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郫都这两天,热闹非凡,刚刚送走了越国和秦国的使臣,郑国的密使和墨宗的集合接踵而来。

郑国之所以是密使,是因为这是郑君乙悄悄派出的使节。因为郑国的情况是臣强主弱,郑国君臣互杀多次,目前太宰辛把持着郑国的军政大权。

韩国在尚未立国之前,就盯死了郑国这块肥肉。

当时魏、赵、韩三家刚刚灭掉了智氏,在瓜分智氏的土地时,韩国臣子段规就强烈建议韩康子韩虎,一定要分得成皋之地。

成皋之地,也就是后世的虎牢关、泛水关。

成皋之地位于山川交错之地,南临嵩山,北靠黄河,东边一马平川,西边山岭交错,是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具有天然的军事地理优势。

韩国一定要分得成皋之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吞并郑国。

从韩康子虎开始,历经韩武子启章、韩景侯虔、韩烈侯取、韩文侯猷,直到现在在位的韩侯屯蒙,至今约有八十余年。

八十多年来,韩国历代君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郑国不放松。

郑国曾经是春秋小霸,实力也不输韩国,在几十年的撕逼中,郑韩两国屡有反复,各有输赢。

诚如那句话说得一样: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郑国君臣内部高度不团结,经常发生臣子弑君,君主杀臣这样高级别的内讧,国力不断削弱。致使韩国一步步蚕食,如今的郑国只剩数城之地。

郑国之前一直是抱死魏老大的大腿,寄希望于魏老大能保护自己。但在三晋同盟与郑国之间,魏老大选择了偏袒韩国。

魏赵发生矛盾期间,赵国曾短暂出兵帮助郑国对抗韩国。

但对于魏、赵、韩而言,三晋关系始终是优于其他国际间关系的。当三晋关系回暖,郑国又成为弃子,变成利益交换的物品。

郑君乙在想明白这层利害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魏、赵根本靠不住。

既然魏、赵靠不住,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郑君乙将目标瞄准了战国新贵,新生的汉国。

汉国是晋国公子俱酒建立的,晋国是被魏、赵、韩三家瓜分的,汉国天然与三晋是死敌。

韩国既是汉国的死敌,也是郑国的死敌;汉国是姬姓诸侯,郑国也是姬姓诸侯,这样郑国与汉国就找到了互信互助的政治基础。

郑国密使此来,目的就是要寻找新生汉国的帮助,维持摇摇欲坠的国家,伺机进行反扑。

汉国君主俱酒亲自接见了郑国密使,对其好言宽慰,然后着令太尉吴起和兵部,进一步商议帮助郑国事宜。

俱酒作为穿越者,对韩郑之间的关系有着“上帝之眼”般的先知先觉。

按照正常的历史走向,就在韩屯蒙任内,郑国的都城就被韩国给攻破了,然后郑国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俱酒明白一件事,韩国的真正崛起,就是在吞并郑国之后。

目前韩国虽然削尖了脑袋挤进了中原地区,但韩国东部、北部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国土面积狭长,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保持并延续郑国的国祚,拖住韩国崛起的后腿,符合穿越者一统天下的利益。

如果放任韩国吞并郑国,使韩国占据郑邑等中原膏腴之地,韩国将进一步强大,不利于将来穿越者的统一大业。

是故,俱酒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必须帮助郑国,进一步将中原地区碎片化。中原越乱、越有利于穿越者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同时也能将韩国的兵力拖入泥淖,为新生的汉国争取更长、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

子午谷大捷之后,军报迅速传到俱酒的案头。

俱酒综合分析,认为这一伏打得好,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短时间内汉国的主要敌对势力,无暇西顾。

俱酒命令太尉班师,但吴起却在子午谷中延缓了十数日,他要等等爨襄。

在古代军事斗争中,投降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

一种是挟胜来归。在投降之前,还要反击一下,打几个小胜仗,令对手感到头疼。然后以此为条件,争取最优的谈判方案,然后投降。

如果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的话,还会进一步增加谈判的资本。

另一种是穷途来投。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前来投奔。这种时候,投降者没有任何谈判的资本,心态如履薄冰。

吴起给了爨襄机会,但爨襄没有珍惜。当他带着残军在子午谷北端,遭到秦军猛烈反击之时,他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

在这秦岭密林之中,魏国是回不去了。即使回去,丧师之辱,魏侯不可能不对其进行追究。

而且,死了这么多三晋子弟,无论是魏国国内,还是三晋层面,都必须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打了败仗的爨襄,再合适不过了。

类似的例子在魏国不是没有过,翟徒惨死狱中,逼走吴起的故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最为重要的是,残军开始断粮了,这很要命!

爨襄无奈,率领残余的八九百残军,垂头丧气地折向子午道南端。

还是在上次的地点,还是一样的情形,吴起远远地站在小山顶上,望着垂头丧气来归的爨襄,一言不发。

爨襄羞愧难当,匍匐在地,久久不能发出一语。

吴起手拂短髯,长叹一声:“爨老弟,何来迟也?”

言毕,在亲兵护卫之下,亲自走下山岗,扶起狼狈不堪的爨襄。

爨襄羞愧到不能抬头,低低说道:“弟学艺不精,御军无方,愿重归太尉麾下,重修兵法。”

吴起道:“起亦有此意!吾弟此来凌乱,起亦不好向汉侯举荐。不若暂入汉水军校,敛心静气,刮摩淬励。”

至此,三晋联军武关偷袭行动,全军覆没,除了葬身七里沟万余冤魂,有大约八千士卒被俘。

对其中的精壮之士,吴起采用掺沙子的方法,分别编入各地军中。

对一些受伤之人,交由各郡守打乱安置,安置到各大矿场、不涉密的手工作坊、水利工地、造船厂等地。

头三年按战俘对待,只管吃喝,严密监视。并对这些人实行积分制管理,积满一定分值,便可恢复自由之身,并且积极为其介绍当地女子,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使之在汉国扎下根来。

在战国这个杀戮横行的年代,这些战俘能侥幸活命,已经是烧了高香了。

再加上安置方式非常科学,不利于这些人抱团闹事,故而此举又一次为汉国增加了人口,促进了生产,无形之中进一步提升了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