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460章 当卑劣变成伟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讲实话就是智宵根本不怕晋君午搞事,相反巴不得晋君午搞出什么大事件,一下子将旧有格局摧毁,使得智氏有机会开创出全新的局面。

不过,话又说回来,哪怕宫城被智氏所控制,宫城仍旧是晋君午最后的直辖地。

如果宫城发生了什么事情,晋君午不过问,乃至于不问罪,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智宵一圈看下来,发现没有人的脸部表情存在异常。

那些震惊晋君午直接问罪智氏的人,他们只是怕智氏明知道不占理非要保住面子,以至于使用手段针对晋君午罢了。

另外的人,不管是拿晋君午当空气,又或是希望搞出什么事情来,态度方面并不使智宵看了心生诧异。

智宵看了程集一眼。

程集恰好就在看智宵,两人的目光形成对视,前者接收到后者的信号。

“君上。”程集站了出来,行礼说道:“臣失职,有罪。”

这个时候,应该有公族站出来,趁机问罪程集,往重了惩罚是不敢的,起码要罢免程集的阍卫之职,将国君最后的“阵地”重新夺回去。

如果公族有这个担子,智宵会进行成全。

赵氏之主赵鞅是当前的元戎,以默认规则来论,阍卫理应由赵氏的人担任。

之前,晋君午遭到了赵氏的背叛,恰好智宵代表智氏释放善意,阍卫一职才由智氏的辅果担任。

在晋君午发现智氏也是乱臣贼子这个事实之后,他并不是没有进行过抗争,奈何公族被卿族压得死死的,阍卫一职顺利从辅果过继到程集身上。

智氏担任宫城守卫以来,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恶劣事件,晋君午不好罢免来自智氏的人。

现在,发生了赵氏首席家臣在宫城失踪的事情,可算是让晋君午逮住由头了。

一众公族封君先是互相用眼神交流,随后开始观察智申和智宵的反应。

智申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眼睛却是一直在众公族封君身上来回扫视,看上去警告意味极浓。

智宵在微笑,与任何一名公族封君对视都像是在鼓励。

其实,哪怕智氏愿意将宫城的控制权交出去,其余卿位家族也不会允许宫城的控制权落到公族手中。

说白了,任何一个卿位家族都清楚一点,自己在一国之君眼中就是乱臣贼子,一旦给国君逮住机会,不会有卿位家族好受。

要是国君重新夺回主动权?能够想象所有卿位家族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

国君、公族与卿位家族角力已经成为晋国无法解开的难题,一时半会呈现僵持,主要是名分在保护国君与公族一方,最终分出胜负只会存活下胜利方,失败者注定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阍卫可以是智氏的人担任,也能是魏氏、韩氏或赵氏的人来担任,反正不能是国君的人。

所以,在场的韩不信、魏驹、韩庚和赵毋恤,几位卿大夫都在警告那些公族封君不要瞎掺和。

晋君午所坐的位置能够将下方众人有什么表现尽收眼底,看到几个卿大夫的表现,再看众公族封君被震慑住,尽管对公族封君的怂比样早有心理准备,仍旧是产生了无尽的悲哀情绪。

“上军佐。”晋君午进行点名,随后说道:“阍卫程集乃是智氏小宗世子,既有玩忽职守事实,便交由你处置。”

程氏复立的事情早被智氏广而告之,该知道的人已经知道。

大多数人对智氏复立程氏这个小宗是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只有少数人从中看出智氏有了新的谋划。

那些乐见其成的人,他们只是赞赏智氏仍旧持有存亡绝续的态度,认为哪怕某天自己的家族灭亡,至少不会是全家死光光的局面。

至于认为智氏有新谋划的那一批人,他们暂时能够看出的就是智氏摊子太大,需要有一批新的管理者。

韩不信收回在扫视众公族封君的目光。

对于韩氏来说,他们没有想过争夺阍卫这个职位,一来是实力不允许,再来就是真将阍卫拿到手就会让韩氏在很多事情上无法处身事外了。

“该当如何处置?”智申稍微倾斜身躯,询问智宵的意见。

赵氏首席家臣在宫城失踪这件事情?智申已经知道是程集执行智宵的命令。

在这一件事情上,智申认为智宵做得很不妥当,只不过没有将想法说出来或在态度上表现出来。

其实,智宵也有点冤,下达捉拿司马寅的命令没有错,着实没有想到程集会在宫城行动。

智宵同样倾斜身躯向智申一边,低声说道:“且看魏氏是否窥探阍卫一职。”

