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453章 弱国的悲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人会问,智氏跟魏氏、韩氏结盟,结果魏氏、韩氏跟赵氏的合作变得更为紧密,智氏与魏氏、韩氏结盟做什么。

要知道的是,魏氏没有跟智氏正式结盟之前,智氏与韩氏已经是盟友的关系,然而智氏与魏氏的联动要多得多,心里有想法的韩氏答应带着赵氏在卫国一起玩,四个卿位家族的关系看上去简直就是太过于错综复杂。

虽然智氏跟赵氏的实际关系很不好,但是双方的下一代又定下了亲事,总要维持一个表面上看得过去的局面。

恰是智宵与季嬴有婚约在身,智氏与赵氏并未进入到明面对抗阶段,导致魏氏、韩氏可以假装不知道智氏在针对赵氏,两家再与赵氏进行合作,乃至于是进行扶持。

是的,韩氏答应带赵氏到卫国一起玩耍,包括魏氏不排斥赵氏在卫国一块分润,出发点都是在增强赵氏的实力。

至于魏氏和韩氏为什么想要增强赵氏的实力,压根不用过多猜测的嘛。

今天,司马寅特地来智氏府宅拜访,代表赵鞅邀请智宵前往“晋阳”作客,说法是代国之主与中山国之主都在“晋阳”那边,智宵过去便能与未来的连襟先行熟悉了。

“代国便罢了,中山乃是狄人之国,有何资格称我连襟?”智宵看上去非常不悦。

代国尽管只有上层是诸夏苗裔,余下八成以上不是狄人便是戎人,好歹是周王室承认的分封国之一,算是诸夏文明的一员。

中山国是个什么情况?他们是由诸多支狄人合并而成的势力,很努力想要诸夏化,问题是血缘关系上跟诸夏体系压根就是一点都没有关系。

现在是什么社会?是宗族社会。

而宗族社会又是个什么?说白了就是以血缘关系来辨认亲疏的社会环境。

宗族社会永不过时,只是到春秋晚期阶段,各诸侯国并不纯粹看血缘关系,讲究的是利益。

诸夏的各分封国可以看利益选择立场,无非就是自家内部的纷争,轮到与中山国接触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很早之前,管夷吾就已经提出了华夷之辩的理论,进而建议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国策。

也就是说,管夷吾在世的时代,诸夏就出现了种群族裔的区分。从某方面来看已经有“民族大义”的概念,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民族大义是近现代从西洋舶来。

二十一世纪之初的谬论有许多,不过是由于长期落后,国力真的不强大,再遭到舆论战的误导,搞得大多数人出现认知上的错误。

诸如外国月亮比较圆,外国空气非常香甜,外国医疗全面免费,巴拉巴拉一大堆。内部各种各样的劣根性,男女之间的矛盾,等等的很多。它们其实就是舆论战失利下产生的错误认知。

拿分餐制来说,诸夏大地在蒙元之前,从诸夏有王朝建立的那一刻起,有点身份的人都是采用分餐制,结果在舆论战的误导之下,分餐制的起源地变成在西洋了。

东西方都出现过璀璨的文明,只是西方在罗马变成东罗马之后,欧罗巴大陆就进入到蛮族统治的黑暗时代,要到文艺复兴时代才重新步入文明社会。

现阶段,欧罗巴大陆的凯尔特人和原氏日耳曼人还在过茹毛饮血的生活,罗马是一个疆域范围不超过七百平方公里鼻屎大的共和国,希腊半岛上密密麻麻的城邦才是欧罗巴的文明之光。

倒是在西亚有一个疆域面积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的庞大帝国,她的名字叫波斯,亦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纯以文明等级来论的话,第一梯队便是诸夏、波斯、希腊,其余……诸如以后很是牛逼轰轰的罗马,她们在当前什么都不是。

中山国要是在文明等级有个排名的话,大概能排在第二梯队?

哪怕是那样,智宵仍旧有绝对的资格去蔑视中山国,不认可中山国之主始均辽能够在地位上跟自己并列。

司马寅被智宵一问,问得脸上无法控制地出现尴尬的表情。

赵氏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确实对华夷之辩不是那么看重。

说到底,赵氏的大宗一支本身就有狄人的血统,他们肯定要模糊掉华夷之辩,要不然自己岂非也要因为有异族血统被诟病?

