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46章 充满了尴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看现场两波人的一些打扮细节,很难认为出自同一个文明。

倒不是说秦人穿得奇奇怪怪,服装上有所差异也是极小。主要体现在晋人与秦人发冠上的不同。

例如说晋人,他们追求“竖冠以正”的特点与中原诸侯一样,也就是发冠会在头顶正中央,哪怕纶巾束发也是追求摆正,并且不会去编什么小辫子。

秦人不一样,他们竖的冠会偏向侧后面,纶巾束发也是侧歪向后,同时后脑勺也会编一些小辫子。

在头发编辫子这种事情,从上古到东汉之前,诸夏文明的女性都极少做,顶多就是玩一玩堕马髻、飞仙髻、半翻髻、垂鬟分肖髻、抛家髻、反绾髻的一些花样。

反观在游牧族群用头发编辫子显得极为正常,把自己的脑袋剃得像是狗啃得不干净变成一种特色。

秦人会用头发编辫子这件事情,说白了就是保留了一些游牧文明的习俗,没有秦穆公拉秦人一把,或许秦人还真的就给游牧化了。

秦穆公怎么拉秦人一把?他在位时期正是晋国大乱的阶段,选择帮助晋文公回国继位,同时看到了秦国东出的可能性,及时拉住秦国这辆往西边狂奔的战车,转为谋求东出。

在那之后,秦国才恢复与中原列国的频繁交流,渐渐捡起了以前抛弃的一些文化习俗。

尽管那样,秦人的发髻依旧跟中原列国或楚国的人不一样,甚至在衣裳款式上有游牧文明的特点,诸如喜欢在衣领、肩上、袖口使用皮草,胸前绣或镶上一些吊絮。

当然了,说得是贵族或官员的服装,普通黎庶有得穿就不错了,哪来那么多的瞎讲究。

“秦人几度欲为蛮夷。”豫让小声地嘀咕了一句,说的就是秦人的发型以及衣服上的特点,不是在批判秦人的一些行为。

智宵正在跟公子昂尬聊,听到豫让的嘀咕,回头看了一眼,低声说道:“不可无礼。”

豫让抱歉地对智宵笑了笑,心里却是想道:“难道不是吗?”

智宵没有读心术,哪里知道豫让在想什么,转头继续跟公子昂尬聊了。

其实晋人的服饰也有做出更改,最为普遍的是体现在手臂袖子和裤管被缩窄,衣袍也是一再缩短,越后面身体躯干的用料越来越少,穿起来显得更为贴身。

如果是传统的贵族服装,不止是要长袖飘飘,衣袍也是往宽大了做,穿的裤子类似于灯笼裤,穿着哪怕不显得松松垮垮,其实稍微动作大一些就会乱了仪容。

因此,穿传统贵族服装的话,走路要端庄,不能做一些激烈的动作。

这么一搞,搞得贵族培养出了一种穿什么服装就该走什么姿势的行为,不能乱动就该保持活动时的身形,后世的人称之为贵族风范,其实就是因为服饰带来的约束。

穿那样的服饰,却是不注重仪表,穿了会比没穿看上去更狼狈。

到了魏晋时期,中原一再沦陷的状态下,士大夫绝望之下会干很多荒唐的行为,通常在嗑药(五石散)会像发了疯一样的狂奔,把穿的衣服弄得乱糟糟,美化之后成为“魏晋风范”的一种,俗称狂放不羁。

本来是因为绝望而瞎胡搞弄出来的狼狈,谁能知道到后面变成了雅事,遭到隋、唐、宋、明的读书人追捧。难道他们是想迫不及待地体会一下魏晋士大夫感受到的绝望?

