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402章 头铁的魏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魏氏是率先实施入侵行动的一家,他们一开始只是几千人入侵郑国,在入侵行动之后的一个半月,投入兵力达到三万。

郑国对魏氏的突然入侵没有丝毫心理准备?这里就不知道该说郑国君臣是眼瞎或者心大了。

毕竟,魏氏战前肯定有做诸多动作,例如集结兵力以及调动物资,类似的行动很难瞒得住,一定会有消息透露出去。

魏氏的封地跟郑国领土相连,并且郑国是作为弱小的那一方,郑国君臣但凡有基础的警惕心平时必然派人关注,是吧?

然而,郑国知道魏氏正在集结兵力以及调动物资,并且还知道魏氏私军是在向南移动,回应却是只下令边防城池提高警惕,没有下达动员令以及调配物资。

这是郑国君臣完全没有猜到魏氏要对自己动手吗?或许还真的以为魏氏并非要入侵郑国,可能是猜到了却以为还有充足时间,总之郑国的一系列反应并不大。

郑国近些年来除了受到范吉射、中行寅联合邀请出兵干预晋国内政之外,对晋国的服从度比较高。

出兵干涉晋国内政的那一篇,晋国已经以付出代价揭过了。

既然都已经翻篇,其后郑国没有得罪过晋国,郑国君臣用当代的思维去看待事情,认为晋国没有再入侵自己的理由,不对吗?

不能说那种想法错误,相反恰恰是符合春秋晚期的思维了。

迂腐?不对啊!

大家都是那种思维以及三观,怎么能够说是迂腐呢!

如果社会主流是那种规则,大多数人认可并且在执行,不是既定规则的话,到底什么才是规则?

相反,不认可正在执行的规则,属于异类才对!

如果说郑国君臣这一次显得很是犯蠢,只能说他们吃了遵守规则的亏,魏氏则是破坏规则的那一方。

郑国君臣有什么错,他们的错在于没有认清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本身的实力弱小。

魏氏入侵了,还派人到“新郑”历数郑国的罪过,翻了不少的旧账,甚至连郑国在“远古”时代怎么欺凌周天子都拿出来说。

将魏氏使者的言论总结起来,其实用“因为你弱小,所以我要揍你”来理解就行。

郑国君臣面对魏氏使者讲得那么露骨,反倒没有什么好说,只能赶紧行动起来,抵御魏氏私军的入侵。

“魏氏这么刚的吗?”智宵听了智申的叙述,内心里生出了这种感慨。

这么看的话,魏氏反倒显示出了非凡的魄力,勇于担任新时代的急先锋。

后世将孙武的一些行为认为开启了新时代,属于春秋与战国的分割线,其实以孙武的分量显得有些不够。

更多的历史学家将三家分晋视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战国时代。

以历史的“分量”而言,称重之下确实是“三家分晋”更足一些,使得时代产生巨变。

孙武是开启了“兵者诡道也”的时代,只不过在当代的影响力不足,受到影响限于楚国与吴国。

而孙武真正发挥影响力,其实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阶段,影响力最高则是到了讲究靠脑子取胜的东汉末年了。

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地方,跟孔丘创立学说,到了北宋年间孔丘被封衍圣公,又在明朝的宣德年间才让朱程理学全面称霸,儒学可算是真的能够决定国家生死,有这么一个过程一样。

到“我大清”得到顺治年间,孔丘被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称号,其实才一跃成为“圣人”。

儒家在有明一朝扮演蛀虫的角色,反倒在“我大清”扮演忠臣孝子角色,原因是不是找到了?

所以,有些事情爆发就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有些事情却是要经过长久的发酵,其间“历史比重”是不一样的。

以智宵的角度来看,魏氏那么干的影响比孙武在南方的所作所为绝对更大。

那个是彼此身份不同,所注定了的先决条件。

说白了,孙武不过是一位落魄贵族,魏氏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

同样的一件事情,普通人做了影响极为有限,名人干了却是能够立刻引起轰动,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智宵问道:“诸侯有何反应?”

