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359章 夫差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晋国这边已经确认是吴君夫差亲自参与会盟,同来的还有将近五万大军,算上一应随扈的数量,总人数约八万。

那么,且先不算那些不知道确切数量的列国参与会盟一方,仅仅是算上知道的会盟诸方,会出现在“任”会盟现场的人数已经突破二十五万的总数量。

最终,参与会盟各方的总人数加起来,一定会超过三十万。

以为一场会盟突破三十万人在场的数量,显得极其的夸张吗?不是的。

有史记载的记录中,晋国屡屡出动四个满编军团前往参加会盟,好几次楚国也是出动二十万人左右抵达会盟现场,晋国和楚国加起来的人数就接近四十万人,再加上其余参与会盟的各方,总会盟的人数只会更多。

在没有将辅兵算在军队编制的时代,记录出动多少士兵就一定是多少,更没有“号称”这个说法。

春秋时代的晋国屡屡能够出动十五万左右的正规军队,仅是这一点就超过很多王朝了。

而春秋时代的晋国并不显得疯狂,到战国的时代之后,幸存列国哪个不是动辄出兵二十万以上。

按照道理来说,吴国前来参与会盟并不需要受到多大的重视,起码晋国不用过多的在乎,奈何吴国现阶段风头正盛,晋国无法按往常视之。

吴国打得楚国极惨,一度攻破楚国的都城。

楚国好歹跟晋国打了接近两百年的争霸战争,并且长期作为南方霸主而存在。

那么,吴国能够一再击败楚国,乃至于办到了连晋国都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吴军攻克了楚国的“郢”都,肯定是要让吴国得到晋国更多的重视。

“何人前往迎接吴君?”晋君午最近每天都能够举办宴会跟其他诸侯一块吹牛逼,小日子过得比较惬意。

这一次,众卿大夫齐聚,要跟晋君午商议的便是拿出何等规格来对待参与会盟的吴国。

齐国、鲁国、郑国、卫国等诸侯国到来,晋国这边只是有人出三里进行迎接,符合“礼”的规范,算是循规蹈矩的操作。

风头正盛的吴国队伍马上就要到来,有鉴于吴国取得了良好成绩,晋国肯定需要破格进行接待。

问题是什么?吴君夫差公开放话,说是要北上挑战晋国的霸权。

既然吴君夫差公开表示要挑战晋国的霸权,晋国总不至于当没有听到。

这样一来,晋国用高规格的方式迎接到来的吴国队伍,岂不是一种示弱?

可是,晋国不能示弱,一方面也不能无视吴国取得的成绩。

怎么接待吴君夫差,可不就成了一件难办的事情了嘛。

“纹身散发之国,如若无我(晋国),怎有今日之盛。”赵鞅说的是曾经晋国大力扶持吴国的往事。

晋君午先看了智申和智宵一眼,再看着赵鞅说道:“重提此事作甚。”

那都是老黄历的事情了。

当时的晋国需要有那么一个国家在侧面威胁楚国,在东南一隅挑挑拣拣,选中了吴国这个国家。

之所以晋君午会看智氏父子一眼,原因就是由智氏的荀罃提议扶持吴国。

以当时的情况来论,东南一隅也就吴国合适。

原因是东南一隅以吴国最强,并且吴国一直在跟楚国过不去。

晋国对吴国的帮助可谓全方位,给予吴国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同时从农耕到军事进行了全套的教导与培训。

在全球的历史上,晋国是第一个派出成建制军队前往他国,对该国进行全套培训的国家,受到该种待遇的便是吴国。

晋国做这件事情大约是在前570年左右,日后该种方式的重现要到近现代之后,时间相隔了两千多年之久。

赵鞅知道晋君午又在挑拨,不得不进行解释,说道:“彼时乃是先君与众卿合议,非一人可定。臣再提此事,乃是谏言日后绝不可再有此举,恐重蹈今日之噩。”

能说赵鞅提醒错了吗?肯定不能的啊!

将一个不怎么开化的国度,培养成了自己的对手,类似的事情真是挺蠢的。

只不过,当时的晋国选择扶持吴国,不是纯粹的好心,其实就是出于态势需要,并且也达成了最终的目标。

以现在的形势去评判长久以前人们的作为,好比如关公战秦琼,很是有失公正。

晋国是出于需要才扶持吴国,并不像某些王朝不求回报去教化诸胡或蛮夷,两者存在巨大的区别,不能拿来一概而论的。

赵鞅身为元戎,要显得有担当,说道:“以寻常诸侯视之即可,何必有此议。”

提议商讨怎么来接待吴国队伍的韩不信立刻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难道是韩氏相对弱小,或者韩氏的家风比较软弱,才让赵鞅想要柿子挑软的来捏吗?并不是的。

