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担心众人不清楚魏征“妩媚”这个梗,于是解释了一下:
“魏征“妩媚”的典故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魏征的直谏更多是对大唐的责任,所以在唐太宗看来魏征的耿直和倔强,更像是傲娇,所以唐太宗说过: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而陆游的诗就是将苦笋比拟魏征。”
“好了,继续做题!”
“第一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
这道题结合全文表述相较于前面的题会好答一些,所以大部分人都选完了。
唐
李世民专心致志的看着天幕就是不看魏征,他想着魏征都拿《谏太宗十思疏》折磨他了,他还给他这么好的评价,他简直是太善良了好嘛!!!
魏征早就觉得这个评价来的有问题,原来是陛下啊,那就正常了……看来谏十思疏不够啊!要不他回去再多查些资料多写一些?
宋
北宋诸多文学大佬们看过后就立刻选择出来了,“勿多取”明显不是“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所以答案很明显是c。
南宋中后期的主和投降派,在天幕出现后想着如何保留自己的权力不被分走。
在那些投降派看来如果不是他们委曲求全与金人议和,那些主战的战死沙场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了,哪有空叽叽歪歪的写诗。
但可惜的是那些爱国将士宁可战死沙场的决心,是他们这些没有脊梁之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他们只觉得既然后世人已经预告了南宋的灭亡,如今又没有什么出名的将领,再怎么抵抗也是输,还不如早些投降。
而南宋主战派其实在得知南宋灭亡后就无心做题,而陆游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出的是所有主战派的心声与期盼。
然而在天幕未出现的历史上,只有在南宋灭亡之际才轮得到他们这些忠心爱国之士共赴国难。
想到这他们不由得对那些主和派磨刀霍霍,反正早晚都是死,若是能一下带走那些个软骨头,没准大宋还是有救的呢?
陆游一眼就选出正确答案了,但他一心想着北伐定中原,其实如今南宋并非无救,但若是依旧有那些投降派主政,那日后崖山海战的腥浪仍旧是避免不了的。
……
“没错,正确答案是c,(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并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下一题,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
唐
李世民在心里默默念叨着:因为魏征谏言每次刺得朕心里又苦又涩的,所以和那个苦笋一个样子。
不过表面上李世民还是一脸正直,表示苦笋和魏征一样刚正不阿。
魏征:←_←……
宋
苏轼本以为问题还会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他自诗词出来后草稿都打好了。
好不容易等到表现的机会,结果这一题竟然是问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
苏轼之前已经总结了答题的思路和模板,但他套的模板是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突然变成分析相似之处,即使苏轼努力用白话表达了,但提笔一写只能说是古文白话。
苏辙看着自家兄长越来越放飞自我也有些头疼,他悄悄看了眼官家。
可能是上午直播打击太大了,即使直播结束后官家就废了向皇后、罢免司马光,但时不时就会神游天外,也不知是在想什么……
宋神宗其实没想什么,他就是觉得这个苦笋和苏轼也挺配的,而且光苦算什么,苏轼这个“笋”还扎心。
明
正德帝朱厚照:一方面是魏征谏言和苦笋滋味一样让人食不下咽,另一方面是苦笋不流于俗和魏征一样刚正不阿。
……
林夏在满屏之乎者也里难得看到一个她一眼就看得懂的,一看答题人朱厚照,老朱家在白话上是有些天赋的。
“这道题得分点是两部分,只分析出苦笋与魏征刚直方正性格,只占一个得分点,而且表述不准确的话考试的时候还要扣掉一两分。”
“正德帝答题思路是对的,不过正确答案要更扩展一些。”
“正确答案是:第一,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着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第二,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正德帝从两方面作答应该是可以得分的。”
“我们继续下一首诗,是大唐诗仙李白的。”
“李白,怎么说呢……”
“李杜诗篇万口传,是毫不夸张的,对我们现代来说,小时候可能还没上学就会背李白杜甫的诗了。”
“我国当代诗人在《忆李白》中曾写。”
“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可以说没有李白的盛唐是不完整的。”
“有人说,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而杜甫眉头一蹙又补全半个乱世。两位诗人可以说是大唐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唐
李世民本来还自豪于唐朝一朝就有诗仙诗圣二人,但听到“杜甫眉头一蹙又补全半个乱世。”就突然想到让大唐圣极而衰的安史之乱了……
所以杜甫是经历安史之乱的种种苦难才有了“圣”的评价么?
李白对于自己的才华能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不过对于杜甫补全半个乱世之说,也想到了安史之乱,乱世漂泊想必子美受了不少苦啊……那改日邀他一起去喝酒吧。
杜甫一时不知道该做出什么表情,能和太白兄一起并称李杜是很自豪啦。
但他怎么就眉头一蹙就补全半个乱世了……他不是和太白兄一个时代的么?
……
林夏在找题是也看到了不少和杜甫有关的考题。但像是《石壕吏》一类的题避免不了科普一下安史之乱。
而安史之乱原因又太麻烦了,所以她只选了李白的诗,杜甫等安史之乱时再说吧。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要全篇背诵的,并且作为考点比较常见。”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一题,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