正是因为赵氏有狄人血统,他们选择跟中山国联姻,不止赵氏本身没有觉得丢脸,连带外部的家族或诸侯国也是谁都没有感到诧异。

智氏并没有与诸夏之外任何人联姻的记录,认可诸夏文明才是最牛逼,根红苗正的智宵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讲那些话。

万分尴尬的司马寅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站起来行礼之后,选择了立刻告辞。

智宵完全是故意将场面搞得那么难堪。

去“晋阳”那边?智宵只会在某一天率军前去,作客是永远不可能去“晋阳”作客的。

信不信智宵敢去“晋阳”作客,赵氏就敢动手将智宵扣押住,或是制造意外让智宵死亡?

在司马寅离开没有多久,智申过来了。

“为何致使难堪?”智申问道。

看来司马寅去找智申告状了?

智宵嗤笑一声,说道:“代君、中山国之主,命不久矣。”

智申先是眨了眨眼睛,想到了什么似得,愤怒地吼道:“赵氏尔敢!?”

为什么智申会在突然间发怒?因为智申相信智宵的判断,赵氏会选择代国之主和中山国之主在“晋阳”作客的时候动手,然后赵氏也邀请智宵前去“晋阳”作客了啊!

该说的预言,智宵多多少少透露一些给智申知道,会不会发生且待日后。

智申说了另外一些事情便离开了。

那些事情之中,包括智申已经通知赵氏,请赵鞅或赵毋恤回到“新田”城中,双方好走三书六礼的流程。

智宵说什么都不可能亲自去“晋阳”那边。

在今年,智宵与季嬴的婚礼必须举行。

所以,赵氏如果没有足够分量的人待在“新田”城内,三书六礼的程序就走不动了。

恰是因为赵氏没有足够分量的人在“新田”城内,智宵才有时间前往卫地。

目下,赵鞅在“晋阳”地,赵毋恤人在卫地。

如果赵鞅没有回到“新田”意愿的话,前往卫地的智宵正好办完事跟赵毋恤一同回到“新田”城中。

半个月后,智宵来到了卫地。

地方仍旧是那一片地方,山川河流没有出现变化,土地与人员的归属却是发生了转变。

智宵在“平阳”见到魏驹、韩庚、赵毋恤,三个人在事先已经得知智宵会过来,并且智宵路过“棘津”踏入卫地,他们不可能没有收到消息。

“宵携两‘旅’前来?”魏驹先问这个。

智宵本身的武力值不差,极可能是当世的单挑之王。

问题在于敌人一旦数量太多,智宵的体力总有被消耗完的那一刻,为了安全保障肯定要带上充足的战斗人员。

两个“旅”就是包括战车组成员在内的三千名武装,春秋之初的列国进行交战,强国能够出动的参战人员也就这么多,现下也有举国上下凑不出三千部队的袖珍型诸侯国。

智宵带着疑问看着魏驹,用眼神反问魏驹问那个做什么。

魏驹比较玩味地说道:“卫庭妥协,众民不甘。”

重复了很多次,春秋时代想有“民”的头衔并不容易,一般特指有大夫爵的贵族。

卫国为了保住国祚自愿被瓜分,但是当前时代之下,国君只是大家的首领,不存在什么“口含天宪”的权威。

一国之君可以割舍疆域,国家由多个贵族的封地组成,每一块封地都有属于它的主人,统治者放弃了那些土地,等同于土地的主人遭到抛弃。

卫地当前是个什么情况?真的不是卫国高层舍弃那些疆域,从土地到人口就属于胜利者,一国之君不愿意反抗,作为土地和人口实际上的主人,贵族怎么可能说交出土地或人口就交出去。

所以了,卫国从国家形势上放弃抵抗,各处的贵族却是仍旧在抵抗,只不过失去了中枢的统筹与调度,各个家族的抵抗属于各打各的。

智宵本来就清楚魏驹为什么会那样一问,直白地说道:“宵此次前来并非参与征战,仅接收魏氏、韩氏、赵氏应予之口众。”

智氏的三千作战人员是智宵的保镖,同时也是护送人口的队伍,凭什么在魏氏、韩氏和赵氏没有履行约定的前提下担任作战任务了?

