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朝,元狩四年。

看着唐朝在贞观年间的辽阔疆域,刘彻心旌摇荡,目眩神迷,他血液中本就拥有的对领土的向往被进一步唤醒,上一次他有如此感受的时候,还是明太宗的故事中神迹的“世界地图”时候。

“铁器,马匹!”他喃喃,李世民虽多有征伐,但动用兵力每一次却并不算很多,仅仅依靠精锐士卒取得一场又一场的大胜。除去士卒的操练水平外,和唐朝掌握的冶铁技术、战马数量有着密切关系。

大汉也必须更加重视这两个方面——况且,冶铁水平提高,哪怕不制造兵器,也能有利于工程建设,更有助于粮食增产。

至于唐朝的各项制度,虽然看起来确实不错,但大汉并不能够随意尝试,还需要仔细考虑考虑。

“只是,”天命源自民吗?在切切实实看到李世民的辉煌功业后,刘彻再次想起了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在面对“天命”理念混乱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他对于这一套的逻辑是赞同的,可现在想来,难道天命真的是因为“民”吗?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彻只是心上思索一下,也就放弃了,可真正在重构自己的天命观的,是东汉的建立者、汉室的复兴者,刘秀。

“所以,朕原来的想法是错的吗?”

与已经在九重宫闱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对天下真正的情况缺乏了解的那些皇帝们不同,刘秀虽有汉室血脉,却是实打实生活在市井民间,自然对民情民生非常清楚。

但,这样的出身并没有让他摒弃掉汉室的天命观,甚至反倒让他更加坚定——若非天命在身,自己如何能够成就帝位、光复大汉?

他并非对民众残暴不仁,只是并没有将民纳入到天命体系中。

但是,既有神迹认可,又有切实功业打底,所以,“民”才是应该在天命认定中占据关键位置的吗?

汉朝,前元年间(汉文帝)。

刘恒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自己的太子:“第七代皇帝,是你的儿子,朕的孙子……”

被他盯着的刘启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他自己同样被这个消息占据了所有心神,什么唐太宗和他的辉煌功业,都被扔到了一边去。

“也不知道是哪家的女子能够诞育这样的继承人……”刘恒喃喃,此时他迫切希望神迹能够把这个好孙子的母亲姓甚名谁、家住何方都统统说清楚,他好给太子定下,到时候早早让他们成婚生子。

【天可汗的称号并非完全是对李世民歌功颂德的结果,在唐朝皇帝的位置上,李世民对待各族归附唐朝的百姓确实态度颇为平等。】

【而各个异族也确实是真心奉李世民为天可汗,愿意为了这一个天可汗浴血奋战,成为了唐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的对外征战中,异族将领,如贞观年间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再到开元年间的高仙芝、哥舒翰……对唐朝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而随同唐军作战的番兵同样作战勇猛,不仅对外出击,同时还协助朝廷稳定统治。】

【及至李世民驾崩,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还向唐高宗自请殉葬,被制止后,方才作罢。最后,在二人去世后,陪葬昭陵。】

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对于李世民大胆任用异族将领的行为表示赞同:“其实很多异族是可以放心任用的,又有能力,又有忠心。”就比如他自己,这几次出击匈奴,队伍里其实有不少匈奴人随同作战。

刘彻点头,对于霍去病说的事情他自然了解:“只要那些人愿意诚心效忠大汉,朕自然也能够给他们一处容身之地,若有功劳,加以封赏也不是不可以。”说起来不止李世民,之前的朱棣在靖难的时候,不是也有好几个蒙古将领嘛。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沉默,他大宋确实不敢如唐太宗这般放手任用异族,哪怕他们确实忠心。

他不是不向往如唐太宗那样君臣相和(特指异族臣子),也不是不眼馋那些能力出众的异族人士,但经过晚唐的腥风血雨,再加上此时的大宋并没有成功一统天下,他的底气到底没有那么足。

