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少爷留步 > 第22章 茶与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扶舟贤弟,李前辈!”

燕双贺撩着衣摆着急忙慌地往小院跑来。到院子里转了一圈不见有人,刚要出门却被安玲珑拿剑横挡了下来。

“天塌下来了?我的好世兄。”

安玲珑仰头看天,又一脸鄙夷地看向燕双贺。

他拨开挡在身前的剑鞘:

“玲珑,我这儿有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值得连腿都跑断。说说看。”

“玉佩,县衙让我们过去,说最近刑部抓到几名山野蟊贼,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块玉佩,上面写着王临瑶三个字,我一听,这不就是小玉姑娘丢失的那枚么,咱们苦找了这么多天,总算是有消息了。”

“你是从哪儿听说的?”

燕双贺拍着胸口道:

“你这是什么话,我好歹也是越王府世子,朝廷里的眼线多着呢,随便一打点,别说一枚玉佩,就是绣花针掉在长安哪个犄角旮旯,都能给他翻出来。行了行了,带我去找小玉姑娘。”

自从丢了玉佩,王临瑶就跟丢了魂儿一样,一边照顾鸟蛋,一边愣神,安九黎一直在劝解她,两人经常相对无言,只是偶尔有几句简单的交流。

“行了,扶舟现在没那功夫,咱们俩去,要真像你说的,拿了玉回来就是。”安玲珑道。

两人商量好,出安府往县衙走去。

二人走入县衙大院,一帮抬着箱子的衙役顾不上看路,一下撞上了燕双贺。使他冷不防一个趔趄。

“我说你们长没长眼睛。”

“不好意思,哎不对,你们两个晦气的家伙大白天的闯县衙,要报官先去鸣鼓。”

“鸣鼓?”

安玲珑轻吟一句。门外立在木架上的大鼓轰然一响,两个衙役就那么坐进了鼓里,一路滚到巷子尽头才停下。

大堂内除了明镜高悬牌匾下的县令老爷,堂内还另外设了一张椅子,坐着一个五官硬朗,长相英俊的年轻人。

听到外面的动静,县令赶忙出来查看,只见一个抱着剑的青衣女子和一个腰间别着把扇子的年轻人。县令一声呵斥:

“院里何人,胆敢擅闯县衙?”

那燕双贺随之从袖子里取出一枚印章抛了过去。

一看印面有郡王世子几个字,心里想着,大宁王爷除了两三个异姓王,剩下的可都是皇室宗亲,异姓王还好说,基本都集中在边疆封地,面圣的机会少,所辖势力有限,可要是得罪了皇室宗亲,那他这个七品小县令算是当到头了。

他心里暗自感叹,干哪一行都有一本念的经啊,一旦念不好,丢官下狱那都是轻的,说不好那就要人头落地。

“世子殿下,小人有眼无珠,还望恕罪。”

看着趴在地上的县令大人,燕双贺正想趁此机会挫挫他的官威,便仰着头朗声道:

“跪着吧,跪着比站着好。”

说着,两人已经走入大堂,堂内男子听着刚才的动静,已经知道年轻人的身份,早已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行礼道:

“见过世子殿下。”

燕双贺王公世家的贵族气派早已拉满,走上县衙大位,望了一眼参军大人,扯开扇子拍着胸脯沉声问道:

“阁下就是那位参军王学仁?”

“正是在下。”

“那块玉佩是在你的手上。”

“正是,既然玉佩的主人已经来了,我应当原物奉还。”

两人不觉都皱起了眉头。

“王姑娘,在下王学仁,乃道门首阳山弟子,敢问姑娘师从何处。”

见对方彬彬有礼,两人都有些错愕,安玲珑抱着剑的手缓缓松开。

“你是不是弄错了?”

王学仁脸上掠过一丝讶异。

“姑娘是说?”