那么就是,程集一定会从阍卫上离职。

后面智氏不会马上安排人就任阍卫,拖上一段时间,用阍卫这个职位钓鱼,只是不知道最终会将谁钓上来。

智申也就当场表态,明说程集不再适合担任阍卫,家族内部也会进行处置。

这种处理方式倒是符合春秋时代的特性。

要不然还想怎么样?让智申处死程集,或是将程集关押起来吗?

知不知道什么叫“刑不上大夫”啊?一开始就是“世禄世卿”那些人的特权,到了北宋和南宋才被读书人套用在自己身上。

在“刑不上大夫”的格局之下,犯错了的话,罚酒三杯就算认错以及惩罚过,已经非常给面子,想得寸进尺就问问家族的武装力量答不答应。

到北宋和南宋,读书人犯的错能叫错吗?一时的疏忽而已,不用去管某地因为读书人的错死了多少或多少活人遭罪,读书人愿意认错换个地方继续当官就已经算认罚过,再追究就是跟所有享受特权的读书人过不去,便是官家都能够有一个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场,谁想试一试读书人的报复手段吗?

到明初,读书人还想享受北宋和南宋的特权,以及蒙元时期高度放纵的放荡不羁爱自由,问题是老朱不同意。

明初的读书人好不容挨过老朱一朝,等来好圣孙登基有盼头,结果尼玛的朱老四上位了!

读书人明白来硬的不行,耐心经营太子与新一任好圣孙的洗脑工作,花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可算完成目标,为了涂抹盛世,才不管仁皇帝只在位十个月,下一任宣皇帝酷爱玩蟋蟀,反正愿意给读书人特权的都是好皇帝,必须对“仁宣之治”大吹特吹。往后哪个皇帝想动读书人的蛋糕?必须是落水警告啊!

晋君午生于斯长于斯,哪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刑不上大夫”呢?他本身也不奢望智氏真的对程集做出处置,只是想让阍卫一职出现空缺,好有操作的余地。

“程集去职,宫城保卫且先由公族担负。待众卿商议新任阍卫人选,再报与寡人定夺。”晋君午语速极快,不会谁反对的机会,继续往下说道:“今次召集众卿与诸多封君,乃是为楚国、越国之事……”

一些事情本来不用一国之君亲自阐述,但是晋君午就是不想给人反对的机会,主动介绍楚国和越国的使节到底都提出一些什么提议。

楚国总的来说就是想跟晋国暂时放下争端,两个国家以不结盟的方式来共同对付吴国这个崛起迅速的强国。

越国的诉求很简单,恳求晋国能够为越国主持公道,赎回一国之君的妻女。

啥玩意来着?

啊对对对!