赵光美叹息:“终唐一朝,番将任节度使者八十五人,中书二十三人。”这样的规模,实在是庞大,也当真是大胆。而顶层的文武官员如此,更别说中下层官员了,特别是后期唐朝的军队中,番兵占比更是快速增加。

【而征讨高句丽一事,其实也不过一个必然结果,只不过李世民的御驾亲征让这次征讨变得更加特别。】

【隋炀帝虽然滥用民力,但他对于高句丽的认识确实是正确的。】

【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就一直在反复横跳,希望通过扶持各种力量维持中原的分裂态势,维持自己称霸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地位。】

【“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而在隋朝建立,国力不断发展的时候,高句丽又停止了和隋朝的来往,转而向南陈朝称臣,并向北联络突厥。】

【而抛开高句丽自身的野心和谋划,单看高句丽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它必须被中原王朝所掌握,否则便是将一个关键让给了其他可能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国家。】

【比如,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有野心的人就进行过尝试。而这个尝试在数百年后还将屡次出现。】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目光炯炯地看着他的大臣们,朕就说要打高句丽,你们看,这是没错的!

顶着李世民的目光,魏征道:“陛下,虽有神迹为证,但征讨高句丽还需从长计议,切不可劳民伤财……”

“朕知道,朕只是想要把时间提前一点,不要等到十九年才发兵。”李世民叹了口气,平行时空的杨坚和独孤伽罗发现了问题,他这个当事人更不可能没有发觉。

十九年,自己的身体自己了解,一贯有着风疾的隐患,虽然近些年并未犯过,但近些年的征战到底还是对身体有影响。而到了十九年,自己的身体还好吗?

况且,记录只到二十二年,那自己大约也就是二十二二十三年了。

“而且,”他无视掉那些明显对自己御驾亲征不赞同的眼神,接着陈述理由,“神迹也说了,高句丽本身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紧接平原,朕怎可将这样的地方拱手让人?”

杜如晦等人叹气,只得认下了皇帝的想法,毕竟,现在仔细一看,那块地方还确实十分重要。只是,御驾亲征的想法,他们一定会让皇帝打消的!

明朝,洪武年。

“明朝万历年间?”朱元璋眉头一皱,怎么就扯到了他大明身上?居然会有野心家尝试从高丽——按照如今的地理位置,确实是高丽——从高丽入侵大明?

“那个万历怎么当皇帝的?是咱大明衰落了吗,不然怎么随便几只狗就想要称王称霸了!”朱元璋把怒气洒到了万历身上,必然是他没有干好,要不然不会有人胆敢生出这样的心思、还付出了尝试!

朱标安慰:“爹,神迹用的词是‘尝试’,想来那个有野心之人并没有成功,我大明还是守住了高丽。”若是成功了,用的词大约就不是尝试了。

朱元璋这才暂时放过了万历,转而思考起是哪来的胆大包天之人:“想要从高丽入侵大明,那应当不是蒙古那些人,也不是中原之人。”这两方都没必要走高丽绕那么大一个弯子,那剩下的,只有……

朱元璋把目光移向了那个朝鲜东边的岛屿:“倭国!”他露出了狰狞的微笑,一眼看过去只让人觉得寒气阵阵,“这倭国还真是国小心不小,居然还想染指中华。”虽然之前从神迹上看到过,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和国家,但毕竟离大明最近的就是这个倭国了。

“那个倭国不是有金矿银矿之类矿产吗?”朱元璋提起之前神迹播放的内容,当时他们就已经定下了计划,打算等时机成熟就去倭国开采,现在计划要变上一变了,“之前咱还秉持着上国的仁德,只想要那几处矿产,如今看来,咱最应该做的,还是教一教他们什么才是仁义礼智信才行,教化属国也是上国的责任啊。”

