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两晋南北朝 > 第67章 差距在哪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450年,拓跋焘刚砍完崔浩,南朝宋就兴兵北伐,乱拳砸向中原。

边关告急,拓跋焘的第一反应就是:后悔,不该杀崔浩。倒不是拓跋焘境界高,会自省。而是到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冲动了。

南朝宋之所以挑这时候北伐,是因为以前吃过崔浩的亏。崔浩自比张良,战略谋划确实厉害,曾经以一招“退避三舍”,打的南朝宋狼狈不堪。所以,崔浩不死,南朝宋不北伐。

其实,南朝宋的目标也不大,就想要回中原,可人穷志短,要了几十年,就是要不回来。中原是刘裕留下的遗产,不要回来,太丢面子。

想当年,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拿下后秦,结果一转身,长安没了。一闭眼,中原没了。搞得刘裕有点死不瞑目,但还得瞑目。因为有了刘义真和刘义符这两个败家子,就算刘裕活过来都没招。这哥俩一个贪财,一个贪玩,就没把江山当回事。

碰上个不讲究的拓跋嗣,趁人家举丧的功夫,就把中原搂了去。为这事整个南朝宋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唯独新皇帝刘义符没当回事,照玩不误。几个辅政大臣实在看不下去,私底下先商量,再去请示太后。儿子不争气,太后也没办法,含着泪点头,同意废掉皇帝。

公元424年6月,趁刘义符乘船郊游,檀道济和徐羡之带兵上船,强行把刘义符抬上岸,收了印玺,然后废为营阳王。没几天就砍了他,同时,偷偷派人去砍了刘义真。不砍不行,按顺序,得轮到刘义真接班。

可要让这家伙上台,长安那一幕还得在建康上演。先不说江山能不能保住,至少谁家有个漂亮媳妇肯定是保不住,所以刘义真必须死。处理掉这俩活宝,就派人去接刘义隆进京。因为按顺序,轮到刘义隆接班了。

刘义隆生于公元407年,遭遇跟西汉的汉文帝刘桓比较相似,就连死后给的谥号都是“文帝”。

当年,刘义隆的母亲嫁给刘裕,纯属应急凑数,不小心就有了刘义隆,但母子俩都不受待见。刘义隆3岁的时候,母亲不小心惹恼了刘裕,被逼死了,留下个不受待见的刘义隆。3岁小孩,创伤得多大,从此,刘义隆骨子里就留下了惊恐和多疑。

三叔刘道规宅心仁厚,看孩子可怜,就抱养了刘义隆。虽然刘道规没儿子,但刘道怜的儿子刘义庆过继给了刘道规,所以刘义隆没法过继,纯属抱养。

刘义庆比刘义隆大5岁,天资聪明,智慧过人。在刘道规和刘义庆的影响下,刘义隆变的知书达礼,宽仁厚重,而且特别爱学习,读了不少经史。

等到刘义隆7岁的时候,刘道规死了,刘义隆只好回到刘裕家。可刘裕常年征战,既没时间辅导,也不带他去战场磨练,所以刘义隆一直没机会接触军事。这给刘义隆留下了一个缺憾,就是不太会用兵。

虽然打仗不行,但治理的本事跟刘道规学了不少,而且有主见会决断。为了外派,刘裕还专门考核过刘义隆。

刘裕登基后,想给他安排工作,可又不放心,得考核一下,于是把他派到监狱去断案。刘义隆简审快结,三下五除二,就去交差。评分结果:满分。刘裕很满意,给了个荆州刺史。

这时刘义隆才14岁,别看年纪小,可能耐不小。上任后,按刘道规的治理办法,照猫画虎,萧规曹随。几年下来,荆州治理的有模有样,无可挑剔。

正当刘义隆这边干得起劲,朝廷突然就来个调令,要他回去当皇帝。两个活宝被砍这事刘义隆也知道,可当皇帝这事没敢想。就算想也得先弄清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谁知道回去了会不会挨刀。这帮人连皇帝都敢砍,还有什么不敢干,一群疯子。