智申一脸奇怪地说道:“并无反应。”

听得一愣的智宵很快缓过神来。

郑国是春秋阶段的第一个小霸,他们能够称霸一方完全仰仗周天子的支持,结果反过来欺凌周天子,可谓不忠不孝。

在晋国与楚国进行争霸的阶段,成为两个当世强国争霸战场的郑国玩反复横跳,不止获得了“老牌投降国”称号,其实也将国格这玩意丢了个一干二净。

这样一来,郑国获得什么遭遇,给人一种觉得理所当然的印象,还真的没有多少人会在意郑国到底吃了什么亏。

智宵满是赞叹地说道:“魏氏有担当啊!”

察觉到了一个事实,有没有胆量去揭开盖子,真的需要冒其风险的担当。

当然了,魏氏也算是抓准了时机,趁着天下列国纷纷扰扰,有能力干涉的各方势力抽不开身,果断地就那么干了。

智申说道:“魏氏两月之内已克四城。”

智宵并不羡慕,说道:“灭郑不易。”

郑国在百多年的时间之内一直成为两大强国的争霸战场,搞得郑人练就了“乌龟流”神功。

当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神功,其实就是郑国不止将“新郑”打造成了有九道防线的坚城,其余城池在防御设施上也比其他诸侯国更夸张,也就俗称“乌龟流”了。

只是,魏氏两个月内攻克四座城池仍旧显得速度极快,尤其攻克的是郑国的城池。

在防御一方有做事先准备的城池攻防战中,哪一次打起来不是以“年”来作为计数单位呢?打个两三年都未能攻克,着实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一场城池攻防战打个十来年未分胜负也不是没有。

智宵所知道的郑国信息,大小城池将近五十座,人口总数约八十万。

郑国一直维持“三军”的数量,也就是一个军团一万两千五百人,拥有中、上、下三军。

并不是说郑国只拿得出手三个满编军团,这个就是按照《周礼》的规则,形成了一种军事机制,一定还有更多可动员入伍的兵源。

在春秋时代,战阵上喊嗓子“三军将士随我上”之类,指的就是“中军”、“上军”、“下军”这三军,并不是海军、陆军、空军。

到了后面的王朝肯定不再遵循《周礼》了,吼“三军将士啥啥啥”之类,可以视作像春秋战国出现的成语被应用那般,属于是给喊顺口了。

“郑国算是列国中相对比较能打的一个,他们还喜欢玩城池攻防战,真没有多么好灭。”智宵心想。

事实上,智宵在扩张阶段最不想面对的当属习惯玩“乌龟流”的郑国,一次次用兵都要打城池攻防战,打赢了也是死伤惨重的局面,后面也得不到多少现成的好处。

如果在郑国和齐国选一个,智宵反而会选看上去更强一些的齐国。

虽然齐国强大,可是齐国君臣没有找到自己的特点,不管多少次都会很头铁地玩野战。

郑国不管是强盛或弱小阶段,他们就是不玩野战,一开始就抱定了据城坚守的想法。

智宵也就不知道原版历史上韩国灭郑国花了七十多年,搞到最后还是用阴招才最终灭掉郑国,不然就该称赞魏氏太过头铁了。

原本历史上的韩国并非一开始就垫底,打一个积弱的郑国要耗费七十多年,更需要用阴招才最终成功,不正是因为郑国玩“乌龟流”嘛。

“父亲前来,宵恰好往南部。”智宵说道。

智申看向智宵,一副很惊讶的表情。

智宵解释道:“宵若在,秦国不敢轻动。”

秦国的名声固然不好听,可是各诸侯国并不像看轻郑国那般看待秦国。

智氏无法像魏氏那样不找个充足的理由就实施军事入侵是其一,其二则是智宵奔着十年内驱赶或灭掉秦国的目标。

秦人也不像郑人,相比郑人愿意认命,秦人显得倔了许多。

智宵不光要占领秦地,以后还要统治秦人,太多事情不能做绝,采取“防守反击”模式最为恰当。

这种脱裤子放屁的举动看似很多此一举,其实就是一种细节上的体现,而这种细节一定会出现应有的效果。

智申只问一个问题,道:“若秦军来攻?”

