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绰跟萧何一样,早年在县里干杂工,没离开过县城。老爸是县长,这走后门的工作,也看不出能耐。
可进了京城,突然就有了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先天还是后学,不清楚。反正被宇文泰重用后,没几天就推出个“六条诏书”,内容如下:
先治心:简单说就是让老百姓跟你同心,上下同心,是强国的根基。
敦教化:简单说就是把老祖宗的传统美德传授给百姓。
尽地利:简单说就是择优种植,充分利用地形特点。
擢贤良:唯才是用,别滥设门槛。
恤狱讼:打官司、断案都得把握尺度,说白了,别太死板,要有人情味。
均赋役:纳税、服役得贫富平等。
有了这六条,宇文泰都不怎么操心,就能让高欢妒忌。“六条诏书”被定为基本国策,沿用了几十年。
高欢看着眼馋,却没办法模仿,只好去搞破坏。趁宇文泰刚起步,高欢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赶紧拉开架势,要讨伐宇文泰。
其实,高欢跟宇文泰也没仇,仇人是贺拔岳,已经死了,那为啥还要去灭宇文泰呢?
简单说,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争个正统。所谓的东魏、西魏,那是后人的说法,在高欢眼里,还是北魏,只是分裂了,需要统一而已。
二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而且鼾睡的还是个劲敌,不早点出刀,迟早得挨刀。
出刀之前,南边还有个鼾睡的邻居,得安抚一下。于是,为避免两线作战,高欢带着厚礼去找萧衍求和。
求和之前,两家就没消停过,边界上闹了好几年。要说这事,还得怪高欢的老领导尔朱荣。
当年,尔朱荣追赶陈庆之,逼着人家剃成了光头。陈庆之回到南梁,虽然没受处分,但心里这憋屈,谁看了都同情。
萧衍面上也挂不住,干脆让陈庆之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都督四州军事,地盘挨着东魏,全是边境线。意思很明显,给你机会发泄。
陈庆之到了治所,就想起剃头这事,越想越郁闷,就喝点小酒解闷。
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二两酒下肚,跟武松大闹快活林一样,提着枪就去戳北魏的豫州。正赶上尔朱荣被杀,洛阳大乱,没人搭理豫州,被陈庆之抢去不少地盘。
公元535年,高欢平定内乱,就想起了豫州,于是,派尧雄来守。
尧雄有勇有谋,就缺名气。听说陈庆之很会打仗,想蹭点热度,就找陈庆之约架。
陈庆之也没耍大牌,挺给面子,应战了。可没听过尧雄的名号,有点大意,等到过招,被尧雄的三板斧砍懵了。尧雄按照《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的打法,先埋伏,再诱敌,后反杀,陈庆之大败。
回营后,陈庆之一肚子闷气,再喝二两酒,又冲动了。带着人就去戳南荆州。尧雄挺冷静,知道陈庆之在气头上,不适合硬刚,就来个围魏救赵,去攻打旁边的白苟堆。
白苟堆守兵不多,陈庆之又是冲动出战,没安排替补援兵。听说尧雄攻打白苟堆,来不及调兵,就放弃攻打南荆州,亲自回援。可晚了一步,白苟堆失陷,这次,又输了。
侯景是尧雄的领导,听说尧雄连胜两场,馋的不行,赶紧率军南下,也想抢点军功。
