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两晋南北朝 > 第95章 佛教那点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515年,6岁的元诩登基,年纪太小,胡太后临朝听政,北魏头一个活下来的太子亲娘。

胡太后挺年轻,又不懂政治。于是,跟大臣商量,请元澄出山。朝廷让元澄照应,后宫由胡太后做主,高英被送进了尼姑庵。

洛阳这边稳当了,边境又出事了。萧衍不讲武德,趁北魏换皇帝,对寿春下手。

寿春是裴叔业送给北魏的,时间挺久,萧衍总惦记着要回来。要过几次,去了就挨揍,打怕了,满满的阴影。好容易逮个机会,就想把阴影擦掉。

消息传到洛阳,元澄提十万兵马就去支援,半道上,又折了回去,寿春战没打成。还是阴影闹的,萧衍搬块石头,想砸了寿春。没扔,脱手了,砸了自己的脚,只好认栽,回去养伤。

这块石头就是寿春旁边的淮河。有人给萧衍建议:在淮河上游修个大坝,屯水淹寿春,省时、省力、省人,多大便宜。

水利专家赶紧去拦:那地方不能修坝,河床全是沙子,没法搞地基。萧衍是个实干家,不做个物理实验,单凭一张嘴,死活都不信,强行施工。

工程进展挺快,还没收尾,水就屯的满满的。

萧衍正筹划怎么引水入寿春,前方战报就来了:不用筹划了,大坝被冲垮,水淹方圆百里,就是没进寿春,只可惜城外百姓,死伤无数。

这得多大罪过,萧衍傻眼了,为了积德,肉都没吃过。一个不小心,灵魂那点福报全没了,估计还得倒贴。没办法,赶紧给灵魂赎罪!

常人赎罪,都是跪着走,走一步磕个头。萧衍是皇帝,不用这么玩,花钱修庙就行。于是,萧衍大手一挥,南朝开始修建寺庙。

修了多少庙不好说,声势传了多远倒是能说。

北魏离的最近,先收到消息。胡太后也是个佛粉,被萧衍的虔诚感动了,也想模仿。跟群臣一商量,集体同意,元澄气得差点没吐血。

当初,元澄从前线回来,虽然仗没打成,但实地考察了一番,草拟了好多建议,都是治国安邦的大策略。

建议报上去,胡太后也看不懂,觉得挺好,就点头同意。一帮文臣赶紧去拦,胡太后更弄不懂,就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理,换成摇头否决。

有了这些文臣,元澄的建议,没一个被采纳。因为这些建议有个通病,断了人家的财路。

有了胡太后,大臣的日子过的风生水起,百姓没法比。胡太后跟南朝的萧照业一样,总是想着法给大家奖励。

比如桌上摆个苹果,胡太后射中了,大家就有奖励。再比如打开库房,绫罗绸缎随便拿,每人一次,扛多少都归自己。这事不分男女,都挺贪。李崇扛太重,扭了腰,元融崴了脚。还有谁受伤,史书也没说。

元澄看不下去了,赶紧上奏:天下还没统一,南蛮、北狄虎视眈眈,咱得节俭,省下钱打仗用。

胡太后冰雪聪明,听得懂忠言,收敛了不少。刚想过紧日子,就被萧衍这大工程给诱惑了。

修庙建寺是给佛祖献殷勤,灵魂能得福报,这事不能省。于是,北魏也开始兴建寺庙,声势不比南梁差。

南北声势相撞,崩出去老远,直接传到了印度,被印度一个老和尚听道了。传说老和尚一百多岁,但估计没那么老,毕竟这岁数漂洋过海,再穿越半个中国,从医学角度看,不现实。

老和尚名叫达摩,为什么这岁数还不远万里到中国,要说清这事,还得从佛教的起源说起。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产生前,印度有不少宗教,神仙就更多。影响最大的是婆罗门教,产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主神就有三个,各管一摊。

随着时间的推移,婆罗门教不断完善,适应了印度奴隶社会的需求,成了各部族公认的宗教。

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印度奴隶社会进入后期,婆罗门教的思想就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关键时候,出了个释迦摩尼,聪明绝顶,还是个王子。

释迦摩尼出生在印度南部,启蒙教育是婆罗门教,作为王子,能接触更多绝密资料,起点都比别人高很多。年龄不大,就到了大师级水平。

等到释迦摩尼参加工作,外派出趟差,回来就迷糊了。为什么书上说的全是幸福,路上见的全是痛苦。

为了弄清这事,释迦摩尼开始思索,想魔怔了,还没想通。于是,决定到民间去探索。

释迦摩尼是指定的接班人,为了找到答案,他决定放弃继承权。老婆,放弃。孩子,放弃。就想要个答案,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兴趣。

临走,啥也没带,就带几个贴身侍卫,成了他第一批徒弟。民间转悠好几年,啥结果都没有,就打算在树下歇会,接着转。

趁这功夫,脑子思索一下,突然发现,跟皇宫里想的不一样。毕竟有了经历,已经不是原来的释迦摩尼了。

于是,趁热打铁,继续想。几个保镖吓坏了,天天旁边伺候,就是不敢打扰。七天七夜,释迦摩尼突然睁眼,悟道了。

当然,佛家这“道”跟道家不同,道家讲求“道法自然”,悟道也不用这么麻烦,瞅瞅日月星辰,看看花草树木,就能想明白。佛家讲求“道发于心”,从心里去挖掘。

两种思想有个共同点,都得用减法。道家讲求“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佛家讲求“不这个,不那个。” 简单说就是把心里那些杂念都去掉,去的越多,离佛越近。

但两种思想都有个隐含条件,你得达到足够境界,才能“损”,才能“去”。就像下楼梯,你得先站在楼顶上,如果你在平地上,哪有楼梯给你下,又能下去哪里,就这道理。

所以,佛家满世界收徒弟,能成佛的就那几个。因为,大多和尚都在平地上。甚至,有些还蹲在平地上,就想找个组织挂靠,没想成佛。

释迦摩尼悟道后,开始通过传教为百姓解除痛苦。这时,佛教新生,能适应时代,发展很快。

一两百年后,内部出现了分歧,分成两派。一派坚守释迦摩尼原创,称作小乘佛教。另一派把释迦摩尼供上了神坛,对原创动个小手术,就是大乘佛教。

再过一两百年,印度进入孔雀王朝,这是第一个印度大统一的王朝,跟中国的秦朝有些像。不同的是,秦朝的祖先养马,孔雀王朝的祖先养孔雀。

孔雀王朝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是个骨灰级佛粉,跟萧衍一样,在全国广建寺庙,拉人头做和尚,佛教空前膨胀。

很奇怪,阿育王是个暴君,却痴迷佛法,估计自己也没想成佛,就为让百姓成佛。

没多久,孔雀王朝衰败,印度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每次社会推进,都是对百姓的松绑,松到最后,众生平等。看着挺好,可统治阶级不干。

就像孙悟空,要么压在山下,要么戴个紧箍咒,换取自由。

印度也一样,从奴隶到佃农,百姓自由度增加。可统治阶级又悄悄拿出了紧箍咒,这紧箍咒就是婆罗门教的一些旧思想,被佛教的咒语念没了,统治阶级要重新念回来。

最明显的是众生平等,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个阶层,统治阶级觉得四个阶层好,平等不好,就动手改造。于是,拉开了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