隋人幸运也不幸,杨坚千辛万苦恢复了汉家江山,到了杨广手上被葬送,起码衣冠与文明到了李唐被保留和延续。

唐人享受了几十年的辉煌,比较苦楚的是朝廷向回人借兵平乱,大半江山遭到一遍又一遍的肆虐,不知道多少人丧命与受辱在“援兵”与乱兵之手,回人带着抢来的物资与李唐朝廷赠送的数万长安城内的女人,唱着歌高高兴兴回去;没有过上几年,李隆基搞出来的幺蛾子被当代人承受下来,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

宋人?开局就先天不足,欺负孤儿寡母获得江山的赵大被赵二在一夜的“烛光斧影”中死去;赵二抢夺了侄子的江山,为了坐稳江山以正朔朝廷向蛮夷每年进贡,没有底线地收买士大夫,搞出了一再加码的把戏,士大夫必须身兼数职,每一个职位都能领到薪水,弄出了两宋无可解决的“三冗”出来,于是对平民采取“万税”制度的宋朝廷在生于不义和死得憋屈中消失。

明人?一开始其实普通百姓在老朱与朱四治下过得不错,倒是读书人认为自己过着苦日子,百官恨不得老朱与朱四赶紧死翘翘;到了“大胖子”掌权搞改革,开始优待读书人,百姓的日子开始一天不如一天;等待“好圣孙”上位想刹车,发现一搞自己就要被落水而死,心灰意冷只能玩蟋蟀到死;后面的“大明战神”将勋贵一波葬送,朝廷上上下下全被读书人所把控;轮到后面“木匠”只能憋屈地玩手工活,想干点别的,极大可能就是不得好死;又到“动物园管理员”手上,真要动手改革,马上给落水;后面也有子孙想改变再次落水。

为什么要扯那么多?因为智宵发现自己跟公子昂没有什么好聊的,并且在越聊越尴尬。

这样一搞,智宵可不就一边应付着,一边思绪发散玩“以史为鉴”了嘛。

“什么时候才能喊出‘虽远必诛’啊?”智宵面对公子昂笑嘻嘻,心里则是在不断买买皮,脑子不受控制把两汉风骨回忆了一遍。

汉承秦制嘛,等于说秦一统打下一应基础,制度被西汉继承了过去。

本着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走上强国之路,智宵认为自己根本不用去学秦国,保持晋国的特色再加以改良也就是了。

“如果设立军功爵,肯定不能照抄商鞅的答案,类似如‘簪袅’、‘上造’、‘庶长’、‘更’这些称呼与阶级是秦人的特色,不属于中原列国。”

“中原列国有自己的特色,只能以‘羡’、‘徒’、‘士’、‘大夫’做基础,弄出符合中原文化的爵位名称。”

“到时候,名称改一下,相关的待遇照搬,不用费多大的劲。”

智宵后面已经越来越少讲话了。

坐在对面的公子昂肯定察觉到了智宵的意兴阑珊,并且发现智宵的眼神越来越不怀好意。

怎么说呢?智宵在想着搬秦国的变法成果,眼神怎么可能不随之变化,有些戏谑的同时,带着无法掩饰的侵略性。

“晋卿,可是昂说错甚话?”公子昂干脆直接地问出来。

智宵摇头说道:“非也。乃是宵想起些许小事。”

公子昂总不能表示智宵在说谎吧?只能“哦”一声,想重新开启一个话题,嘴唇动了动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要不是这种级别的会面无法及早结束,起码要拖到夜幕降临,再摆上高级别的酒宴,他们并不用那么尴尬下去。

时间好不容易来到傍晚,智宵和公子昂可算能够暂时离开了。

在这一段期间,众仆从需要重新布置现场,诸如搬来更多的案几与圃团,弄来食物与佳酿,等等之类。

公子昂退出去,来到属于秦人休息的地方。

这里一样围着布幔,只是空出一定的空间,早就有好些秦人待着了。

“公子?”白公令看到公子昂回来,立刻凑了上去,问道:“可有收获?”

其余秦人做出了倾听的姿态。

公子昂的脸色并不好,反问道:“庶长可知智氏宗子过往?”

庶长在秦国是什么官职?差不多就是以后的“宗令”之类,只不过目前属于管账的一个职位。

那么,白公令明明是白氏,怎么能管秦国公族的账目?因为白氏就是秦国的公族之一。

“智氏宗子过往?”白公令被问得比较懵逼。

并非白公令没有听说过智宵这个人,主要是所知道的过往,应该跟其余人差不多。

要说智宵做了什么比较出名的事情,不就是年纪轻轻就好几次击败诸侯联军,公认战绩过硬的就是那次击败楚军。

其它的事情?智宵是智氏里面最为敌视赵氏的人,算不算一件秘闻呢?

