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449章 艰难求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晋国最为强大的家族遭到其余所有家族的针对已经是一种常态,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是例外。

如果说在晋国历史中,哪些家族结盟之后无条件信任或追随,韩氏与赵氏有很长的蜜月期,再来便是中行氏紧随范氏的脚步。其他家族即便公开结盟也只是在大事上步调一致,其它方面仍旧存在比较激烈的对抗。

晋国内部的关系怎么样,不取决于是否结盟,只会随着家族利益趋向而发生改变。

那么,为什么还要互相结盟,或者说结盟不是因为利益一致吗?其实结盟就是一种政治表态,做给其他人看居多。

真的利益一致的话,不结盟也能互相配合。如同没有结盟之前的智氏和魏氏,两个家族可以互相置换封地,很多事情上的态度也相同那般。

春秋到战国时代,结盟状态下不能互相开战是铁律,为的仅是保证家族的信誉,一旦互相矛盾大到需要用暴力解决,一定会在事先解除盟约,不会是那种单方面的撕毁协议再以偷袭的开战方式。

所以,有矛盾的国家或是家族进行结盟,缔结盟约就像是一道程序上的警戒线,没有解除盟约双方不会交战,等到要解除盟约也就等同于告知对方,解除盟约之后,咱们就要开打了。

现在,智氏与魏氏、韩氏结盟,魏氏、韩氏与赵氏的互动却是远比智氏更多,当代人并不会觉得奇怪。

他们深知因为智氏太强,并且智氏正在进行的扩张看着很顺利,智氏的盟友魏氏、韩氏跟赵氏互动更多,属于魏氏和韩氏源于在忌惮智氏的一种正常手段罢了。

当然了,如果赵氏因为魏氏、韩氏跟自己的互动多,产生赵氏得到魏氏和韩氏庇护的想法,他们一定会为此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前来“智”城见证智宵行加冠礼的众人,大部分在礼仪结束的隔天或几天内离去,少部分人则是留了下来。

留下来的人之中,多数是想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与他人展开社交,包括进行各种贸易;少部分人则是有求于智氏,等待与智氏的核心人物见面,完成此行的真正目标。

赵氏父子在加冠礼结束后的第二天离开,没有返回晋国都城,径直去了“晋阳”地。

魏氏祖孙则是在第三天离开,魏侈回到“新田”去,魏驹则是前往卫国。

韩氏父子?韩不信倒是留在“智”城,韩庚则是与魏驹同一天踏上前往卫国的道路。

韩不信留在“智”城主要是跟单纲有话说,必须了解周王室的态度是否出现变化,绕过韩氏直接跟智氏接触。

同样选择留在“智”城还有卫蒯聩与端木赐,另外便是来自越国的文种等人。

那个“等人”因为无关紧要,没有必要介绍到底都有谁。

今天,智申在接见卫蒯聩与端木赐,智宵也在接见弥子瑕。

卫蒯聩的身份比较特别,先是卫国储君,后来成为流亡公子,当下又成了卫君后备役。

根据智氏这边的了解,卫国夫人南子与卫君辄公开召回卫蒯聩。

有卫君辄与卫国夫人的举动,懂的基本都懂。

说白了,无非就是南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主动承认错误,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心理准备;卫君辄则是要放弃君位,让自己的父亲卫蒯聩来挑起国家存续的重担。

另外一层,卫国正在遭遇极大威胁,恰好齐国支持卫蒯聩回国抢夺君位,卫君辄和卫国夫人希望得到来自齐国的帮助。

比较不幸的是,卫君辄与卫国夫人刚派人前往齐国召回卫蒯聩,后一脚齐国自己发生内乱了。

等同于卫国想获得来自齐国的帮助已经属于不可能,才有卫蒯聩与端木赐等人来“智”城,一次次遭到拒绝仍旧请求智申或智宵接见。

“卫国已无幸存可能?”弥子瑕看起来很惆怅。

弥子瑕的身份比较复杂,他的祖上是晋国贵族,后来前往卫国担任“督军”的身份,在后来得到了卫灵公赐予大夫爵和封地。

现在不好说弥子瑕到底是哪国人,以出身和去卫国执行任务来论是晋人,却是在卫国有爵位,本身也在卫国生活了二十多年。

复杂的身份关系,决定弥子瑕不想看到卫国灭亡。

因为卫国一旦亡了,弥子瑕也就等同于失去人生意义,再来便是封地极可能就要丢失掉。

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执行一项任务这种事情在春秋时代是一种常态,弥子瑕只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一旦不用再执行任务,心里陷入迷惘,精神状态上再对存在意义产生怀疑,没有什么好值得奇怪的地方。

