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秋时期

左丘明觉得他的《曹刿论战》名留后世已经不错了,毕竟隔着几千年的还留着已经不错了。

刘邦听着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意在沛公也。”总觉得怪怪的。

不过这也让他回想到楚汉之争的种种,更坚定了他要把项羽给秦始皇送过去的想法。

正好萧何张良等等大臣都在,刘邦可以和他们讨论一下,在秦朝范围内项羽能躲到哪去!毕竟集思广益嘛。

萧何:“陛下,你……”做个人吧!

张良:<(`^′)> 陛下和我讨论这个认真的么?

张良:“那陛下是不是还要把我也给始皇送过去……”

张良本就是反讽,谁知刘邦故意装听不懂,他打起感情牌连朕都不用了:“这个好像也不错,毕竟你忍心留我和萧何二人面对始皇帝么?”

萧何突然觉得留张良一人孤孤单单在外,不如整整齐齐的在一起。

张良:我忍心!我真的忍得下心!

(秦朝的项羽和张良突然感觉到一种危机环顾四周:这大热天为什么突然冷飕飕的?)

李夫人要比汉武帝小二十多岁,现在的刘彻自然是没有见过。所以刘彻也好奇这李夫人到底长什么样,能评价如此之高。

司马迁目前别说构思《史记》了,他自己都还在学习的,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只觉得他更要好好读书,不然以后文笔不够写不出《史记》怎么办。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刘备虽然知道这个是后世人背串了,但莫名有种自己被骂了的感觉,先帝崩了才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所以他这个先帝是碍事了呗!!

诸葛亮觉得既然是上书皇帝的表文,要说的事情多了,字数自然不会少的。不过为什么这种表文也要背啊!

李世民觉得能一往而深后又再而衰,三而竭的肯定本就薄情寡义,不是真心。他对观音婢就不会这样!!

李白杜甫觉得看开了,读一下这些串烧还挺有趣的,反正不正经的是白居易,和他们李杜有什么关系!

范仲淹从没想过他和诸葛丞相放在一起时会以这种方式,尤其是这句话怎么听感觉都像是骂人的啊……

后世学子怎么回事,简单理解一下起意也知道这两句不该放在一起啊!

不过他《岳阳楼记》上一句是什么来着?

汤显祖真没觉得这种串烧还能有他什么事儿,结果没想到后世人这是万物皆可串啊,他们这么一改,这情不知所起的意思完全变了啊!

但是吧,看着前后那一群文学大佬,自己的《牡丹亭》被夹在中间,汤显祖也不好多说什么。

……

“除此之外论语也有串烧的,比如社牛变社恐代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变成了…”

林夏一边说着一边逐句投在天幕上:

“有朋自远方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前一句出自《论语》,而后几句孟子的《孟子·告天下》其中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朋自远方来,后鞭数十,驱之别院。”

“后一句出自清朝沈复的《童趣》”

“以及: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后一句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相较于前面诗词串烧众人中,那些以儒者学问家自居的酸儒虽有不满,但总归是事不关己,毕竟他们的诗词又没被选上。

但说到圣人言,听到后世学子如此不敬孔孟圣人,气的他们简直想破口大骂,但想到会被屏蔽又憋了回去……

不过他们不能骂人还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么?于是弹幕上出现了许多措辞还算的题的愤懑之言。

但孔孟真的有那么生气么?

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其实从天幕出现后除了那个战争以及女子被要求裹小脚的,他看啥都挺开心的。

而且孔子一直都没有出书写论过,这个《论语》应该是他弟子记录的,反正他自己看着还是挺开心的,时不时哈哈一笑。

孟子也没觉得圣人言怎么了,要知道现在百家争鸣孔孟也只是其中一言,还没有被后面朝代所推崇到圣人的地步。

在得知后世人人都可以读书上学,百姓安乐后,不就是他们追求的“天下大同”么?

所以孟子在看种种言论只觉得后世学子的思路倒是十分有趣,一个有朋自远方来都快被他们玩出花了。

孔子和孟子在弹幕上哈哈哈的讨论哪些比较有趣,这倒是让后世儒家实在是很没面子,毕竟圣贤本人都不在意,他们叨叨一堆也没用……

嬴政看到林夏念完第一句后出现了不少维护圣人言的弹幕,这就是他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儒家的原因。

圣人言?即使身为皇帝也会有行差踏错的时候,圣人就没有么?后世那些皇帝竟然让儒家发展至皇权之上,也是够无能的。

而且他不觉得发展到能以自己母亲、女儿裹脚为荣的后世儒家还有什么可敬的。

汉武帝总算知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哪了,不愧是他大汉就是霸气。这么看来那个汉元帝应该也算不错?

但……汉武帝看着后世儒生的那些弹幕也有些不爽,之前调侃皇帝时他们没有任何意见,谈论那些诗词时也没说话。

而一到儒家孔孟之言就成不敬先贤了?后世连皇帝都不一定敬,为什么还要敬所谓的“圣人”!

李世民想到之前看到天幕上说的,后面儒家发展到孔孟都未必认得出的地步,有些好奇后面发生了些什么?

而沈复被夹在圣贤之言中瑟瑟发抖,他也只是写了一篇文章,把他们串在一起的是后人,和他又没有什么关系。

……

林夏讲得时候就看到不少儒家学者不满的弹幕,虽然措辞激烈,不过想到好多儒者把圣人言当真理都有些入魔了,她也懒得计较。

不过看到这些人这么大的反应,林夏有些好奇他们要是知道《论语》被后人解读成《抡语》了会怎么办。

“其实除了串烧这一类的,像是《论语》后世学子根据其表意也做了不同的解读,得出和原意完全不同的理解。”

“于是就有了《抡语》。”

林夏为了方便众人理解是哪个“抡”,还在平板上把“抡语”两个字打了出来。

……

各朝众人尤其是儒家学子全都有种熟悉又不祥的预感,好像诗词串烧前他们也这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