智宵答道:“宵已有全盘部署,届时辅果、程朔知晓如何行事。”

也就是说,尽管智申来了西部,最好不要多做一点什么。

听懂了潜台词的智申没有产生什么恼怒的情绪。

并不是智申软弱,其实目前的贵族比较有自知之明,不会明知道本身不足还各种不服气,讲究的是一个术业有专攻。

他们有这种心态也不奇怪,尤其是对一家之主来说。

作为一家之主,无论麾下的谁取得什么成就,功劳一定会算上一家之主的那份,仅仅一个知人善用就是对一家之主最大的褒奖了。

现在的情况是,智氏在向西部扩张,大目标乃是占领秦地。

智申清楚自己在军事领域的能力,更知道智宵的能力,进行支持就是最大的贡献,等着坐享其成也就是了。

在隔天,智宵还真说走就走,带上三千人大摇大摆的离开。

鉴于秦国现在无比紧张,一定会派人进行窥视,智宵的离开也就不是什么秘密。

接下来秦国君臣会不会因为智宵的离开做点事什么,取决于秦国内部的形势了。

“我这一走,要么是秦军发动偷袭,不然就是内部彻底乱起来,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况都是我乐于看见的。”

“该做什么我都已经做好了安排,预备方案更是留下了不少。”

“如果到这种地步还能让秦国占便宜,不恰恰说明智氏现阶段不适合扩张吗?”

一个家族只有一个人行,真不是一种好现象。

当前的秦国不是什么强国,智宵也做了该做的事情,太合适用来考验或是锻炼智氏的其余人了。

一个半月之后,智宵在郑国的“酸枣”城外与魏驹会面。

“宵今时前来?”魏驹搞不懂智宵来做什么。

智宵没有马上回答,目光注视着正在展开的城池攻防战。

这个“酸枣”以地理位置在大河的南岸,距离卫国也就一百四五十里远。

它的城墙高度约是八米,厚度应该是四米左右?

现在,魏氏在北面、西面、东面展开攻势,留下东面一个空档,西面和东面处在远程部队对射阶段,北面则是开始了蚁附攻城模式。

所谓的蚁附攻城模式就是依靠人多势众的强攻,进入到了攻城一方依靠攀爬工具争夺城墙的阶段,场面看上去很浩大,并且显得非常血腥。

魏驹认为智宵不应该来这里,该是率军对秦国展开入侵。

“秦国不敢应战,宵闲来无事,方来此处。”智宵给了一句胡话。

其实,智宵就是想来看看魏氏怎么攻城,郑军又是怎么守城。

别看智宵参与的战事不少,一次正儿八经的城池攻防战却是没有亲历过,大多打的是双方在野外对战。

魏驹认定智宵过来一定有事要办,猜不出来索性也就不猜,调侃似得说道:“秦人不应战,宵便不攻?”

智宵眼睛还是注视着正在进行的城池攻防战,比较随意地说道:“秦人不战,我(智氏)恰好开垦荒地,来年便可就地补给。”

这个说法很新奇。

到当今年代,入侵一方还是会极少直接掠夺,自己原地种田获取补给的方式则是没有相关例子。

打造“桥头堡”这种概念首先出现在吴国,建议来自伍子胥和孙武,只是吴国暂时只停留在概念之上,没有做出实际的行动。

如果智宵派出的垦荒团耕作出了粮食,等于是开创出先例,仅仅这一点就能够成一个战法流派的鼻祖了。

很多东西其实缺的就是一个概念,说出来就没有好稀奇的地方。

魏驹听了立刻两眼放光,心想:“我家对郑国的入侵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应该效仿智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