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并不是所有人的人都是范仲淹。
除了范仲淹表达了极致的欣赏之外,其他几个在场的同朝大臣,都没有表态,他们都看向了张鲁,想等待皇帝说话,这些人可都是人精啊,遇到庞统这样带着明显‘瑕疵’的人,还是要皇帝来决断吧。
张鲁其实也纠结了半天,从庞统进来这个大殿后,他只看了一眼,就有点不舒服,可能这个长相确实容易让人升起一股生理性的难受吧。这只是个殿试罢了,更别说以后为官,若还是中央官员,就要天天对着看了,那岂不是太难受了!
但是吧,庞统个人能力确实没话说:首先人家初始卷纸都额外引申到军事层面上去了,算是超额完成答卷。若是科举制度有附加分的话,庞统肯定是唯一一个附加分都满分的选手。
然后刚才的殿试更是不卑不亢,对答如流,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甚至是国策,所有回答都没有问题,甚至都不需要思索太久,彷佛就像是庞统在荆州跟几个亦师亦友的名士们聊天一样,轻松自在,都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啊!
所以,张鲁非常纠结,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能先摆了摆手,对着臣子们说了一句话:“此人倒是才思敏捷,只不过这确实生了一副丑怪皮囊,不好评判啊,算了,暂且搁置一旁,朕稍后再思索一番再说吧。”
范仲淹本想开口说话,但是眼见下一个考生都要进来了,也没有说话,只能先继续殿试流程下去了。
其实这不能怪张鲁,这是人之常情,庞统在三国历史里的仕途也不太顺利。出生荆州大家族庞家,跟荆州名士庞德公也是叔侄关系。闲日里论道讨论天下大势的可都是黄承彦、诸葛亮、徐庶这等一顶一的大才。
而且,庞统自己也是非常有本事的,本就是智计百出的奇策军事,治理地方当然也是一等一的好手(只不过庞统本人不屑于当地方官罢了)。然后庞统还顶着凤雏名号出道,按理来说,这样的人才到哪里都会被重用才对!
但是事实恰好相反,庞统的仕途不仅不被重用,而且换了几个主子,都有些郁郁不得志……
首先他在孙权那里时候,也是不得重用,只有跟他关系好的周瑜、鲁肃了解他能力,不过向孙权引荐,孙权并不太感冒,总觉得此人丑怪,难有大才。至于后面庞统在赤壁之战中献连环之计,也算是报答周瑜、鲁肃的小小恩情了。
赤壁之战之后,庞统就经介绍来到刚得到荆州的刘备这里。不过也很遗憾,刘备这种白手起家、纯草根班底的领导都嫌他丑,只让他当一个县令。后面要不是诸葛亮亲自引荐,估计庞统也证明不了自己了。
类似于这种的事情同时代也有不少呢,比如,当年益州的张松去找曹操献益州地图,不就是因为自己长得丑被曹操给嫌弃一顿,然后撵走了嘛。若不是这样,曹操很可能就进军益州了,三国可能也就没其他人什么事情了……
只能说,因为长得丑而得不到重用这件事,其实是避免不了的,别说古代了,现代都是这样!
可为什么张鲁最终还是让庞统当了榜眼呢,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当天殿试完之后,范仲淹等到众大臣都走了。
专程留下来对着张鲁说了一句话:“人之丑俊乃父母所生,无法变也;但贤才品德皆后天所学也,然相貌俊美者多之,贤才能臣者少之,陛下切勿以容貌之丑怪,而否定其满腹经纶矣……”
也正是这句话,让张鲁产生了动摇,前面说过,张鲁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听人劝,不独断朝纲。他也知道范仲淹是为了蜀国好,也知晓庞统丑陋的外表下,是掩盖不住的才华!所以,张鲁思考了许久,打算让庞统进入二甲试试水平!
范仲淹的这番话只是第一步,没有淘汰庞统,但真正让庞统进入一甲成探花的还是从荆州寄来的一封信!
此封信是蜀国尚书令法正寄过来的,比张富的那封晚了个几天。法正在信中没什么大事,只是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庞统!
庞统之前就是荆州人,跟徐庶等人交好,而徐庶比他们都年长几岁,被张富征召,屡有功绩,现在已经在蜀国站稳脚跟了。而徐庶得知庞统参加考试的消息比较晚——主要是庞统并没有告诉其他人,属于自己偷偷摸摸就上了!
主要庞统也是想靠着自己的力量证明一下自己,否则,以黄承彦、庞德公包括司马徽等名士在荆州的力量、在天下的影响力,庞统这个科举也差不多跟杨士奇一样,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压力,一路保送了!
至少张富提前得知庞统参加科举,张富就会亲自跟老爹说,让庞统进一甲,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所以,庞统谁也没有告诉,就自己参加考试了,进入殿试之后,他也是到了成都被故友认出来了,徐庶才知道了这件事。同时,庞德公等人也都知道了,他们便想拜托徐庶跟张鲁说上一二,稍稍照顾一下自己侄子。
主要是庞德公等人都是清流名士,也是学宫老师,他们亲自去跟张鲁说有点丢面子,也有悖于他们清流的人设。所以,他们就找到了已经在蜀国站稳脚跟,同时整个人又重义气、热心肠的徐庶。
徐庶接到消息后,也是欣然答应了下来。不过,他又怕自己人卑言微,越级向陛下请示,可能没啥作用。于是,徐庶又找到了法正,想让法正辛苦一下,能够写封信向陛下引荐一下庞统!
法正在荆州也有好几年了,对于庞统的名声其实他也听过的,而徐庶是什么样子的人法正也了解,若庞统没有真才实学,徐庶肯定不会引荐的。就这样,这层关系网就跑到了法正这里,让法正来寄出了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