智宵已经无所谓卫国到底亡不亡,说道:“且看公子蒯聩与我父乃是何等说法。”

智氏已经不可能再答应庇护卫国,关于这点哪怕卫蒯聩不懂,没有道理端木赐看不出来。

既然智氏不会再庇护卫国,卫蒯聩再来找智氏,难道能够开出比魏氏、韩氏、赵氏灭掉卫国之后,智氏得到卫国半数人口更高的价码吗?

再则说了,即便卫国能开出更高的条件,智氏答应魏氏和韩氏又反悔,失去信誉不说,卫国给的价码还能让智氏与魏氏、韩氏、赵氏开战?

“如今,卫国存亡所取决乃是卫国可否坚守都城。”智宵多点了一句话。

郑国为什么能够迫使魏氏放弃入侵?原因在于魏氏在攻打郑国期间,面对一座座难以攻打的城池,付出了与收益不对等的伤亡代价。

所以是,郑国成功证明自己脑袋壳够硬,后面再用服软的方式给了魏氏台阶,认为伤不起的魏氏获得递上来的台阶选择了暂时放弃。

讲邦交灵活性,能够跟郑国相比的也就宋国,两个国家都是身处四战之地,并且有相似的遭遇,邦交手段再差一些,国祚早就无法存续了。

“子瑕可迁徙口众,我家自可使之安置秦地?”智宵说道。

如果弥氏没有得到智氏的收留,弥子瑕会像那些失去的封地的贵族那般,就此以后成为空有大夫爵的落魄贵族,子孙后代能不能再次崛起,要看弥子瑕给他们留了什么知识传承。

弥子瑕要是接受智宵的好意,弥氏也就等同于回归晋国,家族此后成为智氏的附庸,弥子瑕以智氏家臣的身份得到任用。

这种待遇其实不差,远比失去封地和属民之后,彻底破败下去要幸运了许多。

要不是弥子瑕早早投效,几次在关键时刻给智氏透露消息,还无法获得这种待遇。

晋国当前成为卿位家族附庸的那些家族,等待卿位家族转身立国,他们就是第一代从龙之臣,好些家族一样是得到世禄世卿的待遇。

两人正聊着,智宵得到了智申的召唤。

智宵过去的时候,看到卫蒯聩和端木赐站在一处拐弯走廊,互相行礼没有交谈,往走廊继续走一段距离,进入智申所处的室内。

“卫公子所言,只留‘帝丘(濮阳)’一城,余下皆尽割舍,换取卫国国祚不亡。”智申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将会谈的结果。

智宵屈膝跪坐而下,很是感慨地说道:“乃是决绝之人啊!”

这个主意一定不是卫蒯聩自己想出来。

哪怕不是卫蒯聩自己想出来,能够同意那种建议,真真是需要有大魄力。

智宵提起了其它的事情,说道:“定是端木赐建言。如此说来,此人不日将往鲁出仕?”

端木赐的那个建议对吗?

卫国正在遭到魏氏、韩氏和赵氏的联合攻打,困守“濮阳(帝丘)”一年多,齐国内乱无法干涉,宋国或鲁国才不敢惹怒魏氏、韩氏或赵氏,看着没有任何反攻的希望,乃至于一旦城破就要亡国。

端木赐敢提出那个建议,并且想借智氏跟魏氏、韩氏、赵氏交涉,不是怕魏氏、韩氏或赵氏不答应,纯粹是卖人情给智氏。

魏氏、韩氏和赵氏不用再损耗兵力,只是留下一座城池给卫国,其余城池不用攻打就能获得。

只剩下一座城池的卫国,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性,国祚即便存续也是苟延残喘罢了。

那么,魏氏、韩氏和赵氏为什么不答应呢?