勾践为了表达诚意召唤妻女到吴国奉献,后面勾践被放回国继续当越君,勾践走得太急没有带走妻女,以至于妻女被落在了吴国。

“臣听闻,吴君并未扣押越国夫人以及越国翁主。”智宵说的翁主就是一国之君的女儿。

一国之君的女儿怎么不是公主?因为在春秋时代的一国之君,除了宋国之君的女儿确实可以称呼公主之外,其余一国之君的女儿称呼并不固定。

宋国一国之君的女儿之所以能够称呼为公主,那是因为宋国确实是公爵国。

除了宋国之外,其余诸侯国大多死后才有公爵的谥号,生前只是侯爵或以下的爵位。

如果是一国之君薨逝,得到了公爵的谥号,先君留下的女儿倒是能够称呼为公主了。

现在勾践还没有死,他的女儿自然不能称呼为公主。

另外,压根没有诸侯认可越国的自号为王,智宵肯定不会称呼勾践的女儿叫王女。

吴国真的没有扣押越国夫人以及一众翁主,不好说是越国夫人或翁主爱上了伺候吴国的男人,或者是其余什么原因,反正她们就是留在了吴国。

关于勾践的一应所作所为,包括在吴国怎么当奴隶,越国夫人以及一众翁主又为什么会出现在吴国,当世大多数权贵其实都知道怎么回事。

列国权贵还知道另外一件事情,越国的大臣一再给吴国之君与大臣送美女,用这种方式可算让勾践得以归国。

那些手段,无论哪一件都值得诟病,当代上至权贵下到黎庶,没有任何人认可。

当代人对做那些事情的勾践看法相当一致:这特么是个男人,或者配当人?

至于越人?感谢有文种等人控制舆论,加大力度抹黑吴国,宣传送越国夫人、翁主和美女去吴国都是应吴国君臣的要求,不答应会如何又如何,可算是糊弄了大多数的越人,让他们与勾践产生共情,铆足劲想要对吴国展开复仇。

晋国君臣才不在乎越国的谁是什么感受,他们听到智宵说越国夫人、翁主并没有被吴国扣押,纯粹是勾践或越国权贵没有主动去接,要么是发出嘲笑声,不然就是干脆出声骂越国没有男人。

从远古到当今,能够干出那种事情的人只有当代的越国君臣,自己无能在战场上战败被俘,承担一应劫难的却是越国的那些女人,凡是有点志气,谁会认可那种行为?

魏驹说道:“怕是越君不敢迎回妻女?”

天晓得越国夫人和翁主在吴国伺候了多少吴国男人,尽管当代对贞操不是特别在乎,一国的夫人与翁主那样,确实是很丢脸的。

那些女人一天活着,勾践就一天被无数人所鄙视,再将她们迎回越国,岂不是谁看到她们就会立刻想起为什么会在吴国受侮辱?

赵毋恤开口说道:“吴国挑战于我(晋国),再由我(晋国)勒令吴国放归本不被扣押之人?越君如此作为,乃是将逼死越国夫人与翁主罢?”

穿越又重生了两次的智宵,还真不知道越国夫人与一众翁主最终的下场,只知道复仇成功的勾践连功臣都无法容纳继续待在越国,谁不像范蠡那样辞官隐退都没有获得好下场。

晋君午只想掀过阍卫一职的归属,万般不乐意提起勾践丢脸的事情。

勾践再怎么不堪,谁都无法改变其乃是一国之君的事实。

有一句叫“羞与之为伍”的话,一样都是一国之君,勾践将君权神圣丢在地上任人践踏,哪怕与之不相关的列国之君听到有人评价勾践的所作所为都觉得跟着一块丢了脸。

“越国诉求一事揭过不提。”晋君午黑着一张脸,问道:“楚使提议一事,诸卿有何看法?”

跟楚国合作?晋国好像没有相关的先例。

只不过,以前是没有第三个国家能够动摇晋国的霸权,目下情况变得有些不一样。

要说吴国崛起过于迅猛,好像也不是纯粹这么一回事。

在伍子胥和孙武在吴国获得重用之前,吴国面对楚国基本是十次输八次,好几次吴国还面临灭国危机,一次次都是被晋国从亡国边缘拉了回来。

吴国自从阖闾继位,也是阖闾重用伍子胥与孙武,将不讲武德真正给玩明白,吴军面对楚军才扭转屡战屡败的局面,又陆陆续续灭掉州来、巢、钟离、钟吾、徐等一些小国,使得吴国从疆域面积到人口得到极大得到增涨。

夫差上位之后,对吴国的贡献暂时停留在击败越国复仇成功这一件,开掘运河暂时看不到成效,倒是动用了吴国本就不富裕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惹毛了当世霸主晋国。

“中军将与上军将皆未在都城。如此大事,且等中军将、上军将归来,再行决议?”韩不信倒不是尊重赵鞅或魏侈,纯粹是面临这种国策更改,最好卿大夫全部到齐。

晋君午今天最大的目标已经完成,害怕拖下去有所反复,当即站起来一挥手:“如此,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