侯景是羯人,从小生活在怀朔镇,典型的鲜卑风格,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异常聪明。曾经跟着慕容绍宗学兵法,没学多久,慕容绍宗就不够教了,还时不时要向侯景请教。
当然,侯景也有弱点,比较自负,爱耍小聪明。大老远跑来抢军功,却不出兵,出个降书,要招降陈庆之。
降书到了萧衍手里,比陈庆之还来气,派了几路援兵去助阵。可陈庆之不需要援军,前两次是大意,掩盖了实力。这回使出真本事,等援军赶到,战场都打扫完了。
侯景也挺会挑日子,赶上大雪天,逃跑都没法提速,只好扔掉所有装备,被陈庆之捡了便宜。
大雪过后,豫州开始闹灾荒,这些辎重正好赈灾。百姓感激涕零,硬要给陈庆之立碑颂德。可惜,没人知道,幕后的大善人是侯景。
高欢要讨伐宇文泰,正缺人手,也没责怪侯景。为了稳定南线边境,赶紧向萧衍求和。
萧衍正忙着去庙里演讲,还预定了好几场法事,也没心思打仗,碰上求和,就爽快答应。
公元536年,高欢亲自挂帅,领20万大军征讨宇文泰,史称“小关之战”。
宇文泰刚推行新政,又赶上灾荒,家底不多,手上就一万多人,这仗怎么打,宇文泰心里没底。
跟宇文泰比,高欢就没这压力。当初,高欢3万灭掉20万,现在20万对1万,估计不用打,宇文泰都能被吓死。想到这,高欢差点笑出魔怔。
骄傲的高欢只看到宇文泰,却忘了看一下自己。自己的弱点也不小,就凭这骄傲,就能把20万人带成骄兵。况且高欢这能耐,能不能带动20万兵还很难说。
上次攻洛阳,虽然也带了这么多人,可元修跑了,敌人没怎么抵抗。这次是劲敌,要是带不了这么多兵,指挥上就得出问题。
苻坚的惨败没过多久,活生生的前车之鉴,可高欢根本没当回事。
刚出征,高欢就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兵力分三路部署:
左路,高敖曹领兵3万,出商洛。
中路,窦泰领兵1万,攻取潼关。
西路,高欢亲率主力,从蒲坂渡黄河。
既有正兵,又有奇兵,还有疑兵,多路出击没错。错就错在三路离得远,没法策应。
当年,曹丕打孙权,也是三路出击,就因为没法策应,被孙权突破一路,逼得曹丕火烧襄、樊两座城池,多大损失。高欢没经历汉化,这前车之鉴也用不上,只能吃个哑巴亏。
接着,高欢又犯了第二个错误,到了黄河边,架三座浮桥,却不过河,大军留在蒲坂,把主力当疑兵使。
《孙子兵法》上说:“正兵相合,出奇制胜。” 高欢这边是主力,得先交上手,拖住敌人,奇兵才好偷袭。可高欢喝早茶,吃面包,坐等奇兵出手,这套路,看着都急人。
宇文泰虽然惊恐,但很冷静,转眼就看懂了高欢:惜命!
有了判断,赶紧调整战略,先灭奇兵。为了迷惑高欢,加唱了一出“空城计”,高调宣布:放弃关中,退守陇右,再派几个小兵在黄河边上晃悠。
高欢还在纳闷,宇文泰已经偷偷去了潼关,在小关埋伏,坐等窦泰。
窦泰是奇兵,专职玩鹰的,可刚到小关,就被鹰啄了一下。啄的挺狠,窦泰全军覆没,包括窦泰自己。
高欢正琢磨这“空城计”是真是假,潼关战报就来了,潼关破防。失去潼关,洛阳就会裸露,再失去洛阳,邺城又得裸露。高欢顾不上研究空城计,赶紧撤军。
同时,电报高敖曹,扔下部队,单骑回撤。高敖曹是高欢的悍将,为了保他,高欢宁愿丢掉军队。
高敖曹出生在河北,天生神力,胆量过人,而且脾气暴躁,不爱学习。老爸看着头疼,找了个严师管束他。
高敖曹不但扛揍,而且挨了揍,还得找个人出气。老师怕折寿,赶紧辞职。老爸没办法,交给哥哥去管他。
哥哥高乾,比高敖曹大五岁,天资聪明,才干过人。表面上斯文有礼,暗地里全是心眼。
可这暗地里的事老爸不知道,就指望能把高敖曹带上正路。
可惜,没指望多久,就后悔了,悔的挺狠,肠子都能悔青。