而端木赐之所以认为应该让智氏介入,无非就是为卫国重新取得安全保障,也就是获得智氏的担保,后面继续享受来自智氏的庇护。

在这个过程中,智氏会欠卫国的人情,也欠了提议的端木赐人情,同时从魏氏、韩氏、赵氏赚取人情,对于端木赐来说不止是一箭双雕,完全是一箭好几雕。

也就是说,端木赐保住了面临灭国危机的卫国,再让卫国君臣以及智氏、魏氏、韩氏、赵氏都欠了端木赐的人情。

智宵问道:“父亲之意如何?”

智申反问道:“宵以为当如何?”

这里其实没得选。

智氏不当那个仲裁者,卫国一样可以跟魏氏、韩氏、赵氏谈,后者答应的机率无限高,过程中却是没有智氏的什么事了。

“端木赐所谋甚大且深远啊!”智宵哪里能看不出端木赐看似没有任何获利,打从实际上却是将自己的格局完全打开了呢。

若是这一件事情真的成了,一定会让端木赐名传列国,并且谁都无法说端木赐办得不好。

毕竟,没有端木赐的那个建议,卫国无法得到来自外部的援助,国祚在魏氏、韩氏和赵氏的联合攻打下存续的可能性无限低。

等待事情办成了,晋国四个卿位家族都欠了端木赐的人情。

虽说人情这玩意在个人上介于有用和没有之间,以时代背景而论,除非是赵氏、郤氏、栾氏这种家族,要不然一个家族欠了人情是一定会还的。

为什么要将赵氏、郤氏、栾氏摘出来?因为他们是那种属于欠了人情,觉得还不起就选择将恩人干掉的类型。

智申看出了智宵对端木赐的忌惮,有些不理解的同时,知道了智宵的态度,说道:“如此,便安置卫公子等人,为父差人联络上军将。”

其实,智宵不是在忌惮端木赐,纯粹在心里觉得端木赐够狠,尤其格局是真的大。

两父子又聊了一点其它的事情,随后智宵站起来离开。

重新路过那个走廊,智宵再一次碰到了没有离去的卫蒯聩和端木赐。

在智宵出现得到时候,卫蒯聩羞愧到不敢与智宵眼神发生接触,倒是端木赐从神态来看显得很坦然。

智宵停顿脚步,看着端木赐问道:“子贡往鲁,不知借由何家出仕?”

端木赐本来在行礼,听得动作一僵。

讲道理,端木赐不是在出卖卫国的利益,势比人强之下做出最理智的选项罢了。

问题出现在哪里?一旦卫国获得那种遭遇,端木赐却是立刻前往鲁国出仕,有点像是踩着卫国让自己出名,后一脚马上进行名气套现了。

而智宵有那么一问,原因在于鲁国全面被三桓把持,想在鲁国出仕必须得到季孙氏、孟孙氏或叔孙氏其中一家的举荐。

那样的话,得到哪一家的举荐,等同打上了这个家族的烙印。在鲁国那种环境之下,当的是鲁国的官,实际上就是三桓其中一家的家仆差不多。

智宵从端木赐动作一僵得出一个结论,尽管端木赐的所作所为都经得起拷问,然而端木赐在内心里过不了自己那关。

倒不是问心有愧之类,估计端木赐是痛恨自己不够聪明,能力有限只可以做到那种层次。

端木赐答道:“回晋卿,寡君已知赐经由季孙氏在鲁出仕。”

智宵点了点头,视线转到卫蒯聩身上,行礼说道:“且先祝贺公子。”

卫蒯聩笑得很勉强,回礼却是没有开口说什么。

智宵在祝贺什么?祝贺卫蒯聩回国就要成为一国之君,也祝贺卫国的国祚得以存续,一点嘲讽的内涵都没有。

讲道理,一旦端木赐的建议最后被办成了,作为操办人之一的卫蒯聩其实是于国有功的。

只是吧?卫国最终只会存留一城,尽管是势必人强的不得已而用之,卫国一方的人在庆幸之余,怎么可能开心得起来,该是满心的悲伤以及自怨自艾。

智宵走了。

留在原地的卫蒯聩和端木赐知道智氏已经确认介入,不约而同地低叹一声,随后卫蒯聩掩面哭泣。

端木赐沉默了一小会,说道:“公子日后当对智氏恭敬。”

卫蒯聩哽咽得更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