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问出口的话,最终都随着夕阳落下,渐渐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晚上余小姨从镇上回来,就觉得乔玉有些闷闷不乐的。
余小姨去做饭,往外头看了好几次,都看到乔玉坐在堂屋门口一个人发呆。
余小姨心里打鼓,以前就是遇到再麻烦的事,也没见乔玉这么沮丧过。
乔玉过手的事儿都是成百上千的,这要是换个人,手里拿着大几百上千块钱,那心都得跳快几拍。
但乔玉从来都没有过,她不管什么时候看起来都干劲满满,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余小姨做一顿饭,起码透过厨房和堂屋的小门,看了乔玉十几次。
最后连乔玉都察觉到余小姨的目光了,扭过头去问余小姨:“小姨,怎么了?”
然后站起身来:“是不是要人帮忙打下手?我洗个手,这就来。”
“不用……”余小姨话音还没落,乔玉就已经起身去院子里打井水洗手了,余小姨也就没阻拦,说道,“帮我把葱花切了吧,一会儿撒在汤上。”
“嗯好。”乔玉洗完手过来,也不用余小姨怎么说,眼里看到什么活儿,做就是了,这对她来说是轻车熟路。
余小姨见她做事儿还算麻利,心里寻思应该也没什么事儿。
不多时,晚饭做好了,刚摆到院子里的小桌上,青杨就回来了。
后头还跟着一堆伙伴呢。
大牛二牛,辉子栓子,还有小玉几个也在。
“你们今天这是做什么去了?”乔玉好奇问道,一边去堂屋桌上切了个大西瓜,“刚从井里捞上来的,还凉着,过来吃。”
几个孩子嘻嘻哈哈凑上来,一人捧了一牙西瓜,就蹲在堂屋屋檐下啃起了瓜。
辉子是几个少年里话最多的,一边吃瓜一边说话都没问题。
“乔玉姐,青杨可真厉害,弄到了塑料膜,咱们又把大棚给搭起来了!今年冬天也有大棚菜吃!”
钟斯年留下的那两个大棚,之前因为塑料膜的使用寿命到了,加上风吹日晒的,损毁了不少。
之前青杨忙着中考,也没多少时间去拾掇,这回中考结束,青杨就叫了这群小伙伴一块儿上山帮忙。
“有大棚菜好啊,咱们冬天也能吃到青菜,我家一到冬天就是萝卜白菜茄子干,吃得人都麻了。”
“是啊,自从青杨哥管了这个大棚之后,每年冬天都给咱们分菜,真好。”
乔玉心里偷乐。
青杨那两个两分地的大棚,能种多少菜啊。
分给村里的菜,有一大半都是她从现代“偷运”过来的。
按说这种事儿,村里有经验的老人一看就能知道——一分地能收多少菜,庄稼人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但是吧,乔玉这送菜也不是把大家伙儿叫起来一块儿送,送了多少,送了什么,都明明白白的。
她是隔三差五,今天送这家,明天送那家。
大家心里就没数。
再加上这个大棚吧,都听姚金宝说了,大棚技术好,蔬菜长得快长得好,还不怕冬天下雪。
那这长得快,长得好,到底比地里头的快多少,大家心里也没谱。
再加上那两个大棚在山上,谁没事儿也不往山上跑,所以一直也没人对这个大棚菜的数量产生怀疑。
不仅不怀疑,大家心里还有点儿愧疚——
每次乔玉送菜,说的都是去城里卖没卖完的,反正也搁不了多久,就分给村邻吃吃。
冬天蔬菜少,虽然大家不清楚为什么夏天那么多菜都能卖出去,反而冬天的菜卖不出去,但大家心里都悄悄地念过——要是乔玉家的大棚菜卖得不好就好了。
那样村里人就有大棚菜吃了。
青杨把两个大棚收拾起来了,余小姨也特别高兴。
她去年是第一年在老宅过年,不仅没觉得冬天物资不丰富,反而今天吃锅子,明天吃炖肉,后天兴许还能炖个鸡汤吃。
绿叶菜更是少了谁家的都没少了自己家的,吃着那叫一个舒坦。
“这大棚菜确实是好,我以前冬天光吃萝卜白菜,有时候还裂嘴角,嘴里长泡呢。”余小姨说着心有戚戚焉,“那小泡碰碰不得,疼起来真叫人叫苦。”
“去年冬天吃多了菜,连溃疡都没长,手指头也不起皮了。”
孩子们还没想到这茬,光想到好吃了,现在听余小姨一说,可不是么,这大棚菜是真的好啊!
“要是在山下也建几个大棚就好了,这菜肯定好卖,价钱比现在高三倍不止。”小玉说道。
她也是村里卖冰柜大军的一员,现在村里的孩子,甭管是卖冰棍还是卖糖豆,也不管上没上过学,那算账都是一等一的厉害。
辉子妹妹九月份才上学前班呢,现在一百以内的加减法都会了。
“这么说来,这大棚菜是真的好啊,又好吃,又对身体好,还能挣钱!”
“就是不知道建个大棚贵不贵。”
大家叽叽喳喳地说着,就看向青杨,论这事儿,没人比青杨更有经验了。
青杨乐呵呵的:“还行,今年塑料膜的价格稍微有下调,我们要是建大棚,要的多,估计还能跟人家厂里谈谈。”
“竹条竹竿和压边角的石头,这都是现成的,就是要技术,这大棚温度高了也不行,菜都闷死了,还得通风,怎么控制温度,通风通多久合适,那都得慢慢研究。”
青杨一摊手:“但我马上要去县里上高中了,估计是没时间弄了。”
大牛他们按照青杨的要求帮忙打点一下,那是没什么问题,但是青杨不在,让他们学会看各种温度、湿度、通风量的数据,来决定要做什么,那可真是有点为难人了。
不过到底是群孩子,这世上有趣新鲜的事儿多了去了,不做这一桩,总有另一桩,大家也没遗憾多久。
只是纷纷让青杨好好安排:“我们冬天吃青菜可就靠你了,青杨!”
只有乔玉,听见孩子们的讨论,心里开始盘算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