纯粹是赵鞅真心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刻意的商讨,怎么对待其余诸侯国,就怎样来对待吴国。

在这一件事情上,智宵不同的看法。

“齐国与吴国近来交恶?若是我(晋国)以礼对待吴国,不知道齐国有何态度。”智宵说道。

韩不信立刻接话,说道:“我(晋国)持吴国于重礼,必使齐国不忿。齐国安敢恶向于我(晋国),必深恶于吴国。”

虽然智宵是这种意思,可内涵与韩不信所表达的意思并不一致。

一样是增加矛盾也分层次,大概能分为轻、适度、重三种。

智宵刚才话都没有讲完,遭到韩不信迫不及待横插一杠,后面的话不打算再讲出来了。

按照智宵本来的意图,不是要晋国放下身份,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展现对吴国的重视。

到了韩不信的表述,变成了要隆重,还是超乎想象的隆重。

其实,韩不信或许是急于解释或撇清,讲话才显得有点不经大脑了。

吴国都放话要挑战晋国,晋国再用超乎规格的方式去接待,其余诸侯是不是应该认为晋国没跟吴国正式展开较量就先服软?

因为智宵没有将全套想法表露出来的关系,在其余人看来就是智宵在帮韩不信解围。

其他人什么想法不论,赵鞅深皱眉头说道:“国格不可丧!”

可能赵鞅在心里暗骂,认为智氏为了帮韩氏,不顾国家的尊严?

魏侈非常认同赵鞅的坚持,开口说道:“依礼接待便是。”

那么,众卿大夫看似分成了两拨?

晋君午很有意思地在智氏父子、韩氏父子与赵氏父子、魏氏父子,几个人身上来回扫视,想着要不要给添柴加火一番。

经过思考的晋君午决定还是先按耐住,说道:“出三里迎接即可。往之迎接人选却要慎重。”

晋君午是变得有些疯,没有疯到拿国格来乱玩。

赵鞅等了一小会,看智氏和韩氏没有多做纠缠,不认为获得一次交锋上的胜利,秉公而论:“臣亲往,再添下军将。”

说到底,以吴国现如今的威势,晋国确确实实是要更重视一些,免得世人认定晋国就是傲慢和无视当前天下局势。

之前商谈的只是该怎么来展现对吴国的重视,拿捏好该有的分寸。

翌日。

智宵早早做好准备,一大清早就来到辕门处,等着赵鞅过来,再一块前去迎接吴国的队伍。

不久后,赵鞅出现在辕门处。

赵鞅过来第一时间打量智宵带来的人手,看到了众多的甲士,其余士兵有着霸主国该有的精神面貌,心里酸溜溜的同时,很高兴智氏还是以国事为重。

晋国现在还是霸主国,哪怕有诸侯认为晋国历经内战之后衰弱,他们这些晋国的卿大夫更要展现出霸主国该有的一面。

怎么来展示霸主国该有的一面?用精锐部队的出场来证明最为简单和直接。

在这种道理之下,赵鞅带来的人手,一样是赵氏的强兵。

赵鞅得知吴国的队伍已经出现,没有跟智宵多交谈什么,招呼道:“出发罢。”

肯定是赵鞅的座驾领前,次一乘座驾才是智宵的战车。

赵氏与智氏的将士,他们则是混编跟随在其后。

当赵鞅与智宵来到距离己方营盘三里之外的时候,本该抵达的吴国队伍却是停留在了不远处。

“吴人此举……”赵鞅看向智宵,问道:“乃是何意?”

大概是……,吴国君臣希望晋国这边前来的人,走得更远一些,迎上去接待?

智宵说道:“且待吴人自行往前。”

双方的人相隔约一里左右。

晋国这一边停在原地,耐心地等着。

吴国这一边,能看到吴国君臣正在对着晋国的迎接队伍指指点点,不知道是在交流一些什么。

“寡人今次北上最大收获乃是亲眼阅览沿途风光,思量在大江与淮水挖掘一沟,用作北上水运。”夫差眼睛看着远处的晋人,讲的则是这一次的收获。

在夫差广车边上不止有吴国的众臣与贵族,还有那么一道穿着麻布衣和披头散发的身影。

那人当然是成为奴隶的勾践了。

勾践听到夫差的话,低下头的眼眸在闪动。

如果吴国不寻求北上争霸,要看楚国什么时候对吴国展开反击,楚国的反击又会对吴国造成何等损失,有没有机会让勾践拥有复仇的环境。

以楚国被吴国打怕了的现实,短时间内楚国恐怕不会主动寻求与吴国开启战端?

勾践现在就盼着吴国赶紧北上与晋国争霸,迫切希望晋国能够好好教吴国怎么做人。

当然,勾践想复仇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回到越国继续当君主,不是继续在吴国当奴隶。

时间在流逝。

晋人与吴人却是分别待在原地,谁都没有再往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