当年的汉文帝刘恒也是这心思,一路上都提心吊胆,小心翼翼。路边穿出个兔子,都得绕周围搜好几遍,免得突然冒出个无名刀客,丢了命都没法理赔。等到离长安五十里,就赶紧停下,派舅舅去打前站,看看这难度。

现在,刘义隆也遇到这事,单选题,必须得去。几个心腹一商量,就照汉文帝的标准安排。这回走水路,坐船,不怕兔子,就怕鱼。鱼在哪冒头,哪片水域就得挨几刀。刘义隆卧榻周边,更是全天护卫,数尺之内不准外人靠近,除了几个心腹。等到离建康三十里,停船,打前站。最终有惊无险,功德圆满。

公元424年,刘义隆登基,但心里很不踏实,赶紧先给几个辅政大臣升官,都是疯子,千万别惹他们犯病。可几个辅政大臣不这么看,都认为自己是蚂蚱,就怕刘义隆秋后算账。

辅政大臣有四位,除了檀道济,其他蚂蚱都拴一条绳上。檀道济是武将,平时都戍边,不在京城,虽然参与了政变,但没参与谋划,况且也没跟其他几位抱团,所以不担心秋后之说。

其他三位就没这么踏实,手上都沾了血,功过都是新皇上说了算,眼前是升官了,可秋后呢?于是几个人私下商量,把荆州弄到手,万一到了秋后,好歹能挣扎几下。

大蚂蚱是徐羡之,首辅。能耐一般,但资格很老,刘裕起事前俩人就是战友,后来一直跟刘裕混。当年刘穆之死后,徐羡之顶班替刘裕充当朝中心腹,后来刘裕把老战友都折腾光了,托孤的时候就选他当领队。

徐羡之趁刘义隆刚离职,赶紧把荆州刺史的位子给了谢晦。刘义隆刚上台,小胳膊比蚂蚱腿还细,只好同意。

谢晦是谢安家族的后人,既没有谢安的驾驭能力,也没有谢玄的指挥能力,但谋划能力很厉害,是个难得的参谋。当年刘裕打后秦,十个计谋有九个都是谢晦贡献的,这能耐没人比得上。可就是没独立干过活,跟马谡一样,挑不了大梁。让他当荆州刺史,徐羡之可真是会选搭档。

其实徐羡之除了眼光不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可用之人。虽说还有个傅亮,可这家伙就两样本事:会拍马屁,会写字。当年傅亮连夜跑回京城,劝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刘裕,后来又亲自写禅位诏书让司马德文签字。就凭这点,也是开国之功,所以被选进辅政班子。这能耐,徐羡之也不太敢用。

派谢晦去荆州,看着像是三只蚂蚱买的保险,其实是徐羡之走的一招臭棋。因为谢晦之前掌管着京城护卫队,去了荆州,京城的职位就得让出来。徐羡之还想安排自己人接管,但这回,刘义隆死都不同意,把镇守襄阳的到彦之调回京城,接管了御林军。

到彦之是刘义隆的心腹,虽然能耐一般,但为人憨厚,非常忠心,刘裕用着不趁手,就甩给了刘义隆。

到彦之跟刘裕是老乡,早年家里很穷,靠挑大粪谋生。等到刘裕讨伐海盗孙恩时,到彦之粪担子一扔,开始跟刘裕混。按说刘裕身边没人,很想培养这个老乡,可到彦之智商不够,跟不上刘裕的节奏。打仗迟到了,刘裕咋问都不解释,军功实在没办法塞给他,刘裕干脆把他留在荆州,协助刘道规。

刘道规不像刘裕那么富裕,身边没几个武将,就重用到彦之。到彦之是个老实人,打仗也没心眼,就凭胆正,几年下来,竟练成了将军,一直在荆州领兵。等到刘义隆掌管荆州,就跟了刘义隆,死心塌地,成了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