“如此,乃是驹谬误了。”魏驹见智宵说得那么清楚,一句谬误就打算揭过。

智宵分别扫视了三人一眼,假装不解地问道:“卫人各自为战,你等无力克服?”

这话不伤人。

如果他们连各自为战的卫国贵族都搞不定,只能说这一代的晋国卿大夫真的能力不行。

换句话说,要是魏驹、韩庚或赵毋恤连那种困难都没有能力克服,不是无能又是什么呢?

魏驹开始摇头苦笑。

韩庚向前一步,解释道:“如今所难,乃是需挑出半数给予智氏。”

赵毋恤接过话题,接着往下说道:“若仅是转为晋人,卫国旧民仅是转换门庭,并无不甘。”

魏氏、韩氏和赵氏都能够获得卫国的领土,他们的做法是保证那些卫国旧贵族仍旧享有本来的权益,只是从国家的贵族转为某个家族麾下的附庸家族。

正如三人接龙所说的那样,卫国旧贵族保持继续抵抗,问题就出现在有半数的人口归属于智氏,少有卫国旧贵族愿意交出治下的人口。

智宵本可以坐视,等着魏氏、韩氏、赵氏解决那些麻烦,关键在于继续打下去,本就不多的卫地人口必定会被持续消耗。

“宵召可见孔悝、史鳅、石曼姑?”智宵问道。

魏驹、韩庚和赵毋恤用眼神交流了一番,再由魏驹开口说道:“宵如意便是。”

他们面对的难题就在不想让进入口袋的收获减少,才没有那个胆子向智氏毁约。

要是智宵可以用约见卫国旧贵族的方式解决掉麻烦,对于任何一个卿位家族来说都是好事。

智宵当天就再次出发,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来到“濮阳(帝丘)”的地界。

接近晋国与卫国新的边界线时,智宵这一队伍的人,他们远远就能够看到远处新修的亭子有人在等候。

双方碰面,两帮人马看上去泾渭分明。

以孔悝、史鳅、石曼姑三人为首,一大帮人面向智宵行礼,口呼:“拜见晋卿!”

智宵回礼,说道:“见过诸位大夫。”

在接下来,智氏的人到亭子边上搭建营地,智宵与孔悝、史鳅、石曼姑等人谈话的区域最先被搭建起来。

智宵与他们谈天说地,真正讲正事的却是弥子瑕与卫国这些家族的核心族人或是家臣。

算起来,智宵与孔悝已经是老相识,平时也有一些书信往来,探讨关于学术的话题。

至于其他卫人?智宵以前会听说过名字,见过倒是未必了。

这一次见面不存在剑拔弩张的气氛,哪怕是有人心里再不舒服,脑子没有被门夹过的话,谁敢向智宵当场发难?

一些卫人话里话外只是埋怨卫君辄少不更事,以及南子作为妇人缺少理智,使得智氏放弃继续庇护卫国,导致有后来的劫难。

智宵并不接那些话茬。

能够决定卫国整体命运的人,早就不是卫国的某某谁,取决于晋国卿大夫对卫国是什么态度。

说得更明白一些,卫人无法决定自己会有什么遭遇,无论尝试做什么努力都一样。

不止卫国是这样,除非小破球一统,要不然无论哪个时代,多的是这样的国家。

这一次,智宵不会前往“濮阳”城内,连十里范围内都不会靠近。

并不是智宵在避讳什么,纯粹不想亲眼见证必定会发生的血淋淋事件,再以晋国卿大夫的身份对要当卫君的卫蒯聩进行恭贺。

什么血淋淋的事件?卫蒯聩早就想要杀死南子,卫国被迫舍弃除了都城之外的城池,杀起来不就更有理由了吗?

卫国现在的锅已经不是光南子能够背得动,必然还要有其他人一同背锅。

只要卫蒯聩上任卫君,一场大清洗就无可避免。

“宗子,卫君路过。”豫让中间过来向智宵禀告这个消息。

哪个卫君?只能是出奔的卫君辄,很快就要变成卫先君,薨逝后必然是“出公”这个谥号。

包括智宵在内,听到豫让说话声的人,全部都假装根本没有听到。

既然卫君辄出奔,说明卫蒯聩很快就要上位,南子也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