见两人腻腻歪歪,燕双贺有些看不下去了,一合扇子道:

“行了行了,王参军,玉佩既然在你那儿,交给我们就行了。”

王学仁此时一脸为难,他觉得哪里不对,可又说不上来。

安玲珑心想,如果这家伙认死理捏着玉佩不给,那倒是很麻烦,不如将错就错,把玉佩要到手,管他什么王姑娘李姑娘,转身走了谁认识谁,当下打定了主意,便说道:

“弟子稷下学宫王临瑶,见过王道兄。”

王学仁一个七尺汉子差点喜极而泣,有些失态地三两步走了过来,吓得安玲珑后退两步。

“真的是你。”

堂上坐着的燕双贺皱起眉头傻了眼,心想着这家伙难道是没见过女人,一下子变得这么激动。

王学仁平复情绪,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抓着安玲珑的手,将玉佩塞在她手里。

玉佩一到手,安玲珑也没想着继续演戏,拱手就要和王学仁告辞,撇了撇眼神,示意燕尚也早点脱身离开。

燕双贺站起身来,拍着扇子叹了一口气,走到王学仁身边。

“王参军,年轻有为,日后必成大器,本世子看好你。”

燕双贺拍了拍一脸茫然的王学仁,两人转身潇洒而去。

余光瞥见两位煞星离开,县令大人跪得腿脚酸麻,站起身来扑打掉衣服上的灰土,这才刚过身,就看见王参军一副痴汉的模样,冷笑不语,一边摇头一边回到堂上。

安府后院小亭里。

深秋时节,天色阴沉。池塘里干枯的荷叶飘在水面上,几尾鲤鱼围着荷叶在水里曳尾打转,小月手里攥着些谷物饲料,坐在栏杆上,一把一把地往水里扔。

安九黎掂了掂空荡荡的茶壶,转身喊小月道:

“快过来,煮茶了。”

小月将手里饲料放回袋子里,跳下栏杆,拿起小刀来,一点一点地切着茶。

放在栏杆上的那个灰色的袋子,安九黎想起来一件趣事。

小时候他和安玲珑经常跟随父亲去江边捕鱼。他身子骨弱坐不了船,在妇女二人驾着一叶小舟到江心撒网时,他总是裹着长衫抱住膝腿,蹲在江边一棵大桑树底下,望着父女二人随着小舟渐渐远去,伸手扯下低矮的树枝,摘几颗银白的桑葚,塞进嘴里,漫无目的地嚼着。

一两个时辰的功夫,远处一个黑点满满靠近江面,父女二人满载而归,父亲总会在这时大喊:

“扶舟,扶舟。”

安九黎撒丫子跑到江边,卷起裤子,将那小船稳稳扶住,安玲珑从网里挑出一只大鱼,扔到给当时还年少的安九黎,叉着腰道:

“扶稳了,别动。”

于是,即便少年满脸江水,也不敢有丝毫动作,只是缩缩脑袋,傻傻笑着。

谁能想到,这扶舟二字,竟然就成了自己的名字。

小月将煮好的茶倒进杯子,转身又到池塘边撒鱼食。安九黎喝了一口热茶,望了一眼还在照看那颗蛋的王临瑶。便问李剑山道:

“那颗蛋真有你说的那么神奇。”

李剑山一边撅着嘴吹着杯子上的浮沫,一边说道:

“卦象上的事情,我哪里知道。”

喝了一口茶,李剑山直起身子哈气。

“我听说你会写诗,而且流传的很广。”

李剑山觉得这句话像是在挖苦他,皱了皱眉,摆了摆手,说道: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高处不胜寒,自打我涅盘后,很多关于我的故事就开始在坊间流传,很不靠谱,千万别听。”

安九黎想起一首诗,传闻出自李剑山,便问道: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剑山瞥了一眼安九黎,似信非信道:

“有屁快放。”

安九黎道:

“长安小孩子都都会念的一首诗,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这是不是你的诗?”

“美人仗剑,一听就很有意思,但我没说过这话,凡事你情我愿,有人讲就有人听,我才懒得去解释什么,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听听得了。”

“对了,我想起来一件事,我听说李剑山袖有七分剑气,我要看看。”

说着小月跑过来牵着李剑山,一顿拉拉扯扯,在袖筒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传说中的剑气。

小月失望地叹了口气:

“果然,传言是骗人的,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