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是“蜀汉四英才”之一,对蜀国贡献不小,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死后,费祎就升官了,一上任,就盯上了内政,就像范仲淹说的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费祎死后,跟诸葛亮一样,家中一贫如洗,的确是好官。
可惜姜维不懂,就算解释也未必能理解,费祎干脆不解释,咱使绊子。
姜维那边要兵,刘婵也干脆:“给!”费祎来阻止,刘婵更干脆:“把兵赶快再调回来。”费祎离刘婵太近,每次派出的兵刚出操场,又被赶了回去。就这样,姜维手里的兵一直没超过一万。
这点兵,打防守都不够,姜维却坚持打冲锋,姜维是真的苦,可更苦的还在后边。
费祎突然就被人杀了,宦官黄浩替补,于是刘禅身边从唠叨换成了恭维。
姜维这边刚刚手握军权,还没享受自由的空气,黄浩那边就天天哄着刘婵,想把军权弄给自己的亲戚。
姜维这一身冷汗,根本不敢去见刘禅,就算大军没吃没喝也不敢去要。后来没办法,姜维干脆领着大军种地,收种季节当农民,农闲时候去打!
所以,尽管姜维天天闹北伐,司马昭也没怎么担心。
但这次不同,他要灭蜀,就得过姜维这一关,这块石头虽然伤不着人,但要搬开他,也不那么容易。
司马昭没敢大意,花心思准备了两年多,结果找群臣一商量,集体反对,只有一个人赞成,这个人叫做钟会。
钟会从小就才华横溢,智慧不凡,而且擅长玄学。后来做了司马师的幕僚,跟着司马师出征,经常出些怪招,被人比作张良,其实更像陈平,可见能耐之大。
再后来就成了司马昭的心腹。倒是给司马昭贡献了不少谋略,但这家伙妒忌心太强,怂恿司马昭误杀了好几个文人,搞得司马昭经常前脚杀人,后脚后悔,所以司马昭对钟会的为人非常了解。
这次伐蜀,除了钟会,司马昭还选了两个人,一个叫邓艾,另一个叫诸葛绪,是唱配角的。
邓艾出身寒门,从小聪慧好学,擅长水利,喜欢兵法。可出身不好,也没人推荐,委屈了几十年没啥作为。后来当地兴修水利,邓艾就跑去帮忙,很快就得到重用,并被派去洛阳汇报工作。
到了洛阳,邓艾就遇到了人生的贵人,这个贵人是司马懿。司马懿相中了邓艾,给他安排了东南一大块地搞屯田备战。邓艾的优势一下子发挥出来了,搞得有声有色。
后来的“淮南三叛”,不但粮草给的足,还因为熟悉环境,出了不少主意,就这样进了军事机构。
东南安定了以后,邓艾被派到西南去抵御姜维,两人大大小小打了十几场仗,邓艾就没输过,所以这次灭蜀就选中了邓艾。
为什么要选诸葛绪呢?因为需要一个断姜维后路的人。
这次进川就两条路,一条是走汉中,这条道很近,但双方都重点防守。另一条是走陈仓过祁山,就是当年韩信走的那条道。当然这条道又远有险,不适合大军行动,是条出奇兵的路。
这次会议,钟会力挺司马昭,赢得了主帅的岗位,邓艾反对,成了偏将。
公元263年8月,三路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钟会领兵十万入汉中,是主攻。邓艾领兵三万出陈仓,虽然是奇兵,但这一路姜维经常跑,所以这支奇兵用来牵制姜维。诸葛绪领兵三万,断姜维后路。
这样一来,奇兵成了正兵,正兵倒成了奇兵。姜维和邓艾正对垒,汉中那边就被钟会突破了,姜维也没心思纠缠,回马就去汉中,又去堵钟会了。
当年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就回马汉中,只要汉中守住了,街亭那条路魏军就不敢冒进。一个是路远坑深,进来的只能是孤军,胆敢去攻成都,只要汉中再回马成都,就能把魏军包饺子。所以诸葛亮退守汉中以后双方就不打了。
可姜维不是诸葛亮,管不了成都的防御。所以姜维这边对垒钟会,却祈祷邓艾别去成都,搞得心里天天念叨“摔死邓艾,摔死邓艾!”
邓艾不但没摔死,还奇迹般的到了成都,眼看钟会这边都没信心,打算退兵了,邓艾却把成都拿下了。拿下的关键是刘禅就没抵抗,直接投降。还发了一道圣旨,叫姜维也投降。
这个诸葛亮的徒弟,接到圣旨就投降了。
战后,邓艾居功自傲,忘记了自重,被习惯妒忌的钟会给诬陷了,钟会又被姜维怂恿造反,和姜维一起死于乱军之中。至此,蜀国灭。
灭了蜀国后,就剩下不起眼的东吴了,拿下东吴只是时间问题,关键问题是这一战下去,到底是给曹魏打工,还是给自己挣家当?
可惜司马昭还没想清楚,就病死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故,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的一切,包括晋王的称号。
司马炎虽然生在乱世,但他的童年却奇迹般的躲过了乱世。司马炎生于公元236年,司马懿征辽东的时候司马炎还不记事,等到“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炎已经14岁了,中间这段相对太平的日子,司马炎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不少,包括伴了一生的性格。
有趣的是,司马懿的老婆动过刀,司马师的老婆挨过刀,司马昭的老婆没动过刀,也没挨过刀,于是两个儿子除了血缘,几乎在没有司马家的遗传!
司马炎的母亲叫王元姬,是司徒王朗的孙女。这个司徒王朗在《三国演义》里也就跑个龙套,纯粹是诸葛亮的道具。其实历史上的王朗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经学家,而且着作还不少。
王元姬从小很聪明,很善良,很有礼,做事很有分寸。据说八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这性格带儿子,于是儿子也就这性格。
司马炎不像父亲那样常年征战沙场,所以性格里也没有那种果敢和霸气,这也注定了三国归晋的皆大欢喜。
公元266年,曹奂禅让,司马炎即帝位,国号为晋,建都洛阳,西晋历史由此开始!
新皇帝司马炎闪亮登场,拜天、拜地、拜祖宗,大赦天下。
该平反的平反,该升官的升官,有冤的发补偿,没冤的发福利。一改前朝尔虞我诈的江湖场面,司马炎要以仁义治国。
当然,仁义也得是骨子里带来的,可别拿刘备扔阿斗这一招糊弄,这连狼外婆都骗不了。
幸好司马炎是本色表演,操作起来也不难,首先是安抚人心。那些官老爷比较好安抚,只要不抢他们的利益。天下百姓也好安抚,只要能给他们一条活路。
于是司马炎使了一招“无为而治”,简单点说就是画个圈就不管你们了,只要不出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用官方的话说就是“不扰民,不施压!”
当然除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轻商、厉行节俭这些常规手段外,还得给老百姓松绑,不能捆的太紧。
前朝那就是一个吸血的江湖,有的像蚊子一样吸,有的干脆拿着针管吸。这些伤天害理的事,善良的司马炎肯定不能干,于是干脆把前朝的法律拿过来,该删的删,该改的改,千刀万剐之后,整容结束,一下发,这就是新法。
新法很完美,上到朝臣,下到百姓都很支持,所以西晋初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口更是迅速增长,天下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