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巡凑到傅斯年跟前,小声耳语:“天师,史思明这人可不能信任啊!”

傅斯年递过去一个安心的眼神,表示他心里有数。

此时永王李璘从外面走进来,这是刚刚完成叛军的收编。

互相见礼后,史思明更是亦步亦趋跟定了永王,看来抱大腿的想法极其坚定。

安庆绪怎么处理,还要发回长安让李隆基决定,傅斯年现在的任务是清理范阳地区的事。

傅斯年继续率军北上,与从渔阳登陆、早已横扫叛军老巢的那五万人马汇合,十万大军对河北诸地展开了地毯式清剿。

剿什么?剿豪门士族。

武则天把关陇贵族清理了一茬,让山东豪族感受到了他们的虚弱,趁着皇帝老迈发难了。

安史之乱的背后,就是他们在支持。

大唐要想继续辉煌,内部的问题才最应该解决。

大约一个月左右,河北、山东之地尽数清理完毕。

此时的大唐已经彻底缓过气来,各地勤王大军汇聚在长安城内。

站在城头,俯视着城下整齐的大军,李隆基好像又回来了壮年。

只是斑白的两鬓,以及佝偻的脊背,还是暴露了他的虚弱。

太子李亨正在带领众将士誓师,将军们好像也更愿意相信太子能带领大唐重现昔日的荣光。

其实他们未必是多么信任太子的能力,只不过他们是肯定不会再对老迈的李隆基抱有幻想了。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皇帝的一系列错误决策,是导致叛乱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但让郭子仪等将领好奇的,是重阳教的反应。

真是底蕴深厚啊!居然能从海外出兵十万勤王!

更让人不解的是,看样子他们支持的对象,居然还是皇帝陛下,而不是太子。

难道重阳教的卦象显示,天命还是在老皇帝身上?

现在没有任何人会怀疑重阳天师的神算,能算到二十年后的叛乱,世人没有不信服的。

这一点也是李隆基最后的慰藉。

现在的他,感觉非常孤独。

自从回到长安以后,杨玉环居然跑到重阳宫出家了。

在马嵬驿,她看懂了李隆基的选择。

如果不是傅斯年及时赶到,恐怕李隆基对于牺牲她这个贵妃,基本不会有什么迟疑。

在权势和爱情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

此时的洛阳,已经是叛军最后的据点。

坐困愁城,严庄十分无奈。

军心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崔乾佑虽然能战,却不善于调和人际关系,导致许多将士不愿意服从他。

东边有刚刚抄了他们老窝的异族大军席卷而来;西边是大唐的精锐部队,正枕戈待旦,只等踏破潼关。

南边,永王李璘招募江南勇壮,虽不精锐,也胜在钱粮充足。

此时的严庄毫无办法,只能选择用欺骗的方法拉拢士兵。

可是没想到,让他彻底断了念想的,不是他想象中的数十万铁骑,而仅仅是朝廷颁布的一项法令。

即:凡叛军士兵,只要愿意弃暗投明,朝廷将不予追究责任。只需要士兵继续戍边三年,就能自己选择去向。

各路大军汇聚洛阳周边,却是围而不攻。

月余的时候,伪燕临时招募的五万士卒几乎跑光了,原本的十万叛军也有不少投诚。

甚至出现了多支部队集体起义,打开了城门一起出奔。

严庄知道,这一切行为都是钝刀子割肉,只是不想损失过大而已。

在城门打开的那天,如果唐军愿意,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攻进城内。

“哎!大势已去呀!”严庄经过短暂的考虑后,不再抱有幻想,向唐军传递书信,商量投诚的问题。

他还罗列了许多条件,但收到的回复简洁明了,让他必须无条件投降,而朝廷所能做到的,就是免他一死。

就这样,历时一年左右,安史之乱被平定了。

李隆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傅斯年回朝。

屏退了所有人,李隆基激动地对傅斯年说:

“天师,还请你助朕重掌大权!诸将奉令太子,一切以他马首是瞻,竟集体上表让朕退位!”

傅斯年平静地看着李隆基,编了个善意的谎言:“陛下,请恕我直言,你应该答应他们。”

李隆基如遭雷击,踉跄着后退几步,喃喃地道:“难道连你们重阳宫也不支持寡人了吗?”

傅斯年摇头:“陛下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你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承受大唐气运,若不退位,恐怕……”

李隆基将信将疑,这种说法毕竟没法验证。

可说这话的是重阳天师,对方又在一开始就倾力支持自己。

如不是重阳宫,可能在马嵬驿他就彻底失去了权力……

问了傅斯年许多细节问题,想来想去,李隆基还是相信了傅斯年的话。

可能最打动的一件事,就是太子李亨的寿数。

李隆基问如果他退位,还有几年阳寿,傅斯年如实回答,告诉他是六年。

又为太子的寿数,结果傅斯年竟然告知,他们父子两代帝王离世的时间差不多。

不知道李隆基心里的真实想法,反正听到这个答案以后,李隆基就彻底放下了争夺权力之心。

不久,他就宣布退位为太上皇,上重阳宫静修。

继他的一众长辈们,李隆基也给“大唐天龙寺”添了一枚砝码。

和平交接权力,李亨的兢兢业业干了几年。

但出于他自身的健康原因,只六年时间,他就不得不传位于太子李豫。

李豫的继位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名义上是太子整军,但实际操作上,都是当时还是皇孙的李豫在办,所以他在军中积累了很高的人望。

加上他是嫡长子,几乎占全了继位的条件,没有任何一个兄弟能和他竞争。

李豫一上位,傅斯年的帮扶对象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正是李豫的儿子、未来的唐德宗李适。

其实关于李适的工作还是比较好开展的,毕竟他前期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向明君的方向发展的。

只不过后来他受到挫折,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