之所以不好说是不是秘闻,主要是秦国这边知道这件事情,属于赵氏的人到秦国交流刻意提出来。

公子昂若有所思地说道:“我观智氏宗子,不类晋人。”

列国对晋人普遍的看法除了嚣张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刻板。

晋人的刻板体现在做事一板一眼,极其追求集体纪律上面,相较于列国的人会显得较为不苟言笑。

白公令有点听不懂。

其余人其实也听不懂。

公子昂很难正确表达自己对智宵的印象,想了想说出感觉,道:“若是来者为其他晋卿,想来难以与我长坐闲聊,有所逆耳必将出言训斥,乃至动起刀兵。”

这个就跟其他诸侯国的人认定秦国是个野蛮的国家那样,长久的相处下来让秦人认定晋国就是霸道又嚣张。

秦国跟晋国的高级别会议,经常就是晋国卿大夫动辄训斥与会的秦国高层,要么就是碰上什么事情就喊打喊杀,每一次与会不是立刻打起来,便是事后进行一场国战。

以为是在开玩笑?并不是的啊!

例如“麻隧之战”就是诸侯斥责秦国“人而无信,行而不可”为起因,以“秦桓不仁,败令狐之盟。不义之事,弗可纵容,此必酿中原之祸”为理由,要要打秦国就立刻动手干起来。

更深层的背景是,秦国趁晋国出兵与楚国交战,秦军去偷晋国的老腰子,进入魏氏封地“令狐”展开一系列无差别杀戮与破坏,很直接地惹毛了晋国。

在当时,列国交战可不会胡乱杀人,更不会破坏对方的生产设施,偏偏秦军进入晋国无论男女老幼都杀死,能破坏的东西全部给破坏,直接在“全世界”造成轰动,证明了秦国是一个野蛮人国家的事实。

秦人却也有自己的委屈,认定就是晋国不讲规矩在先,不止晋国对秦国不宣而战,并且在“殽之战”全歼了秦军,使得秦人认为跟晋人根本不用讲规矩和道义。

以事情先后定论,确确实实是晋国不讲规矩在先,才有了秦国后续的一系列报复行动。

问题是什么?关键在于晋国的拳头比较硬,堵住秦国东出的路线,再以霸主国的身份一再控诉秦国的野蛮,其他诸侯国哪怕知道前因后果,敢对晋国讲道理吗?不敢就让晋国先不讲武德被掩盖,秦国必须就是一个野蛮国度。

然而,世人果然没有评价错秦人,后面秦人确确实实做什么都很野蛮。

那个“令狐之战”只是一个秦人残暴的一个开端,后面的每一场战争,秦军才不讲究战争与普通黎庶无关那一套,没有军功爵制度斩首立功之前,进入交战场地就是一阵杀杀杀,有军功爵之后杀得更起劲了。

公子昂等人在谈论智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晋人这一边,智宵临时得到汇报,吩咐程朔取代自己参与夜间的酒宴,本人则是带上一些人手离开了。

不是什么大事,主要是智宵不想再跟公子昂尬聊。

来人汇报的事情是,赵氏的赵毋恤护送两位姐姐远嫁鲜虞与代国半途,遭到了不明武装的埋伏。

同时,鲜虞与另外一部分白狄部落和赤狄部落,他们合力组建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中山国。

这也算智宵亲自见证了中山国的成立。

中山国建立的时间跟历史上一样,不同的是加入中山国的部落远比历史上更多。

原因?不就是赵氏对鲜虞服软,直接让鲜虞人自信心和自尊心爆棚,同时也让许许多多部落信服现任鲜虞首领的能力,他们肯定会踊跃加入新成立的中山国。

新建立的中山国对很多国家发出邀请,希望列国能够派人前去“鲜虞”城见证国家的建立。

智宵要返回“新田”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之一就是赵氏宣称伏击他们的凶手可能是智氏或韩氏的人手。

“我没有派人伏击,不能平白被诬蔑。”

那么,到底是谁伏击赵毋恤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