【长安天子的光芒从长安笼罩各地,就如长安城西北开远门的石碑上的那句话:西极道九千九百里。】

【从这里出发,往西而去,九千九百里,都是唐朝的土地,唐朝的百姓们可以放心在此行走。】

【唐朝的辉煌还在继续,但李世民的岁月停止在贞观二十三年。】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李世民病危,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

唐朝,贞观年间。

“二哥!”长孙皇后紧紧握住了李世民的手臂,泪水涌出,声音都在颤抖。二十三年,李世民那时候也不过五十余岁啊!而且,病危,那就说明二哥是因病而亡,“从今天开始,二哥你必须开始保养身体!”什么十九年的御驾亲征,想都别想。

同样哭成泪人的还有李承乾、李丽质、李泰,哪怕距离二十三年还有很远,但他们如何能够接受宛如天神般的耶耶就此离去?

在场的重臣们有一个算一个,也都眼眶泛红,泪水流淌。

倒是以往都是第一个哭出来的李世民,此时十分平静,他先是安慰长孙皇后,又安慰儿女,再劝慰大臣:“贞观二十三年,观之神迹,朕的理想也都已经实现,并无遗憾,诸卿当为朕感到欣喜才是!”

劝完,他又轻声和长孙皇后说话:“想来观音婢应当能比朕寿数更久一些,朕走后,万万不要为此伤了身体,朕希望你能够得享天年……”

【李世民不过五十余岁,去世如此之早,还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而这又与三个方面有关。】

【一方面,是他早年四处征战带来的种种隐患。】

【虽然李世民征战期间并未受过大伤,但作战时期高强度的身体消耗,加上饮食无定、昼夜不休,而征战时间又很长,如此一来,埋下的隐患其实非常大;】

【另一方面,则是李家遗传的疾病问题。】

【李家很有可能遗传有“风疾”,亲征完高句丽后李世民就发过病,而其后的唐高宗同样有着疾病发作的记录,唐高祖同样晚年饱受这一疾病的困扰。】

【这一疾病带来的痛苦非常大,头疼晕眩、抽搐、痉挛、肢体颤抖都只是发病的常见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半身不遂等问题。】

【最后一点,就是在贞观年间李世民遭受过多次心理上的打击,这样的打击促使了他身体的衰败。】

唐朝,武德年间。

“风疾?”李渊坐直了身体,毕竟这和自己的性命息息相关,自己晚年同样饱受困扰,“头疼晕眩、抽搐、痉挛、肢体颤抖……”李渊每念一句,声音就颤抖一分,念到最后,甚至无法继续。

无他,这些症状只是看起来,就已经足够惨烈。李渊完全无法想象自己到时候是怎样忍受下去的。

与李渊不同,李世民更关心的还是第三点:“心理上的打击?”究竟是什么打击?李世民有了不祥的预感。

【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因病驾崩。】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重,崩逝于立政殿,年三十六。】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重庆)。】

【而在这次谋反中,魏王李泰同样牵涉其中,被降封顺阳郡王,安置在均州(湖北丹江口)。】

【贞观十七年,还是这一年,长乐公主李丽质病逝,年二十三。】

【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卒于黔州,年二十六。】

【其后,被李世民亲自抚养的晋阳公主李明达病逝,年十二。】

唐朝,贞观三年。

方才还安慰长孙皇后,希冀于她能在自己走后不要悲伤过度的李世民一时间失去了所有言语。

耶耶六年后驾崩……这一点就足够伤心了,虽然他们父子之间横亘着玄武门,但终究还是有着父子之情的。

可这件事和后面的这一系列比起来,都不算什么了。

十年,观音婢就病逝了?不过三十六岁?

还有高明,他为什么要谋反,为什么青雀也会牵涉其中……

李世民神色恍惚,满面茫然,一时间觉得自己仿佛身在最险恶的梦境。

————————

————————

朝鲜在明朝刚开始还叫高丽,是洪武二十多年才改名朝鲜;

高句丽在南北朝乃至隋朝其实一直在反复横跳,而且那块地方确实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