士一杆打死是不行的,更容易激化两方矛盾。但让他轻飘飘的放过那些人,他又不甘心!
……
“高滔滔固执地认为应该恪守祖宗法度,变法是不可取的了,所以完全支持司马光废除所有新法。不管是不是对国家有利,只要是新法就统统废除,史称元佑更化。”
“当时旧党中范纯仁、苏轼、苏辙等人反对仓促废除,毕竟有些新政还是不错的,他们认为应该进一步考察利弊再做决定。”
“但司马光不听,仍是一刀切全部废除。说真的这个时候司马光已经完全偏执了,说他迂腐都算是夸奖的。”
“说真的元佑更化谈不上是政治改革,在经济政策上旧党也毫无积极的建树,更像是旧党一场情绪化的清算运动。”
“这也导致北宋彻底进入了党争白热化阶段,新旧两党党争破坏了北宋的政治环境,从此时起北宋就走进了政治死胡同。
“而这种不顾国家利益,只看党派的施政方针,彻底葬送了北宋崛起的希望。”
……
唐
李世民想着这个哲宗好像是支持新政的,如今旧党如此不留余地的打压,那等到宋哲宗亲政后也不会放过那些旧党的人士。
宋
宋神宗时期,没等宋神宗开口司马光先上前一步,道:“新政本就劳民伤财,而且新政缺点颇多,本就该直接废除。臣并无私心。”
王安石:“新政是有漏洞,但那么多措施,你敢说全是错误的么,苏轼他们也看出新政的益处,他们提了意见你听了么?还不是全部废除了,这种行为怎么可能没有打压私心。”
司马光:“那你在新政推行是没有打压反对的人么?”
王安石:“那是为了坚定推行新政,现在我也知道其中缺点,为了大宋改革我愿意改,你呢?”
宋神宗赵顼被二人吵得头疼,直接让人分开二人。这是他的错,他一开始就不该摇摆不定的。
从现在起谁也别给他提新党旧党,变法势在必行,有建议可以提,有意见就给他憋着。
苏轼有些好奇明明他弟好像也反对废除新政了,为什么被贬的好像只有他一个人?他这算不算被针对了?
这么想着,苏轼看周围乱糟糟的就悄悄问了他弟弟。
苏辙也没想到里面还有他的问题,不过他觉得他哥被贬除了名气比较大招人妒忌外,更多可能是直言不讳所以得罪人太多了。
不过在苏辙看来这也是别人的问题比较大,他哥只是爱说大实话罢了,没想到那些人连真话都听不得。
……
“新法废除后,宋朝又恢复到之前冗官冗兵的状态,国库继续入不敷出。这个时候高太后带头节俭,朝内外皆赞誉。”
“不过有些事不是节俭就能避免的,比如西夏边境战乱不停,军费开支日益增多。”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司马光提出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割地,没错,宋朝又要割地了……”
“为了宋朝和西夏能继续维持和平,司马光提议将宋神宗时期收回的领土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吴堡等寨割让给西夏。”
“并且还应该恢复此前已废除多年的给予西夏岁币赏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